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926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使从前面板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空气反转风路后再从前面板的吹气口吹出的空调机。
根据图10所示的以往的空调机外壳的形状,由西罗克风扇2从吸入口1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3,从吹出口4被吹出。
然而,根据以往的形状,由于被吸入的空气是沿着空气反转风路3的壁5流动的,如图中箭头的分布情况所示,越靠近壁5空气流越大,越离开壁5空气流越小,因此存在气流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而若是气流不能大体均匀地分布在吹出口4的整个区域内,冷风就很难遍布整个房间,从而存在不能有效地利用热能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以往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能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大体均匀地分布在吹出口整个区域内的空调机。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是,在一种使从前面板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再从前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调机中,在空气反转风路中设置风向变换装置,以使从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在上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
根据该发明,由于能借助设置在空气反转风路中的风向变换装置使从前面板的吹出口的气流大体均匀分布,因而能使空气扩散并分布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并使冷风得到扩散。
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一种使从前面板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再从前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调机中,在空气反转风路中设置风向变换装置,以使从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所述空气反转风路是一种大体成直角弯曲的风路,所述风向变换装置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变换空气的反转角度。
根据该发明,从前面板的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空气反转风路中大体成直角弯曲,并且由风向变换装置变换空气的反转角度,因而能使气流大体均匀,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并使冷风得到扩散。
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一种使从前面板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再从前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调机中,将上述空气反转风路划分成多个,在每个划分开的风路中设置角度不同的风向变换装置,利用各个风向变换装置将被反转了的空气引向前面板的吹出口,以使从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
根据该发明,在划分成上下多个空气反转风路中流动的空气被设置在各划分开的区域中不同角度的风向变换装置反转后再引向吹出口,因而能使气流大体均匀。从而能使空气分散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并使冷风得到扩散。
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空调机,在单体式外壳内设有室外热交换器、室外侧风扇、压缩机、减压装置、室内热交换器、室内侧风扇、和用于驱动两个风扇的马达,在所述单体式外壳的前面设有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前面板,在该种空调机中,在外壳内设有内壳,以便借助上述室内侧风扇的动作使从前面板的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再使该经过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空气反转风路产生反转,并将该空气引向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在所述内壳的所述空气反转风路中设有风向变换装置,为了使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大体均匀分布,上述风向变换装置构成为能改变上述气流。
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发明是,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中,空气反转风路是一种大体成直角弯曲的风路,所述风向变换装置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变换空气的反转角度。
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中,空气反转风路被划分成多个,在被划分开的多个风路中设置角度不同的风向变换装置,各个风向变换装置以不同的角度来变换气流。
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发明是,在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空调机中,所述风向变换装置是三角锥状的凸起。
根据权利要求4至7的发明,由于能借助设置在空气反转风路中的风向变换装置使从前面板的吹出口的气流大体均匀分布,因而能使空气扩散并分布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并使冷风得到扩散以下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机的内部横断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空调机的纵断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空调机的冷媒回路图。
