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0235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水空调系统,特别是一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
背景技术
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是现代家居以及生产中所广泛应用的一种热水空调系统。 由于其能工作于同时供热水冷气、单独供热水、单独供暖气、单独供冷气等模式,因此称为全效。其传统的系统结构,包括一个压缩机机组(机组内可能含有多个压缩机)、冷凝器机组、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这些部件通过管道连通,由管道内的阀门切换管道状态, 来改变从压缩机机组出来的冷媒的路径走向,从而实现不同机组的工作状态,最终达到能让整个系统工作于上述设定的各种模式中。在空调系统领域中,多采用四通阀来切换管道回路。参照


图1,四通阀为空调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电磁阀门,为标准件,具有D、C、S、E四个口,通常D为入口,其余三个口可切换不同的输出状态,当D与C连通、S与E连通时,四通阀处于OFF状态;当D与E连通,C与S 连通时,四通阀处于ON状态。当然,二通阀处于ON状态,则表示其进出口连通,反之则OFF。传统的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其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是串联起来的,即使通过计算机的控制,来让任一种机组处于停机状态不工作,但冷媒依然需要通过该机组管道,延长了冷媒的走线,那么冷媒在被延长的走线中将会与外界产生不可避免的热交换,这对系统的工作效率具有不良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减短冷媒走线长度又保留传统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功能的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用管道连接起来的压缩机机组、冷凝器机组、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所述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为并联连接,且该并联连接的支路可单独切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缩机机组的出口与第一四通阀的D 口管道连接,第一四通阀的C 口与冷凝器机组的入口管道连接,冷凝器机组的出口管道与第一单向阀的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S 口与压缩机机组的入口管道连接,E 口延伸出管道,并连接至第二四通阀的D 口,第二四通阀的E 口与蒸发器机组连通,S 口亦与压缩机机组的入口管道连接,而C 口管道连接至室内空调机组后,该管道继续延伸并与第一单向阀的出口汇合,汇合前的管道与第二单向阀的入口连接,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的出口汇合后,拆分出两条分别设有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的支路,第二二通阀与第三单向阀的入口连通后,第三单向阀的出口与室内空调机组连接,第一二通阀与蒸发器机组连接,在连接前的管道上设有具有第四单向阀的回流管道,第四单向阀的出口连接至第一单向阀的出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设置成可单独切断的并联连接结构,这样就可以让冷媒可以视乎系统的工作模式,绕开蒸发器机组或者是室内空调机组,减短了行走路线,减少了与外界的热交换所带来的损失,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安全可靠,可作为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而被广泛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四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其处于OFF状态;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机组及阀门的布置示意图;图3是图2中虚线所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
图1,四通阀为空调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电磁阀门,为标准件,具有D、C、S、E四个口,通常D为入口,其余三个口可切换不同的输出状态,当D与E连通、S与C连通时,四通阀处于ON状态;当D与C连通,E与S连通时,四通阀处于OFF状态。当然,二通阀处于 ON状态,则表示其进出口连通,反之则OFF。下面描述本系统的工作模式时,如无提及,则四通阀、二通阀是处于OFF状态。参照图2 图3,一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用管道连接起来的压缩机机组1、 冷凝器机组2、蒸发器机组3和室内空调机组4,所述蒸发器机组3和室内空调机组4为并联连接,且该并联连接的支路可单独切断。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缩机机组1的出口与第一四通阀5的D 口管道连接,第一四通阀5的C 口与冷凝器机组2的入口管道连接,冷凝器机组2的出口管道与第一单向阀11的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5的S 口与压缩机机组1的入口管道连接,E 口延伸出管道,并连接至第二四通阀6的D 口,第二四通阀6的E 口与蒸发器机组3连通,S 口亦与压缩机机组1的入口管道连接,而C 口管道连接至室内空调机组4后,该管道继续延伸并与第一单向阀11的出口汇合,汇合前的管道与第二单向阀22的入口连接,第一单向阀11、 第二单向阀22的出口汇合后,拆分出两条分别设有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支路, 第二二通阀8与第三单向阀33的入口连通后,第三单向阀33的出口与室内空调机组4连接,第一二通阀7与蒸发器机组3连接,在连接前的管道上设有具有第四单向阀44的回流管道,第四单向阀44的出口连接至第一单向阀11的出口。