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3402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为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提供较长时间的供暖期,造成极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对于供暖系统的节能改造非常重要,能够极大的降低能耗,具有重大的意义。
[0003]现有的供暖系统中,有采用分路的部分回水循环提供给用户,进行低温供热,也有设置各种用户端或者管网端各类型调节阀或者调节装置的方式对整个供热/暖系统的用户端进行分时、分区等调节,从而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
[0004]但是上述方式由于增设了阀门等,使得相对应的用户端热负荷容易产生较大波动,影响了供热系统的总体热负荷计算等。而且,上述调节方式必然会导致水力动态不平衡状况的发生,进一步加重了水力不平衡的程度,导致了更大的能源消耗。
[0005]为减少上述水力不平衡以及热负荷的波动,现有还有在管道内设置相对应的压力调节阀门,分别调整近端以及管网远端的阻力分布,实现管道内的水力平衡。
[0006]但是上述方式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调整机制,需要的计算以及传感器、控制阀门等也较多,整体制造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原有的管网铺设时并未考虑到上述改进空间。上述节能控制调节系统难以直接在旧有管网上增设。
[0007]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发展。

【发明内容】

[0008]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供热管网在进行热负荷调节时,容易发生水力不平衡的问题。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0]—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包括供热锅炉、与所述供热锅炉连接的一次侧管网,其中,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还包括通过换热器与所述一次侧管网连接的若干二次侧管网单元;
[0011]所述二次侧管网单元包括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若干散热器以及可调速循环栗;所述二次侧供水管管径设置为二次侧回水管管径的1.3到1.6倍;
[0012]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一次侧的热量,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以及散热器依次连接形成循环管网,所述可调速循环栗设置在所述循环管网上以控制循环管网内流速;
[0013]所述散热器依次串接在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上,每一散热器两端还设置有跨越管。
[0014]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中,所述一次侧管网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一次侧管网内流速的电动调节阀。
[0015]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中,所述一次侧管网具体包括一次侧供水管、一次侧回水管以及混水栗;
[0016]所述一次侧供水管、换热器及一次侧回水管依次连接,所述混水栗分别与所述供水管及回水管连接。
[0017]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中,所述换热器为金属板间壁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壳体内还设置有若干横向折流挡板。
[0018]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中,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一次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换热器二次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0019]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通过在用户端的二次侧管网设置为简单的上供下回式的串接方式,能够很好的保证在热水循环过程中保证水力平衡。在需要进行热量调整时,则通过调整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换热效率来完成。
[0020]上述结构设置,简单方便,无需增设过多的控制阀门即能够实现用户端的热负荷调整。同时,由于二次侧与一次侧之间为独立设置,不会因调整产生水力动态不平衡,较好的保证了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管网的水力平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中,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包括:供热锅炉、与所述供热锅炉连接的一次侧管网200、换热器300以及二次侧管网100
[0024]所述二次侧管网由若干个二次侧管网单元400组成,每个二次侧管网单元通过换热器300与一次侧侧管网实现热量传递。具体的二次侧管网单元数量及管线布置方式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设置。
[0025]如图1所示,所述二次侧管网单元400包括二次侧供水管410、二次侧回水管420、若干散热器430以及可调速循环栗440。
[0026]其中,所述二次侧供水管410管径设置为二次侧回水管420管径的1.3到1.6倍,较佳的设置在1.4倍以保证管内的压力平衡,具有充足的外周阻力调整余量。
[0027]所述二次侧供水管410与所述换热器300连接,通过换热器300获取一次侧的热量并最终通过散热器输送至用户端。
[0028]所述二次侧供水管410、二次侧回水管420以及散热器430依次连接形成循环管网(亦即一个二次侧管网单元)。