图5是图1所示空调机的一个内壳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6在图5所示内壳中安装西罗克风扇后的斜视图。
图7是内壳的横断面图。
图8是内壳的纵断面图。
图9是空调机的电路图。
图10是以往的空调机的外壳的图。
以下结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例如是一种窗式空调机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部分是用于将空调机安装到房屋的窗框10的安装孔中的部分,该空调机具有外壳12和前面板14,在该前面板14上设有吸入口16、吹出口18以及操作部20,前面板14配置在室内侧,外壳12配置在窗框10的外侧。
图2以及图3示出了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
在外壳12的内部,在基板的下面设有室内侧热交换器30、室外侧热交换器32、压缩机34、风扇马达36、与风扇马达36的一端连接的室外风扇38、与风扇马达36的另一端连接的室内风扇(以下称作“西罗克风扇”)40、内壳42等。室外热交换器32配置在外壳12的后端部,室内热交换器30配置在与前面板的吸入口16对应的位置上。西罗克风扇40被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0的后侧。借助该西罗克风扇40的动作,室内R的空气从前面板14的吸入口16被吸入到后述的空气反转风路52之中压缩机34和风扇马达36设在外壳12内的大体中央之处,风扇马达36是带动室外风扇38的马达。
另外,如图4所示,室内侧热交换器30、室外侧热交换器32、压缩机34、减压装置35由设定的冷媒配管连接起来,构成了冷媒循环。
图5至图8所示的内壳42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具有收容西罗克风扇40的收容部50、空气反转风路52、凸起状风向变换装置54、56。如图6所示,在内壳42的收容部50收容着西罗克风扇40。
从前面板14的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如气流A,B,C(图2以及图5)所示,通过空气反转风路52后从前面板14的吹出口18吹出。上述风向变换装置54、56被设置成能使从前面板14的吹出口18吹出的气流A,B,C大体均匀地分布在吹出口18的整个区域内。
从图7、图8能清楚地看到风向变换装置54具有近似三角锥的形状,设在被上下划分开的空气反转风路52内部的上部,风向变换装置56也具有近似三角锥的形状,设在被上下划分开的空气反转风路52内部的下部。
参照图7,例如空气反转风路52的长度为D=162mm时,各风向变换装置54、56则沿着气流的方向以间隔da=90mm分开形成,各个风向变换装置54、56的宽度为db=55mm。参照图8,当空气反转风路52的高度为H=160mm时,则一侧的风向变换装置54在风路52突出的长度例如为La=85mm,另一侧的风向变换装置56在风路52内的突出长度例如为Lb=75mm。总之,各个风向变换装置54、56以适当的尺寸分开设在空气反转风路52的上下,以使从吹出口18吹出的气流A,B,C大体均匀地分布在吹出口18的整个区域内。从图7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空气反转风路52是一种大体成直角弯曲的风路,各个风向变换装置54、56向空气反转风路52内突出,以改变空气的反转角度。
根据该实施例,在对室内R的空气进行空调时,通过转动西罗克风扇40,室内R的空气便从前面板14的吸入口16被吸入,被吸入的气流A,B,C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0之后,再通过下述各个通路从前面板14的吹出口18吹出。即如图2以及图5所示,从吸入口16吸入的气流A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0和西罗克风扇40后与凸起状的风向变换装置54的变换面54a碰撞,并被向斜下方引导,这样该风向便被改变,从吹出口18在图中的左侧吹出。
气流B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0和西罗克风扇40后与凸起状的风向变换装置56的变换面56a碰撞,并被向斜上方引导,这样该风向便被改变,从吹出口18在图中的中间吹出。气流C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0和西罗克风扇40后不与风向变换装置54、56碰撞,而是沿着空气反转风路52的风路面53被引导,这样该风向便被改变,从吹出口18在图中的右侧吹出。
根据本实施例,从前面板14的吹出口18吹出的气流A,B,C借助设在空气反转风路52内的凸起状风向变换装置54、56来改变风向,例如如图5所示,能够从吹出口18的整个区域大体均匀地吹出。
图9示出了压缩机34的压缩机马达34a和风扇马达36的驱动电路图。
在图9中,来自电源插销60的交流电源经过操作部20供往压缩机马达34a和风扇马达36。即由电源插销60、配线L1、L2、L3、L4、L5、L5、L6、电源插销60的配綫线路向压缩机马达34a供电,由电源插销60、配綫L1、L7、L8或L9、L10、L11、L6、电源插销60的配綫线路向风扇马达36供电。在操作部20和压缩机马达34a之间的配綫线路上设有作为温度检测保护装置的双金属恒温器61和作为过电流保护装置的过电流继电器62。操作部20可进行电源关闭、风扇马达36的风量调节(强弱二段转换)以及制冷强弱二段转换的设定。符号63、64表示用于改善功率和防止杂音的电容器。
在图9中,当进行风量调节时,若需要强风,则通过操作部20将送风设定到“强”档,这样电源便通过操作部20的3号端子切换到“强”回路侧,并通过配綫L8输往风扇马达36,风扇马达36便高速运转;若需要弱风,则通过操作部20将送风设定到“弱”档,这样电源便通过操作部20的1号端子切换到“弱”回路侧,并通过配綫L9输往风扇马达36,风扇马达36便低速运转。
当通过操作部20将制冷设定到“强”档时,电源便通过操作部20的1号端子并通过配綫L2、恒温器61、配綫L3、过电流继电器62、配綫L4,再通过压缩机马达34a的端子C、R、配綫L5以及L6供电,驱动压缩机34a。这时,操作部20通过3号端子切换到“强”回路侧,并通过配綫L8向风扇马达36供电,风扇马达36便高速运转;当通过操作部20将制冷设定到“弱”档时,电源便通过操作部20的1号端子并通过配綫L2、恒温器61、配綫L3、过电流继电器62、配綫L4,再通过压缩机马达34a的端子C、R、配綫L5以及L6供电,驱动压缩机34a。这时,操作部20通过3号端子切换到“弱”回路侧,并通过配綫L9向风扇马达36供电,风扇马达36便低速运转。所以,制冷时的强弱转换是在保持压缩机马达34a的转速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转换风扇马达36的送风量的强弱来进行的。
