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式高效散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67651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多管式高效散热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包括炉壁、炉膛、炉篦、炉盖、灰盒、排烟道,设增容空间,增容空间与炉膛相通,排烟道设在增容空间的侧壁上,前后左右四面炉壁上嵌有金属管,上下炉壁插入金属管,金属管上下贯通,炉壁与金属管的结合处密封严实,火、烟在炉膛与增容空间内,排烟道通过排烟口连通增容空间。有益效果是:多管结构,表面积大,热量利用度高,一个炉子的散热供热面积可以相当于三个普通煤炉的供热,每年冬季烧炉取暖季可以节约燃料30%。烟气回流,二次燃烧,烟尘少,减少环境污染。不烧水做饭的情况下,一次加煤可燃烧4个小时,省去频繁加煤的麻烦。
【专利说明】
多管式高效散热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民用取暖炉子,涉及一种高效散热炉。
【背景技术】
[0002]广大乡村地区没有集中供暖,居民的房屋取暖仍然采用一家一户自行烧煤或烧柴的方式。家用取暖炉的热效率不高是普遍的问题,热量没有被留在室内,提高室温,而是随烟气进入烟囱,大量散失了。很多煤炉在最大火力时,就出现烟嘴部位也红,烟囱在一米以上都烫手,说明热量跑道烟道里了,有些人加长室内的烟管来截留部分热量,但烟管长,固定、排灰等比较麻烦,还占用较大的空间,不美观,若烟管倾倒,还有砸伤人的危险。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绝大部分热量都用于室内温度提高的多管式高效散热炉。
[0004]本发明采用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包括炉壁、炉膛、炉篦、炉盖、灰盒、排烟道,设增容空间,增容空间与炉膛相通,排烟道设在增容空间的侧壁上,前后左右四面炉壁上嵌有金属管,上下炉壁插入金属管,金属管上下贯通,炉壁与金属管的结合处密封严实,火、烟在炉膛与增容空间内,排烟道通过排烟口连通增容空间。
[0005]所述增容空间设有盒体,盒体上部敞口,四个侧壁和底壁的外表面与增容空间接触,四个侧壁的内表面连接金属管,盒体可提起,盒体与炉壁的间隙由耐火粘土密封。
[0006]炉盖可更换为加高管,加高管的中间凸出圈盖在炉膛口,管上部高于炉膛口,管下部深入炉膛内,加高管顶部有可开启盖,盖上有观察孔,观察孔覆盖孔盖。
[0007]所述排烟口有上、中、下三个,下部排烟口常开,上、中排烟口设有推拉盖,排烟道底部设有抽拉片。
[0008]靠近炉膛的炉壁上开有点火口,点火口由小门开闭。小门也可更换为伸出侧壁的耐火管,耐火管由圆盖或插片闭合,或耐火管接鼓风机。
[0009]所述炉膛内设有可拆卸炉胆,炉胆上有挂钩,炉胆缩小燃料区面积,提高火苗高度。
[0010]炉膛口下沿设回风圈,回风圈上开一大一小两口,大口、小口相对设置。
[0011]前后左右四面炉壁上嵌设的金属管是圆管,嵌入炉内的部分有1/3到2/3个圆周。
[0012]进一步的,底壁从排烟道向下倾斜4度。
[0013]本发明相对于现有取暖炉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多管结构,表面积大,可达8余平方米。热量利用度高,一个炉子的散热供热面积可以相当于三个普通煤炉的供热,每年冬季烧炉取暖季可以节约燃料30%。烟气回流,二次燃烧,烟尘少,减少环境污染;最大火力时,烟嘴部位也不会烧红,烟嘴靠上、一米以下的烟囱都不烫手。不烧水做饭的情况下,一次加煤可燃烧4个小时,省去频繁加煤的麻烦。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不意图;
图2是换上加尚管后的不意图;
图3是加尚管的不意图;
图4是炉膛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排烟道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三个排烟口全开时的烟气流动图;
图7是上、中排烟口关闭时的烟气流动图;
图8是炉膛内烟气流动图;
图9是底壁倾斜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通过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0016]如图1,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包括炉壁1、炉膛2、炉篦、炉盖3、灰盒4、排烟道5,设增容空间7,增容空间7与炉膛2相通,排烟道5设在增容空间2的侧壁上,前后左右四面炉壁I上嵌有金属管6,上下炉壁I插有金属管6,金属管6上下贯通,炉壁I与金属管6的结合处密封严实,火、烟在炉膛2与增容空间7内,排烟道5通过排烟口 16连通增容空间7。增容空间设有盒体8,盒体8上部敞口,盒体8四个侧壁和底壁的外表面与增容空间7接触,四个侧壁的内表面连接金属管6。如图5,排烟口 16有上、中、下三个,下部排烟口常开,上、中排烟口设有推拉盖10,排烟道5底部设有抽拉片19,清灰时拉开抽拉片19,灰从底部落下来。如图4,炉口下沿设回风圈13,回风圈13上开一大一小两口,大口14、小口15相对设置。
