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余热回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79137发布日期:2023-12-30 14:2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烟气余热回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烟气余热利用,尤其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1、由于能源紧张,并伴随着节能工作进一步开展。各种新型节能先进炉型日趋完善,且采用新型耐火纤维等优质保温材料后使得炉窑散热损失明显下降。采用先进的燃烧装置强化了燃烧,降低了不完全燃烧量,空燃比也趋于合理。然而,降低排烟热损失和回收烟气余热的技术仍进展不快。为了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热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回收烟气余热也是一项重要的节能途径。

2、相关技术中,烟气余热回收一般通过烟气与冷源(例如:水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获得,为了进一步改善热交换的效果,通常采用异形布置冷源管路的方式,延长冷源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时间,然而,该设备功能单一,烟气与冷源之间自由接触,从而降低了冷源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功能多样,烟气不断地冲击冷源,提高了冷源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包括:热源组件、冷源组件和收集机构,其中,所述热源组件包括第一壳体、进气管、排气管和多个扰流件,其中,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连通,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连通;多个所述扰流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扰流件呈环形结构;所述冷源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壳体、多个分流管、多个固定柱、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壳体相斥的一面分别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柱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顶壁和内部底壁连接;多个所述分流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壳体连通,多个所述分流管贯穿多个所述扰流件;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连通;所述收集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

4、本实用新型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利用第二壳体和扰流件多次对烟气进行阻挡,一方面可以分离烟气中携带的颗粒物,另一方面能够使烟气不断冲击第二壳体和分流管内的冷源,使得冷源附近的烟气温度始终较高,从而,提高了冷源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5、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提出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6、具体地,所述扰流件的横截面呈弧形结构设置。

7、具体地,所述收集机构包括集料盒和盖体,其中,所述集料盒的顶部呈开口状态,所述集料盒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所述集料盒的外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通孔;所述盖体螺纹连接在所述集料盒的底部。

8、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试端伸入所述第二管体的内部。

9、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呈球形结构设置。

10、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组件(1)、冷源组件(2)和收集机构(3),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14)的横截面呈弧形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3)包括集料盒(31)和盖体(32),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41),所述温度传感器(41)的测试端伸入所述第二管体(25)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底部设置有凸块(51),所述凸块(51)呈球形结构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出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包括热源组件、冷源组件和收集机构,其中,热源组件包括第一壳体、进气管、排气管和多个扰流件,其中,进气管与第一壳体的底部连通,排气管与第一壳体的顶部连通;多个扰流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内壁上,扰流件呈环形结构;冷源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壳体、多个分流管、多个固定柱、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其中,两个第二壳体相斥的一面分别通过多个固定柱与第一壳体的内部顶壁和内部底壁连接;多个分流管分别与两个第二壳体连通,多个分流管贯穿多个扰流件。本技术实施例的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功能多样,烟气不断地冲击冷源,提高了冷源与烟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清,吴广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锦旗聚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