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96007发布日期:2024-02-22 20:51阅读:24来源:国知局
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领域,尤其涉及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1、除氧器是锅炉及供热系统中的设备,通过加热将水中溶解的各种气体从水中排出,达到除氧的目的,而对水的加热操作会产生较多的蒸汽,当下对蒸汽的处理多为直接排放至大气,造成大量的热量浪费,且排气的声音较大,会影响周围居住人的正常生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以解决蒸汽多为直接排放至大气,造成大量的热量浪费,且排气的声音较大,会影响周围居住人的正常生活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除氧器罐体;除氧器罐体顶部设置有出气管道连接至一侧设置的热交换罐体下部;热交换罐体下端设置有冷却液出口;热交换罐体上端设置有排气口;热交换罐体内下部设置有冷却液腔;热交换罐体于冷却液腔上侧设置有导流通道;热交换罐体于导流通道上侧设置有聚气罩;热交换罐体于聚气罩上侧设置有储水腔;热交换罐体相对储水腔位置设置有进水口;聚气罩中间位置向储水腔内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道;第一热交换管道两端将聚气罩下侧的导流通道与排气口连通;聚气罩边缘一侧向下方导流通道内延伸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道;第二热交换管道远离聚气罩一端延伸至热交换罐体外侧设置有出水口;第二热交换管道将聚气罩上侧的储水腔与出水口连通。

4、进一步,所述导流通道为曲折向上侧设置。

5、进一步,所述聚气罩为伞形结构。

6、进一步,所述第一热交换管道为形状螺旋向上的通道。

7、进一步,所述第二热交换管道于导流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冷凝器结构。

8、进一步,所述热交换罐体外侧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与热交换罐体之间填充设置有保温棉。

9、本实用新型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有热交换罐体,以及热交换罐体内设置的第一热交换管道和第二热交换管道的配合,将除氧器罐体排出的蒸汽气体的热量利用对水进行加热,实现了对蒸汽热量的回收,达到能源绿色再利用的目的;通过于热交换罐体外侧设置有保温层实现了对热交换罐体内的蒸汽和加热的水进行保温的功效,同时为热交换罐体提供较好的隔音效果,避免了气体排出时的噪音污染。



技术特征:

1.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氧器罐体(1);除氧器罐体(1)顶部设置有出气管道(2)连接至一侧设置的热交换罐体(3)下部;热交换罐体(3)下端设置有冷却液出口(4);热交换罐体(3)上端设置有排气口(5);热交换罐体(3)内下部设置有冷却液腔(301);热交换罐体(3)于冷却液腔(301)上侧设置有导流通道(302);热交换罐体(3)于导流通道(302)上侧设置有聚气罩(6);热交换罐体(3)于聚气罩(6)上侧设置有储水腔(303);热交换罐体(3)相对储水腔(303)位置设置有进水口(7);聚气罩(6)中间位置向储水腔(303)内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道(8);第一热交换管道(8)两端将聚气罩(6)下侧的导流通道(302)与排气口(5)连通;聚气罩(6)边缘一侧向下方导流通道(302)内延伸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道(9);第二热交换管道(9)远离聚气罩(6)一端延伸至热交换罐体(3)外侧设置有出水口(10);第二热交换管道(9)将聚气罩(6)上侧的储水腔(303)与出水口(1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302)为曲折向上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气罩(6)为伞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道(8)为形状螺旋向上的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道(9)于导流通道(302)内设置有多个冷凝器结构(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罐体(3)外侧设置有保温层(12);保温层(12)与热交换罐体(3)之间填充设置有保温棉。


技术总结
除氧器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除氧器罐体;除氧器罐体顶部设置有出气管道连接至一侧设置的热交换罐体下部;热交换罐体上端设置有排气口;热交换罐体内下部设置有冷却液腔;热交换罐体于冷却液腔上侧设置有导流通道;热交换罐体于导流通道上侧设置有聚气罩;热交换罐体于聚气罩上侧设置有储水腔;热交换罐体相对储水腔位置设置有进水口;聚气罩中间位置向储水腔内设置有第一热交换管道;聚气罩边缘一侧向下方导流通道内延伸设置有第二热交换管道;第二热交换管道远离聚气罩一端延伸至热交换罐体外侧设置有出水口。本技术通过热交换罐体将除氧器罐体排出的蒸汽气体的热量利用对水进行加热,实现了对蒸汽热量的回收。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强,冯策城,张海,孙丽花,付宇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电业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3
技术公布日:2024/2/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