另外,当压缩机马达34a的温度达到过热设定温度时,恒温器61的接点便分开,对压缩机马达34a的供电便被断开,于是压缩机马达34a停止运转而得到保护。当压缩机马达34a的绕组有过电流流过时,过电流继电器62便解脱,同样对压缩机马达34a的供电也被断开,于是压缩机马达34a停止运转而得到保护。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形态进行了说明,很显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形态。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空气反转风路52中设置了2个凸起状风向变换装置54、56,但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风向变换装置;而且,凸起状风向变换装置不限于大体三角锥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机是窗式空调机,但其它形式的空调机也能适用本发明。
综上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从前面板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通过空气反转风路后再从前面板的吹出口吹出时,由于有设置在空气反转风路中的风向变换装置存在,因此能使气流大体均匀地分布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因而能使空气扩散并分布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在房间内的均匀分布。
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发明,从前面板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通过空气反转风路后再从前面板的吹出口吹出时,由于在空气反转风路中大体成直角弯曲,并且由风向变换装置变换空气的反转角度,因此能使气流大体均匀地分布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因而能使空气扩散并分布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在房间内的均匀分布。
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发明,从前面板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通过空气反转风路后再从前面板的吹出口吹出时,由于在划分成上下多个空气反转风路中流动的空气被设置在各划分区域中不同角度的风向变换装置反转后再引向吹出口,因此能使气流大体均匀地分布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因而能使空气扩散并分布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
根据权利要求4至7的发明,由于能借助设置在空气反转风路中的风向变换装置使从前面板的吹出口的气流大体均匀分布,因而能使空气扩散并分布到整个房间,实现冷风的均匀分布,并使冷风得到扩散。
权利要求
1.一种使从前面板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再从前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反转风路中设置风向变换装置,以使从上述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在上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
2.一种使从前面板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再从前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反转风路中设置风向变换装置,以使从上述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所述空气反转风路是一种大体成直角弯曲的风路,所述风向变换装置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变换空气的反转角度。
3.一种使从前面板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空气反转风路再从前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空气反转风路划分成上下多个,在每个划分开的风路中设置角度不同的风向变换装置,利用各个风向变换装置将被反转了的空气引向前面板的吹出口,以使从上述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
4.一种空调机,在单体式外壳内收容着室外热交换器、室外侧风扇、压缩机、减压装置、室内热交换器、室内侧风扇、和用于驱动两个风扇的马达,在所述单体式外壳的前面设有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前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内设有内壳,以便借助上述室内侧风扇的动作使从前面板的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内侧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再使该经过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空气反转风路产生反转,并将该空气引向前面板的上述吹出口,在所述内壳的所述空气反转风路中设有风向变换装置,为了使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大体均匀分布,上述风向变换装置构成为能改变上述气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反转风路是一种大体成直角弯曲的风路,所述风向变换装置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变换空气的反转角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空气反转风路被划分成多个,各个风向变换装置以不同的角度来变换气流。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变换装置是三角锥状的凸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拟提供一种能使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大体均匀地分布到吹出口整个区域内的空调机。通过在空气反转风路(52)内设置风向变换装置(54、56)使从前面板的吹出口(18)吹出的气流A、B、C能够大体均匀地分布在吹出口(18)的整个区域内。
文档编号F24F1/02GK1148682SQ9611140
公开日1997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23日
发明者若山毅, 小室俊幸, 森弘治, 山内元美, 山下哲史, 小林则昭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