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52935发布日期:2023-07-22 15:26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蓄冷罐,具体涉及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


背景技术:

1、蓄冷罐存在蓄冷和释冷两个过程。蓄冷时,冷水从蓄冷罐的底部入口进入罐中,蓄冷罐内的热水从顶部流出,直到罐中均为冷水;放冷时,水流动方向相反,蓄冷罐内的冷水从蓄冷罐的底部流出,回流热水从蓄冷罐的顶部进入蓄冷罐。

2、常见的蓄冷罐有立式蓄冷罐和卧式蓄冷罐,在空间受限情况下,会制成卧式蓄冷罐。卧式罐在搅拌、废水处理、储油储气等技术领域存在优势;但是,由于蓄冷罐的高度较低且横截面积较大,故存在冷热易掺混的问题;并且,罐体内横向布置的圆筒壁,容易形成湍流扰动甚至旋流,加剧冷热掺混。

3、公开号为“cn215413328u”的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环形卧式罐布水器;蓄冷罐包括直罐段和封头,直罐段的两端均设有封头;两个布水器平行相对地设于蓄冷罐内,布水器包括引水管、直管段和弯管段,引水管与直管段连接导通,直管段沿直罐段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直管段的两端均连接导通有弯管段,弯管段与封头相邻布置,弯管段沿封头的径向方向延伸布置,直管段和弯管段上均设有多个布水孔利用弯管段在封头处实现布水,但是存在布水器结构复杂、成本高、上下布水流程短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

2、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包括罐体、布水器组件、折流组件和阻流组件。布水器组件包括热水布水管和冷水布水管。热水布水管设置在罐体一端的顶部。冷水布水管设置在罐体另一端的底部。多个折流组件均安装在罐体内,且沿着罐体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折流组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阻流组件。

3、所述的折流组件包括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均固定在罐体内。第一折流板位于第二折流板靠近冷水布水管的一侧。第一折流板的顶部边缘与罐体的内腔顶部间隔设置;第二折流板的底部边缘与罐体的内腔底部间隔设置。

4、所述的阻流组件包括下阻流板和上阻流板。下阻流板与罐体的内腔底部固定。下阻流板位于上阻流板靠近冷水布水管的一侧。上阻流板与罐体的内腔顶部固定。下阻流板和上阻流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流孔。

5、作为优选,同一折流组件中第一折流板与第二折流板的水平间距为l1;相邻两个折流组件的水平间距为l;5l1≤l≤6l1;所述的阻流组件与前一个折流组件的水平间距,以及阻流组件与后一个折流组件的水平间距为d1;同一阻流组件中的下阻流板与上阻流板的水平间距为d2;2×d1+d2=l;1/3l≤d1≤2/5l。第一折流板与罐体内腔顶部的间距,以及第二折流板与罐体内腔底部的间距为h1;罐体的内腔高度为h;0.15h≤h1≤0.2h。

6、作为优选,所述的罐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卧式圆筒,以及分别设置在卧式圆筒两端的两个半椭球端盖。

7、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折流板上除顶部边缘以外的其余位置均与罐体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8、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折流板上除底部边缘以外的其余位置均与罐体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折流板的顶部边缘和第二折流板的底部边缘均水平设置。

10、作为优选,所述的下阻流板的顶部边缘和上阻流板的底部边缘均水平设置。

11、作为优选,所述的下阻流板的顶部边缘与第二折流板的底部边缘等高设置。上阻流板的底部边缘与第一折流板的顶部边缘等高设置。

12、作为优选,所述的下阻流板和上阻流板上的通流孔的孔径d为15~25mm。下阻流板和上阻流板上的孔隙率均为0.25~0.35。

13、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个折流组件与罐体内腔的对应端部之间形成冷水输入腔;最后一个折流组件与罐体内腔的对应端部之间形成热水输入腔;冷水布水管设置在冷水输入腔的底部。热水布水管设置在热水输入腔的顶部。冷水布水管和热水布水管均水平布置;冷水布水管的下侧及左右两侧,以及热水布水管的上侧及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均匀排布的多个布水孔。

