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39274发布日期:2024-04-25 10:08阅读:7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空调,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1、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具有无风感模式,相关技术中,无风感大多采用散风孔散冷方式实现,散风孔的大小、位置固定,无风感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无风感的效果更好。

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壳体内具有风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风道的内壁上且均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内侧,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上均开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对应导风板的散风孔,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距离。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之间可以形成三角区域,三角区域能够减缓出风垂直方向的速度,并且散风孔渗透出来的冷风在三角区域内互相缠绕、碰撞,形成涡旋风,加强了无风感的弥散效果。此外,通过将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风道转动,可以满足多种无风感出风需求。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风孔的进风端面积小于所述散风孔的出风端面积。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上的散风孔数量均为多个,所述散风孔为锥形孔,所述散风孔的孔壁与对应导风板的出风面之间所成的角度定义为倾斜角度,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的倾斜角度呈减小趋势,所述第三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的倾斜角度呈减小趋势。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散风孔包括第一类孔、第二类孔、第三类孔和第四类孔,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四类孔、所述第三类孔、所述第二类孔和所述第一类孔顺次排布,所述第四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三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类孔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散风孔包括第五类孔、第六类孔、第七类孔和第八类孔,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八类孔、所述第七类孔、所述第六类孔和所述第五类孔顺次排布,所述第八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七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六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五类孔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一类孔的孔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分离开以形成出风缝隙,所述出风缝隙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缝隙的宽度为γ,所述散风孔的进风端的有效直径为γ1,γ≤γ1。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l,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为l1,所述第三导风板的宽度为l2,l、l1和l2满足:l>l1,l1+l2>1.5l。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板能够转动至与所述风道的内壁贴合或平行,还能够经所述出风口转动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三导风板能够转动至与所述风道的内壁贴合或平行。

1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孔的进风端面积小于所述散风孔的出风端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上的散风孔数量均为多个,所述散风孔为锥形孔,所述散风孔的孔壁与对应导风板的出风面之间所成的角度定义为倾斜角度,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的倾斜角度呈减小趋势,所述第三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的倾斜角度呈减小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散风孔包括第一类孔、第二类孔、第三类孔和第四类孔,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四类孔、所述第三类孔、所述第二类孔和所述第一类孔顺次排布,所述第四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三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类孔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散风孔包括第五类孔、第六类孔、第七类孔和第八类孔,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八类孔、所述第七类孔、所述第六类孔和所述第五类孔顺次排布,所述第八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七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六类孔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五类孔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一类孔的孔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时,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分离开以形成出风缝隙,所述出风缝隙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缝隙的宽度为γ,所述散风孔的进风端的有效直径为γ1,γ≤γ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l,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为l1,所述第三导风板的宽度为l2,l、l1和l2满足:l>l1,l1+l2>1.5l。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能够转动至与所述风道的内壁贴合或平行,还能够经所述出风口转动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三导风板能够转动至与所述风道的内壁贴合或平行。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壳体内具有风道,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第一导风板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可转动且均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内侧,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上开设有散风孔,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的远离出风口的一端距离小于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的靠近出风口的一端距离。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之间可以形成三角区域,三角区域能够减缓出风垂直方向的速度,并且散风孔渗透出来的冷风在三角区域内互相缠绕、碰撞,形成涡旋风,加强了无风感的弥散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朋,何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8
技术公布日:2024/4/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