具体地,所述冷凝器机组2为常规的热水高效罐,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有水泵A,可将外来的水泵入高效罐内,与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成为热水输出,并将冷媒降温;所述室内空调机组4为常规的管道结构,低温冷媒经过该管道外壁,与管道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且对水以及周围环境制冷,管道进水口设有水泵B,将空调管道内的冷水泵出。当然,除了上述的四通阀与单向阀之外,作为传统的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的改进, 其自然也配备了常规的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所应有的配件,例如在蒸发器机组3中设置回路回流到压缩机中,或者是在相应的管道中设置膨胀阀、电磁阀、储液罐、卸荷阀等等,这些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此处不多作描述。当本实用新型工作于热水/冷气模式时,水泵A、B均打开,第二四通阀60N,第二二通阀80N,压缩机运行。此时从压缩机机组1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四通阀5的 DC通道后,进入冷凝器机组2中对水加温,于是冷凝器机组2输出热水,而降温降压后的冷媒经过第一单向阀11后,继续通过第二二通阀8、第三单向阀33后,输入至室内空调机组4 中进行热交换,室内空调机组4输出冷气,然后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6的CS通道后回流到压缩机中。当本实用新型工作于单独热水模式时,第一二通阀70N,蒸发器的风机打开,水泵 A运作。高温高压的冷媒从压缩机出来后,经过第一四通阀5的DC通道进入高效罐中对水加热,然后顺次通过第一单向阀11、第一二通阀7后进入蒸发器机组3蒸发,气态的冷媒经过第二四通阀6的ES通道后回流至压缩机中。当本实用新型工作于单独暖气模式时,第一四通阀50N,第一二通阀70N,蒸发器风机与水泵B亦打开。高温的冷媒沿着第一四通阀5的DE通道、第二四通阀6的DC通道输出,并直接流至室内空调机组4中对周围气温进行加温,室内空调机组4输出暖气,而经该次降温的冷媒输入至蒸发器机组3中蒸发,然后经过第二四通阀6的ES通道回流到压缩机中。当本实用新型工作于单独冷水/冷气模式时,第一四通阀5、第二四通阀60N,第二二通阀80N,风机、水泵B亦开启,冷媒先经过第一四通阀5的DE、第二四通阀6的DE通道后,流至蒸发器机组3蒸发降温,风机将冷气送出,而低温的冷媒经过第四单向阀44、第二二通阀8后通入室内空调机组4中对水降温,水泵B输出冷水,冷媒沿第二四通阀6的CS 通道回流到压缩机。当冷水温度到5度时,整机停。电磁阀开启而维持模式不变,本实用新型即可对蒸发器进行化霜。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用管道连接起来的压缩机机组(1)、冷凝器机组 (2)、蒸发器机组(3)和室内空调机组(4),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机组(3)和室内空调机组(4)为并联连接,且该并联连接的支路可单独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机组(1)的出口与第一四通阀(5)的D 口管道连接,第一四通阀(5)的C 口与冷凝器机组(2)的入口管道连接,冷凝器机组(2)的出口管道与第一单向阀(11)的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5)的S 口与压缩机机组(1)的入口管道连接,E 口延伸出管道,并连接至第二四通阀(6 )的D 口,第二四通阀(6)的E 口与蒸发器机组(3)连通,S 口亦与压缩机机组(1)的入口管道连接,而 C 口管道连接至室内空调机组(4)后,该管道继续延伸并与第一单向阀(11)的出口汇合,汇合前的管道与第二单向阀(22)的入口连接,第一单向阀(11)、第二单向阀(22)的出口汇合后,拆分出两条分别设有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支路,第二二通阀(8)与第三单向阀(33)的入口连通后,第三单向阀(33)的出口与室内空调机组(4)连接,第一二通阀 (7)与蒸发器机组(3)连接,在连接前的管道上设有具有第四单向阀(44)的回流管道,第四单向阀(44)的出口连接至第一单向阀(11)的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用管道连接起来的压缩机机组、冷凝器机组、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所述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为并联连接,且该并联连接的支路可单独切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蒸发器机组和室内空调机组设置成可单独切断的并联连接结构,这样就可以让冷媒可以视乎系统的工作模式,绕开蒸发器机组或者是室内空调机组,减短了行走路线,减少了与外界的热交换所带来的损失,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安全可靠,可作为全效冷热水机组系统而被广泛使用。
文档编号F25B41/04GK202304090SQ2011203734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曾坤, 许家永, 黄建华 申请人:佛山聚阳新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