14、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均流组件。所述的均流组件包括冷水均流板和热水均流板。水平设置的冷水均流板固定在冷水输入腔内,且位于冷水布水管的正上方;水平设置的热水均流板固定在热水输入腔内,且位于热水布水管的正下方;冷水均流板和热水均流板上均开设有依次间隔排列的均流通槽。冷水均流板和热水均流板的孔隙率均为0.25~0.5。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个折流组件之间设置阻流组件,使得两个折流组件之间区域的角落处不易形成静止区,从而提高蓄冷罐的冷量利用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布水器组件(2)、折流组件(4)和阻流组件(5);布水器组件(2)包括热水布水管(2-1)和冷水布水管(2-2);热水布水管(2-1)设置在罐体(1)一端的顶部;冷水布水管(2-2)设置在罐体(1)另一端的底部;多个折流组件(4)均安装在罐体(1)内,且沿着罐体(1)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折流组件(4)之间均设置有一个阻流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同一折流组件(4)中第一折流板(4-1)与第二折流板(4-2)的水平间距为l1;相邻两个折流组件(4)的水平间距为l;5l1≤l≤6l1;所述的阻流组件(5)与前一个折流组件(4)的水平间距,以及阻流组件(5)与后一个折流组件(4)的水平间距为d1;同一阻流组件(5)中的下阻流板(5-1)与上阻流板(5-2)的水平间距为d2;2×d1+d2=l;1/3l≤d1≤2/5l;第一折流板(4-1)与罐体内腔顶部的间距,以及第二折流板(4-2)与罐体内腔底部的间距为h1;罐体的内腔高度为h;0.15h≤h1≤0.2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1)包括一体成型的卧式圆筒(1-2),以及分别设置在卧式圆筒(1-2)两端的两个半椭球端盖(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折流板(4-1)上除顶部边缘以外的其余位置均与罐体(1)的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折流板(4-2)上除底部边缘以外的其余位置均与罐体(1)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折流板(4-1)的顶部边缘和第二折流板(4-2)的底部边缘均水平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阻流板(5-1)的顶部边缘和上阻流板(5-2)的底部边缘均水平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阻流板(5-1)的顶部边缘与第二折流板(4-2)的底部边缘等高设置;上阻流板(5-2)的底部边缘与第一折流板(4-1)的顶部边缘等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阻流板(5-1)和上阻流板(5-2)上的通流孔的孔径d为15~25mm;下阻流板(5-1)和上阻流板(5-2)上的孔隙率均为0.25~0.3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个折流组件(4)与罐体(1)内腔的对应端部之间形成冷水输入腔;最后一个折流组件(4)与罐体(1)内腔的对应端部之间形成热水输入腔;冷水布水管(2-2)设置在冷水输入腔的底部;热水布水管(2-1)设置在热水输入腔的顶部;冷水布水管(2-2)和热水布水管(2-1)均水平布置;冷水布水管(2-2)的下侧及左右两侧,以及热水布水管(2-1)的上侧及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均匀排布的多个布水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流组件(3);所述的均流组件(3)包括冷水均流板(3-2)和热水均流板(3-1);水平设置的冷水均流板(3-2)固定在冷水输入腔内,且位于冷水布水管(2-2)的正上方;水平设置的热水均流板(3-1)固定在热水输入腔内,且位于热水布水管(2-1)的正下方;冷水均流板(3-2)和热水均流板(3-1)上均开设有依次间隔排列的均流通槽(3-3);冷水均流板(3-2)和热水均流板(3-1)的孔隙率均为0.25~0.5。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一种减少冷热掺混的卧式蓄冷罐,包括罐体、布水器组件、折流组件和阻流组件。多个折流组件均安装在罐体内,且沿着罐体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折流组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阻流组件。折流组件包括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阻流组件包括下阻流板和上阻流板。下阻流板与罐体的内腔底部固定。下阻流板位于上阻流板靠近冷水布水管的一侧。上阻流板与罐体的内腔顶部固定。下阻流板和上阻流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通流孔。本技术通过在两个折流组件之间设置阻流组件,使得两个折流组件之间区域的角落处不易形成静止区,从而提高蓄冷罐的冷量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叶蒙蒙,郭盛桢,何飞杰,周慧文,徐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