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8488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包括外壳体,以及内置于该外壳体中的控制器和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发热模组包括电磁发热盘;该电磁发热盘由电磁线圈盘设而成,电磁发热盘的中部形成有一内凹的盘腔;隔热体;该隔热体放置于该电磁发热盘的盘腔中,隔热体上设有螺旋状的凹槽或若干圈同心的环槽;发热管\圈;该发热管\圈包括放置于该隔热体的凹槽内的单条发热管,或放置于该隔热体的环槽内的若干条发热圈;该电磁发热盘和发热管\圈分别连接至该控制器,由该控制器择一启用。本实用新型综合电磁加热与电阻式发热二者的技术优势,具有不挑锅、加热迅速、热效率高等优点。
【专利说明】
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用电能加热的炉具,具体涉及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
【背景技术】
[0002]电磁炉又称电磁炉,其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电导体(一般是铁锅)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很显然,这类电磁炉存在固有技术缺陷:就是无法非电导体材质的锅具(如瓷煲)进行加热。
[0003]对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号称“不挑锅”的产品一一电陶炉,常规的电陶炉是由炉盘的镍铬丝发热而对锅具加热的,其利用的电阻式发热、热导体传热原理,所以不论是铁员还是瓷煲都能够起到加热的效果低辐射;然而,热传导的加热方式也存在加热速度稍慢、热效率低(即使是市场上最劣质的电磁炉,都可以达到86%的发热效率,但是一般电陶炉热效率仅为60%左右)、能耗高、炉面温度高而有烫伤危险等问题。
[0004]综合考虑,人们往往需要一种既可适用于不同锅具,又具有良好加热效果的电加热产品,这正是本专利所要解决之问题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基于【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该炉具综合电磁加热与电阻式发热二者的技术优势,具有不挑锅、加热迅速、热效率高等优点,其具体技术内容如下:
[0006]—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包括外壳体,以及内置于该外壳体中的控制器和发热模组,该发热模组包括
[0007]电磁发热盘;该电磁发热盘由电磁线圈盘设而成,电磁发热盘的中部形成有一内凹的盘腔;
[0008]隔热体;该隔热体放置于该电磁发热盘的盘腔中,隔热体上设有螺旋状的凹槽或若干圈同心的环槽;
[0009]发热管\圈;该发热管\圈包括放置于该隔热体的凹槽内的单条发热管,或放置于该隔热体的环槽内的若干条发热圈;
[0010]该电磁发热盘和发热管\圈分别连接至该控制器,由该控制器择一启用。
[0011]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电磁发热盘的盘腔表侧设置有隔热材质层。
[0012]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隔热体为硅酸铝浇注成型。
[0013]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外壳体的顶部设有平整的置物面,该置物面为微晶板。
[001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微晶板覆盖于外壳体顶部的全部或局部区域。
[0015]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发热管\圈包括非铁发热体。
[0016]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外壳体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面板和显示器,该控制面板和显示器位于该外壳体的前侧面,该前侧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
[0017]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外壳体上针对置物面设置有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该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连接至控制器,用于判断置物面上是否放置有锅具。
[0018]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该控制器具有一判断电路,该判断电路的前端为磁场传感器或连接至电磁发热盘的采样电路,用于感知置物面上是否放置有导体。
[00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越性体现在:
[0020]第一,发热模组同时具有电磁线圈与发热管\圈两种加热体,具有电磁加热和电阻式加热两种模式,实现了 “不挑锅”;
[0021]第二,发热管\圈位于电磁发热盘上(有了电磁发热盘和隔热体的承托),更为接近顶部的置物面,令发热管\圈的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0022]第三、基于电磁穿透技术原理,发热管\圈和隔热体均采用非金属材质,能够让由其下方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顺利穿透,不影响电磁场散布,令电磁发热盘中间部的热效率得到了有效保证。
[0023]本实用新型无论从技术性、实用性还是经济性上看,均是具有卓越性能之产品,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的发热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下结合附图1和2,对本申请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0027]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包括外壳体I,以及内置于该外壳体I中的控制器2和发热模组,该发热模组包括
