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气增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31255发布日期:2024-02-02 21:56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气增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热泵,特别是涉及一种喷气增焓系统。


背景技术:

1、采暖系统在运行时,由于室内温度不变而室外温度逐渐降低,冷媒的冷凝压力不变而蒸发压力不断下降,导致压缩机的压缩比变大,排气温度升高,严重影响压缩机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并且系统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系数都下降,甚至影响整个采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为了提高采暖系统的制热效率以及稳定性,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喷气增焓系统来解决压缩机高压缩比、高排气温度以及低稳定性的问题。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喷气增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喷气增焓系统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压缩机1、主板式换热器2、过滤器3、增焓板式换热器4、增焓电子膨胀阀5、主路电子膨胀阀6和翅片式换热器7。运行时,压缩机1通过压缩作用提高冷媒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并将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输出至主板式换热器2;在主板式换热器2中,高温高压的冷媒蒸汽与中换热介质(例如:水)进行热交换并冷却、冷凝为高温常压的液体,吸热升温的中间介质则用于供暖;冷凝冷却后的冷媒液体经过滤器3过滤后、经过增焓板式换热器4进行二次换热,再通过三通分为主路和支路;其中,主路的冷媒液体经主路电子膨胀阀6降压后进入翅片式换热器7,在翅片式换热器7吸热成为蒸汽后被送入压缩机1;支路的冷媒液体经增焓电子膨胀阀5减压后,再次进入增焓板式换热器4,与增焓板式换热器4中温度更高的高温常压的冷媒发生热交换后被送回压缩机1;压缩机1将来自主路和支路的冷媒进行混合和压缩后再次送入主板式换热器2,形成循环。

3、目前,提高喷气增焓系统的换热效率一直是行业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利用双层板式换热器简化了增焓部分的系统,减少了连接管路以及管路产生的压损,提高了换热效率。

2、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包括压缩机、双层板式换热器、过滤器、增焓电子膨胀阀、主路电子膨胀阀和翅片式换热器;所述双层板式换热器包括相邻连通的主板式换热部和增焓板式换热部;

3、所述压缩机的冷媒输出口通过冷媒管路与位于所述主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入口连接;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路连接过滤器的一端,过滤器的另一端通过一三通阀分成冷媒主路和冷媒支路;在冷媒主路管路中,通过冷媒管道依序连接所述主路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翅片式换热器,最后连接回压缩机的冷媒主输入口;在冷媒支路管路中,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增焓电子膨胀阀,并接入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一侧的增焓入口;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一侧的增焓出口通过冷媒管道接入压缩机的冷媒支输入口;在所述双层板式换热器中,压缩机输出的冷媒从主板式换热部流通至增焓板式换热部;换热介质通过位于主板式换热部一侧的换热介质入口进入主板式换热部与在主板式换热部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并从主板式换热部一侧的换热介质出口流出。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通过设置双层板式换热器省去了连接增焓板式换热器和主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减少了管路产生的压损,提高了换热效率。

5、进一步地,所述主板式换热部包括多块相互间隔堆叠在一起的第一主换热板和第二主换热板;所述第一主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二主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第一主密封圈围蔽形成第一主换热区;所述第二主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一主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一第二主密封圈形成第二主换热区;所述位于所述主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连通,所述主板式换热部的换热介质入口和换热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二主换热区连通。通过此结构,形成了双层板式换热器的主板式换热部。

6、进一步地,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包括多块相互间隔堆叠在一起的第一增焓换热板和第二增焓换热板;所述第一增焓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二增焓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一第一增焓密封圈围蔽形成第一增焓换热区;所述第二增焓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一增焓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一第二增焓密封圈形成第二增焓换热区;所述第一增焓换热区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连通,且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一增焓换热区连通,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的增焓入口和增焓出口与所述第二增焓换热区连通。通过此结构,形成了双层板式换热器的增焓板式换热部。

7、进一步地,所述双层板式换热器还包括依次相互正对平行设置的起始板、中间板和端板;所述主板式换热部夹在起始板和中间板之间;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夹在所述中间板和端板之间。通过此设置,实现了主板式换热器和增焓板式换热器“背靠背”的双层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换热介质出口位于所述起始板的上部,所述换热介质入口位于所述换热介质出口的下方;所述冷媒出口和增焓出口位于所述端板的上部,所述增焓入口位于所述增焓出口的下方;所述中间板上设有冷媒过孔,所述冷媒过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位于冷媒入口的下方。通过此结构,实现了所述主板式换热部和增焓板式换热部的连通。

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主换热板和第二主换热板上分别均设有冷媒一孔、冷媒二孔、介质一孔和介质二孔,其中,所述冷媒一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与冷媒入口重合,冷媒二孔在中间板的投影位置与其冷媒过孔重合,介质一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与换热介质入口重合,介质二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与换热介质出口重合;所述冷媒一孔和冷媒二孔位于该第一主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所述介质一孔和介质二孔位于该第二主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二主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一主流道密封圈分别围蔽冷媒一孔和冷媒二孔,形成连通第一主换热区的通道;该第二主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一主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二主流道密封圈分别围蔽介质一孔和介质二孔,形成连通第二主换热区的通道。

