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具备板状翅片和传热管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1、存在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该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板状翅片,相互隔开间隔地被配置;以及多个传热管,沿这些多个板状翅片排列的方向延伸,将多个板状翅片分别沿其厚度方向贯通,并且在与板状翅片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被配置。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将外部气体在传热管之间流动的方向作为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多个板状翅片分别在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较长且在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一方的端缘部设置有具有开口的切口,多个传热管分别被插入配置在这些切口。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5-0901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在采用扁平截面形状的传热管作为传热管的情况下,与采用圆形截面等其他截面形状的传热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热交换效率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存在以下的顾虑。这是由于,在热交换器的运转中因结露而生成、附着于板状翅片的水滴顺着板状翅片的表面流下到传热管的上表面的情况下,由于传热管为扁平,因此容易积存于其上表面,难以从热交换器排出。
3、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高的热交换效率且排水性也良好的热交换器。
4、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板状翅片,在厚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多个传热管,将所述多个板状翅片分别沿所述厚度方向贯通而延伸,并且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将所述多个传热管排列的该传热管的并列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所述板状翅片具有:传热管插入部,在与所述传热管的延伸方向和并列方向的双方垂直的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一方的端缘部开口,并在另一方的端缘部封闭;以及台阶部,在所述板状翅片的所述另一方的端缘部与所述传热管插入部之间沿所述传热管的并列方向延伸,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形成台阶,对于所述多个传热管分别确定的所述传热管插入部与所述台阶部的间隔为3mm以下。
6、这样,通过采用所谓的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实现高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在板状翅片形成台阶部,并将传热管插入部与该台阶部的间隔设为3mm以下,从而能够利用台阶部引导积存于传热管的上表面的水滴,并从热交换器高效地排出。在传热管采用扁平截面形状的传热管的情况下,能够更显著地得到该效果。
7、所述间隔优选为1mm以下。
8、由此,能够使从传热管的上表面向台阶部的流动更顺利,实现排水性的进一步提高。
9、优选所述板状翅片在被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邻地排列的所述传热管夹着的储水区域具有狭缝。
10、由此,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11、所述狭缝与其下方的所述传热管的间隔优选为2mm以上。
12、由此,能够抑制狭缝成为积存于传热管的上表面的水滴的流动的障碍的事态,能够将水滴从热交换器顺利地排出。换言之,通过该间隔的设定,能够促进兼顾热交换效率和排水性。
13、所述狭缝在所述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尺寸优选为3mm以上。
14、由此,附着于狭缝的水滴容易沿着狭缝的表面流动,能够使积存于传热管的上表面的水滴等与存在于其他部位的水滴合流,促进朝向台阶部的流动。
15、优选的是,所述狭缝具有:中间部,在从所述传热管的延伸方向观察所述板状翅片的侧视中在所述传热管的并列方向上延伸;以及上端部,设置为比所述中间部更靠上方,在所述侧视中相对于所述传热管的并列方向倾斜。
16、由此,能够确保排水性,同时能够在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延伸狭缝的端缘部,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7、所述狭缝也可以包括第1狭缝和相对于所述第1狭缝设置在所述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一侧的第2狭缝,在该情况下,所述第1狭缝和所述第2狭缝优选在所述传热管的延伸方向上确定的尺寸互不相同,更优选第1狭缝和第2狭缝中的、相对于外部气体的流动被配置于上游侧的狭缝的所述尺寸减小。
18、由此,能够扩大与外部气体接触的狭缝整体的表面积,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通过使在第1狭缝与第2狭缝之间沿传热管的延伸方向所确定的尺寸互不相同,从而能够更适当地获得表面积的扩大带来的效果。
19、所述传热管也可以包括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传热管的第1对、和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邻的与所述第1对不同的所述传热管的第2对,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狭缝设置在所述第1对和所述第2对中的、仅一对的所述传热管之间。
20、由此,能够尽可能地保持设置狭缝带来的效果,具体而言,能够尽可能地保持热交换效率的提高的效果,且抑制水滴的流动被狭缝过度阻碍的事态,并促进兼顾热交换效率和排水性。
21、所述热交换器也可以通过将所述多个传热管相对于所述多个板状翅片分别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并组装而构成翅片管组装体,具备:第1翅片管组装体以及相对于所述第1翅片管组装体被配置于所述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一侧的第2翅片管组装体。
22、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翅片管组装体与所述第2翅片管组装体之间,具有所述狭缝的所述储水区域即第1储水区域和不具有所述狭缝的所述储水区域即第2储水区域在从所述传热管的延伸方向观察所述热交换器的侧视下,以在所述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为交错状。
23、代替于此或在此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翅片管组装体与所述第2翅片管组装体之间,具有所述狭缝的所述储水区域即第1储水区域和不具有所述狭缝的所述储水区域即第2储水区域在从所述传热管的并列方向观察所述热交换器的俯视下,以在所述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为交错状。
24、由此,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因设置狭缝而带来的热交换效率的提高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因狭缝产生过大的空气阻力,热交换器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产生滞留的事态。并且,能够实现狭缝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均等化,抑制经由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的流动而产生偏差的事态。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为1mm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翅片在被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邻地排列的所述传热管夹着的储水区域具有狭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与其下方的所述传热管的间隔为2mm以上。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在所述外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尺寸为3mm以上。
6.如权利要求3~5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具有:
7.如权利要求3~6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包括:
8.如权利要求3~7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包括:
9.如权利要求3~8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10.如权利要求3~8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