[0028]电磁发热盘3;该电磁发热盘3由电磁线圈31在支架32上盘设而成,电磁发热盘3的中部形成有一内凹的盘腔30;
[0029]隔热体4;该隔热体4放置于该电磁发热盘3的盘腔30中,隔热体4上设有螺旋状的凹槽或若干圈同心的环槽40,且该凹槽或环槽40上式设有连通至隔热体外侧的通道41;
[0030]发热管\圈5;该发热管\圈5包括放置于该隔热体4的环槽40内的若干条发热圈,各发热圈的终端由该通道41伸出;
[0031]该电磁发热盘3和发热管\圈5分别连接至该控制器2,由该控制器2择一启用,该择一启用可以是用户手动操作的,也可以是控制器2自动判断的。
[0032]该电磁发热盘3的盘腔30表侧设置有隔热材质层33。
[0033]该隔热体4为硅酸铝浇注成型,硅酸铝既具有较佳的隔热效果,又因其为非金属,故不会影响电磁发热盘3的磁场穿透与散布。
[0034]该外壳体I的顶部设有平整的置物面12,该置物面12为微晶板,该微晶板覆盖于外壳体顶部的全部或局部区域。
[0035]该发热管\圈5包括非铁发热体,可以是电阻丝发热管、碳纤维管或卤素管。
[0036]该外壳体I上设有与控制器2连接的控制面板11和显示器13,该控制面板11和显示器13位于该外壳体I的前侧面,该前侧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
[0037]该外壳体I上针对置物面12设置有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图中未示出),该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连接至控制器2,用于判断置物面12上是否放置有锅具。
[0038]该控制器2具有一判断电路,该判断电路的前端为磁场传感器或连接至电磁发热盘的采样电路,用于感知置物面12上是否放置有导体。
[0039]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模组同时具有电磁线圈与发热管\圈两种加热体,具有电磁加热和电阻式加热两种模式,实现了 “不挑锅”;发热管\圈位于电磁发热盘上(有了电磁发热盘和隔热体的承托),更为接近顶部的置物面,令发热管\圈的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基于电磁穿透技术原理,发热管\圈和隔热体均采用非金属材质,能够让由其下方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顺利穿透,不影响电磁场散布,令电磁发热盘中间部的热效率得到了有效保证。
[004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41]I)开启炉具后首先进入判断状态,控制器通过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来判断置物面上是否放置有锅具,如已放置有锅具则开启电磁发热盘,否则进入待机;
[0042]2)控制器继而判断锅具的材质(是电导体还是非电导体),如为电导体材质锅具(如铁锅)时,自动进入电磁加热模式,由电磁发热盘对锅具进行加热;如为非电导体材质锅具(如瓷煲)时,自动进入电阻式加热模式,由发热管\圈对锅具进行加热。
[0043]本实用新型这种不挑锅并且能够自行切换加热模式的技术,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O
[0044]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申请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申请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包括外壳体,以及内置于该外壳体中的控制器和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发热模组包括 电磁发热盘;该电磁发热盘由电磁线圈盘设而成,电磁发热盘的中部形成有一内凹的盘腔; 隔热体;该隔热体放置于该电磁发热盘的盘腔中,隔热体上设有螺旋状的凹槽或若干圈同心的环槽; 发热管\圈;该发热管\圈包括放置于该隔热体的凹槽内的单条发热管,或放置于该隔热体的环槽内的若干条发热圈; 该电磁发热盘和发热管\圈分别连接至该控制器,由该控制器择一启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电磁发热盘的盘腔表侧设置有隔热材质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隔热体为硅酸铝浇注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的顶部设有平整的置物面,该置物面为微晶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微晶板覆盖于外壳体顶部的全部或局部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发热管\圈包括非铁发热体。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面板和显示器,该控制面板和显示器位于该外壳体的前侧面,该前侧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体上针对置物面设置有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该光感器件或压感器件连接至控制器,用于判断置物面上是否放置有锅具。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型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具有一判断电路,该判断电路的前端为磁场传感器或连接至电磁发热盘的采样电路,用于感知置物面上是否放置有导体。
【文档编号】F24C15/34GK205481181SQ20162005021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发明人】胡小庆
【申请人】胡小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