11、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增焓换热板和第二增焓换热板上分别均设有冷媒三孔、冷媒四孔、增焓一孔和增焓二孔,其中,所述冷媒三孔在端板的投影位置与冷媒出口重合,冷媒四孔在中间板的投影位置与中间板的冷媒过孔重合,增焓二孔在端板的投影位置与增焓出口重合,增焓一孔在端板的投影位置与增焓入口重合;所述冷媒三孔和冷媒四孔位于该第一增焓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所述增焓一孔和增焓二孔位于该第二增焓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

12、进一步地,第一增焓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二增焓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一增焓流道密封圈围蔽冷媒三孔和冷媒四孔,形成连通第一增焓换热区的通道;所述第二增焓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一增焓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二增焓流道密封圈分别围蔽增焓一孔和增焓二孔,形成连通第二增焓换热区的通道。

13、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路电子膨胀阀出口和过滤器出口之间的单向阀,以及设置在所述主路电子膨胀阀出口和单向阀之间的电磁二通阀。通过此结构,解决了采暖模式下,冷媒流量较多时主路电子膨胀阀所能通过的冷媒流量较小的问题。

14、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双层板式换热器、过滤器、增焓电子膨胀阀、主路电子膨胀阀和翅片式换热器;所述双层板式换热器包括相邻连通的主板式换热部和增焓板式换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式换热部包括多块相互间隔堆叠在一起的第一主换热板和第二主换热板;所述第一主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二主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第一主密封圈围蔽形成第一主换热区;所述第二主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一主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一第二主密封圈形成第二主换热区;所述位于所述主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连通,所述主板式换热部的换热介质入口和换热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二主换热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包括多块相互间隔堆叠在一起的第一增焓换热板和第二增焓换热板;所述第一增焓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二增焓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一第一增焓密封圈围蔽形成第一增焓换热区;所述第二增焓换热板的背面与其相邻的第一增焓换热板的正面贴合,并通过一第二增焓密封圈形成第二增焓换热区;所述第一增焓换热区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区连通,且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一增焓换热区连通,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的增焓入口和增焓出口与所述第二增焓换热区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板式换热器还包括依次相互正对平行设置的起始板、中间板和端板;所述主板式换热部夹在起始板和中间板之间;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夹在所述中间板和端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换热介质出口位于所述起始板的上部,所述换热介质入口位于所述换热介质出口的下方;所述冷媒出口和增焓出口位于所述端板的上部,所述增焓入口位于所述增焓出口的下方;所述中间板上设有冷媒过孔,所述冷媒过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位于冷媒入口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主换热板和第二主换热板上分别均设有冷媒一孔、冷媒二孔、介质一孔和介质二孔,其中,所述冷媒一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与冷媒入口重合,冷媒二孔在中间板的投影位置与其冷媒过孔重合,介质一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与换热介质入口重合,介质二孔在起始板的投影位置与换热介质出口重合;所述冷媒一孔和冷媒二孔位于该第一主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所述介质一孔和介质二孔位于该第二主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二主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一主流道密封圈分别围蔽冷媒一孔和冷媒二孔,形成连通第一主换热区的通道;该第二主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一主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二主流道密封圈分别围蔽介质一孔和介质二孔,形成连通第二主换热区的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增焓换热板和第二增焓换热板上分别均设有冷媒三孔、冷媒四孔、增焓一孔和增焓二孔,其中,所述冷媒三孔在端板的投影位置与冷媒出口重合,冷媒四孔在中间板的投影位置与中间板的冷媒过孔重合,增焓二孔在端板的投影位置与增焓出口重合,增焓一孔在端板的投影位置与增焓入口重合;所述冷媒三孔和冷媒四孔位于该第一增焓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所述增焓一孔和增焓二孔位于该第二增焓换热区内并与其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增焓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二增焓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一增焓流道密封圈围蔽冷媒三孔和冷媒四孔,形成连通第一增焓换热区的通道;所述第二增焓换热板的正面与其相邻的第一增焓换热板的背面贴合,并通过两个第二增焓流道密封圈分别围蔽增焓一孔和增焓二孔,形成连通第二增焓换热区的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路电子膨胀阀出口和过滤器出口之间的单向阀,以及设置在所述主路电子膨胀阀出口和单向阀之间的电磁二通阀。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喷气增焓系统,包括压缩机、双层板式换热器、过滤器、增焓电子膨胀阀、主路电子膨胀阀以及翅片式换热器。双层板式换热器包括相邻连通的主板式换热部和增焓板式换热部,压缩机的冷媒输出口与位于所述主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入口连接;位于增焓板式换热部的冷媒出口连接过滤器的一端,过滤器的另一端分成冷媒主路和冷媒支路。在冷媒主路中,通过冷媒管道依序连接主路电子膨胀阀和翅片式换热器,最后接回压缩机。在冷媒支路管路中,通过冷媒管道连接增焓电子膨胀阀,并接入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一侧的增焓入口;位于所述增焓板式换热部一侧的增焓出口接入压缩机的冷媒支输入口。压缩机输出的冷媒从主板式换热部流通至增焓板式换热部。

技术研发人员:李州,刘远辉,雷朋飞,张利,何卫国,庄汉岳,叶景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2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