[0029]所述可调速循环栗440设置在所述循环管网上以控制循环管网内流速。所述散热器430依次串接在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上,每一散热器430两端还设置有跨越管431。
[0030]所述可调速循环栗具体可以采用现有任何合适的可调速循环栗来实现对于二次侧管网单元内的水流速度控制。所述控制方式具体可以采用相匹配的工控系统等实现,在此不作赘述。
[0031]在实际使用中,所述散热器430可以设置为多个,作为实际的用户使用终端,可以在依据情况在各个房间或者室内空间中设置。而使用用户可以依据当前的温度需求,打开跨越管431来短接散热器,从而减少整个建筑中的热源数量,降低室内温度。
[0032]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调整一次侧管网与二次侧管网之间的相对流速关系即可改变换热器的热量交换速率,从而改变二次侧管网的热量。例如,当二次侧管网的热负荷较高时,降低二次侧管网的流动速度,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二次侧获得的热量。
[0033]首先,上述二次侧管网结构的设置,散热器采用串接的方式,具有传统的串接结构的水力平衡能力优秀,排气方便等的优势。
[0034]其次,由于设置了跨越管,因此还可以通过跨越管的开启或者关闭来实现散热器的投入或者切出,以及一次侧与二次侧的流速控制,避免了原有单管串接结构不便于调整管网热负荷的缺陷,能够依据用户需求,实际的天气变化等情况实现精细调整,不会造成能源的过分消耗。
[0035]具体的,所述一次侧管网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一次侧管网内流速的电动调节阀。通过设置上述电动调节阀,可以控制一次侧管网内的流量、流速从而实现对于二次侧管网的热量的更精细的调整。
[0036I更具体的,所述一次侧管网200具体包括一次侧供水管、一次侧回水管以及混水栗O
[0037]所述一次侧供水管、换热器300及一次侧回水管依次连接形成一次侧管网系统,由供热锅炉提供热量(亦即高温热水)。所述混水栗分别与所述供水管及回水管连接,形成浑水系统,通过控制回水的低温热水与高温热水之间的比例以实现一次侧供水管的出水温度控制。
[0038]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00为金属板间壁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壳体内还设置有若干横向折流挡板。通过设置上述横向折流挡板能够形成湍流,提高换热器两侧的热交换效率。
[0039]较佳的是,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一次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换热器二次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及时的获知当前一次侧或者二次侧管网的温度并据此对管网内水流速度进行调整。
[0040]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本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包括供热锅炉、与所述供热锅炉连接的一次侧管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还包括通过换热器与所述一次侧管网连接的若干二次侧管网单元; 所述二次侧管网单元包括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若干散热器以及可调速循环栗;所述二次侧供水管管径设置为二次侧回水管管径的1.3到1.6倍; 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一次侧的热量,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以及散热器依次连接形成循环管网,所述可调速循环栗设置在所述循环管网上以控制循环管网内流速; 所述散热器依次串接在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上,每一散热器两端还设置有跨越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管网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一次侧管网内流速的电动调节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管网具体包括一次侧供水管、一次侧回水管以及混水栗; 所述一次侧供水管、换热器及一次侧回水管依次连接,所述混水栗分别与所述供水管及回水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金属板间壁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壳体内还设置有若干横向折流挡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一次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换热器二次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力平衡供热系统,包括供热锅炉、与所述供热锅炉连接的一次侧管网,其中,所述水力平衡供热系统还包括通过换热器与所述一次侧管网连接的若干二次侧管网单元;所述二次侧管网单元包括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若干散热器以及可调速循环泵;所述二次侧供水管管径设置为二次侧回水管管径的1.3到1.6倍;所述可调速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循环管网上以控制循环管网内流速;所述散热器依次串接在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上,每一散热器两端还设置有跨越管。上述结构设置,简单方便,无需增设过多的控制阀门即能够实现用户端的热负荷调整。
【IPC分类】F24D19/02, F24D3/10
【公开号】CN205245302
【申请号】CN201521073656
【发明人】廖东, 景学平
【申请人】深圳市圣达东升节能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