[0017]本发明通过增容空间7来截留热量,金属管6增大的散热表面积来散发热量,使燃料的燃烧热的大部分辐射到室内,提升室温。本发明有两次热烟气循环燃烧,一次如图8所示,燃料燃烧,烟气上升,到达炉盖3时受阻,一部分下降,下降到火苗时再次燃烧;另一次如图6、7所示,一部分烟气流向排烟口 16,烟气接触金属管6,金属管6向炉外传导热量,当三个口都开着时,通风最流畅,烟气顺利排出,当上、中两个排烟口 16关闭一个时,上方的烟气聚集,大口 14过来的烟量大于小口 15过来的烟量,烟量不平衡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于是一部分聚集的烟气反流回炉膛2,二次燃烧。两次热烟气循环燃烧使烟中含有碳又再燃烧利用,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0018]盒体8可以提起来,清理增容空间7和金属管6的烟灰,清理完毕后放入,由耐火粘土密封盒体8与炉壁I之间的间隙,防止漏烟。
[0019]如图2、图3,炉盖3可更换为加高管9,加高管9的中间凸出圈盖在炉口,管上部高于炉口,管下部深入炉膛2内,加高管9顶部有可开启盖17,盖上有观察孔,观察孔覆盖孔盖18,观察孔用来查看炉内燃料燃烧情况,底部有长七、八厘米的齿,起到限制木柴倾倒和减轻加高管9重量的作用,使木柴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火力大。加高管9用来放较长的木柴,在屋内较长时间有人时,可以烧木柴,减少煤用量,降低农户的生活成本。
[0020]靠近炉膛2的炉壁上开有点火口,点火口由小门11开闭。打开小门11,火源在燃料底部点燃燃料,在点火时更方便;小门11打开后还可用作进风口,增加进风量。灰盒4在加燃料时推入,空气从上部的加料口进入,加完燃料后,关闭加料口,拉出灰盒4,空气从炉篦进入助燃,当不需要太大火力,想让燃料燃烧持续时间长时,推入灰盒4,空气只从炉盖边沿的间隙和灰盒4边沿的间隙进入炉膛2,空气进入量少,延缓燃料燃烧。
[0021]小门11也可以更换为伸出侧壁的耐火管20,耐火管20由圆盖21或插片闭合,耐火管20可以用来底部点火,还能接鼓风机,强制送风。
[0022]炉膛2内设有可拆卸炉胆12,炉胆12上有挂钩,炉胆12缩小燃料区面积,提高火苗高度,在烧水、炒菜做饭时将靠近锅底的空间温度提升。
[0023]前后左右四面炉壁上嵌设的金属管6是圆管,嵌入炉内的部分有1/3到2/3个圆周,火、烟直接接触圆管的外壁,热量传导到圆管的内壁和露在外的部分外壁,散发到炉子外围。上下炉壁插入金属管6是方管。
[0024]底壁从排烟道向下倾斜4度。由于靠近排烟道5—端的温度较低,底壁可能会积聚凝结水,凝结水会加快腐蚀,造成底壁穿孔,漏烟,倾斜设置可以使凝结水流到温度高的一端,加热汽化,不积聚,减缓内壁腐蚀,延长使用寿命。
【主权项】
1.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包括炉壁(I)、炉膛(2)、炉篦、炉盖(3)、灰盒(4)、排烟道(5),其特征是:设增容空间(7),增容空间(7)与炉膛(2)相通,排烟道(5)设在增容空间(2)的侧壁上,前后左右四面炉壁(I)上嵌有金属管(6),上下炉壁(I)插有金属管(6),金属管(6)上下贯通,炉壁(I)与金属管(6)的结合处密封严实,火、烟在炉膛(2)与增容空间(7)内,排烟道(5)通过排烟口( 16)连通增容空间(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所述增容空间设有盒体(8),盒体(8)上部敞口,盒体(8)四个侧壁和底壁的外表面与增容空间(7)接触,四个侧壁的内表面连接金属管(6),盒体(8)可提起,盒体(8)与炉壁(I)的间隙由耐火粘土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炉盖(3)可更换为加高管(9),加高管(9)的中间凸出圈盖在炉口,管上部高于炉口,管下部深入炉膛(2)内,加高管(9)顶部有可开启盖(17),盖上有观察孔,观察孔覆盖孔盖(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所述排烟口(16)有上、中、下三个,下部排烟口常开,上、中排烟口设有推拉盖(10),排烟道(5)底部设有抽拉片(1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靠近炉膛(2)的炉壁上开有点火口,点火口由小门(11)开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小门(11)更换为伸出侧壁的耐火管(20),耐火管(20)由圆盖(21)或插片闭合,或耐火管(20)接鼓风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所述炉膛(2)内设有可拆卸炉胆(12),炉胆(12)上有挂钩,炉胆(12)缩小燃料区面积,提高火苗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炉口下沿设回风圈(13),回风圈(13)上开一大一小两口,大口(14)、小口(15)相对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前后左右四面炉壁上嵌设的金属管(6)是圆管,嵌入炉内的部分有1/3到2/3个圆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管式高效散热炉,其特征是:底壁从排烟道(5)开始向下倾斜,底壁与水平线的夹角是4度。
【文档编号】F24B1/191GK105928010SQ201610506442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日
【发明人】杨全瑞, 杨生祥
【申请人】杨全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