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3973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热油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导热油加热机组是一种新型环保的热能转换设备,以电力为能源,通过电热元件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以有机热载体(导热油)作为传热介质,通过高温油栗将导热油在系统中进行强制性循环,使其被周而复始的加热,从而达到满足需热设备连续获得所需热能的目的;并可满足生产流程中设定的工艺温度以及高精度控温的要求。但现有的导热油加热装置热导效果不佳,转换率低,大大影响其实际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的新型电加热油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它包括有连接在控制器上的热油栗、热油罐、电加热器,其中,热油罐顶部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一侧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与用热设备相连接,热油罐内设有液位感应器,液位感应器与控制器连接,热油罐底部通过导油管与主油管相连接,导油管通过相应的控制阀控制;主油管一端与用热设备出口相连接,另一端与热油栗入口相连接,热油栗出口分别与冷却器、电加热器相连接,电加热器出口端与蒸汽管相连接,冷却器与电加热器相连接。
[0005]所述的电加热器上设有压力表。
[0006]所述的热油栗入口端和电加热器出口端均设有相应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所有部件通过控制器一体控制,其自动化程度高,热油栗将用热设备用过的油回收输送至冷却器或电加热器内,冷却器冷却后直接回收或继续输入电加热器内进行循环,电加热器又为热油罐和用热设备供热导油;采用本方案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自动化程度高、高效节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包括有连接在控制器I上的热油栗2、热油罐3、电加热器4,其中,热油罐3顶部设有排气口 5,排气口 5—侧设有蒸汽出口 6,蒸汽出口 6通过蒸汽管7与用热设备8相连接,热油罐3内设有液位感应器14,液位感应器14与控制器I连接,热油罐3底部通过导油管9与主油管10相连接,导油管9通过相应的控制阀控制;主油管10—端与用热设备8出口相连接,另一端与热油栗2入口相连接,所述的热油栗2入口端和电加热器4出口端均设有相应的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与控制器I相连接,热油栗2出口分别与冷却器11、电加热器4相连接,所述的电加热器4上设有压力表12,电加热器4出口端与蒸汽管7相连接,冷却器11与电加热器4相连接。本实施例所有部件通过控制器一体控制,其自动化程度高,热油栗将用热设备用过的油回收输送至冷却器或电加热器内,冷却器冷却后直接回收或继续输入电加热器内进行循环,电加热器又为热油罐和用热设备供热导油。
[0010]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连接在控制器(I)上的热油栗(2 )、热油罐(3)、电加热器(4),其中,热油罐(3)顶部设有排气口(5),排气口(5)—侧设有蒸汽出口(6),蒸汽出口(6)通过蒸汽管(7)与用热设备(8)相连接,热油罐(3)内设有液位感应器(14),液位感应器(14)与控制器(I)连接,热油罐(3)底部通过导油管(9)与主油管(10)相连接,导油管(9)通过相应的控制阀控制;主油管(10)—端与用热设备(8)出口相连接,另一端与热油栗(2)入口相连接,热油栗(2)出口分别与冷却器(U)、电加热器(4)相连接,电加热器(4)出口端与蒸汽管(7)相连接,冷却器(11)与电加热器(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加热器(4)上设有压力表(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热油栗(2)入口端和电加热器(4)出口端均设有相应的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与控制器(I)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加热油装置,它包括有连接在控制器上的热油泵、热油罐、电加热器,其中,热油罐顶部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一侧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与用热设备相连接,热油罐内设有液位感应器,液位感应器与控制器连接,热油罐底部通过导油管与主油管相连接,导油管通过相应的控制阀控制。采用本方案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自动化程度高、高效节能的优点。
【IPC分类】F24H9/00, F24H7/00, F24H9/20
【公开号】CN205351770
【申请号】CN201521120427
【发明人】谭创新, 张勃, 李仙, 张友洪
【申请人】常德华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