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143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却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等冷却库。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71484号(专利文献I)等所示,冰箱等冷却库通常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等冷却室;冷却器,生成向所述冷却室供给的冷气;以及送风机,将冷却器生成的冷气送向冷却室。冷却器和送风机被收容在冷却器室中。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3221号(专利文献2)所述的冰箱包括冷却室,冷却保存储藏物;冷却器,生成流入冷却室的冷气;以及送风机,使冷却器生成的冷气流通。在冷却室的背后设有用背面板分隔的冷气通道,冷气通道被隔板分隔为前部和后部。冷却器和送风机配置在后部。送风机的外框部为方形,且送风机的框部的侧面接近冷气通道的内周面。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1465号(专利文献3)所述的电冰箱包括多个冷藏室;蒸发器;风扇,将蒸发器生成的冷气送出;以及冷气分配管道,将从风扇送出的冷气向各冷藏室分配。而且,在冷气分配管道的左右侧壁部上,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山形的凸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28328号(专利文献4)所述的电冰箱包括冷藏室、蔬菜室和冷冻室;蒸发器室,设置在蔬菜室的后方;蒸发器,设置在蒸发器室内;以及风扇,设置在蒸发器的上方。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14084号(专利文献5)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653号(专利文献6)所述的冰箱包括蒸发器;内部设置蒸发器的冷气通道;配置在蒸发器上方的风扇;以及将通过了蒸发器的冷气向风扇引导的导向面。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71484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3221号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1465号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28328号专利文献5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14084号专利文献6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653号通常,冷却器内的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后,气体状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由控制部驱动控制压缩机和冷却器。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71484号所述的冰箱中,如果将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配置在冷气通道和冷却器室的外部,则制冷剂管的回绕和配线的回绕等变得复杂。而如果单纯地将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等配置在冷气通道内和冷却器室内时,则冷却通道和冷却器室的体积变大,从而使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容积变小。而且,单纯地在冷气通道和冷却器室内配置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时,送风机的送风性能会显著降低。此外,为了提高送风机的送风效率,可以考虑设置引导壁部,但在由引导壁部引导冷气的期间,冷气的温度有可能上升。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3221号所述的冰箱中,送风机的外框部和冷气通道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狭窄,冷气通道内的冷气难以由送风机送至前部。因此,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3221号所述的冰箱中,如果在冷气通道内配置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则冷气通道的容积变大,送风机的送风效率会显著降低。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1465号所述的电冰箱中,也单纯地在设有蒸发器的空间中配置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从而使设有蒸发器的空间变大,而风扇的送风能力降低。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28328号所述的电冰箱中,也同样单纯地在蒸发器室内配置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存在蒸发器室变大和风扇的送风能力降低的问题。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14084号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653号所述的冰箱中,如果将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等单纯地配置在冷气通道内,则不仅冷气通道 变大,风扇的送风效率也显著降低。此外,冷气被导向面引导时可能被加热。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库,即使将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等设备配置在冷气通道内,也可以抑制冷气通道的容积增大和风扇的送风能力降低。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库,当把冷却器生成的冷气向风扇引导时,能抑制冷气的温度上升。本发明的冷却库包括冷却室,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冷却器,生成向冷却室供给的冷气;箱体,形成有收容室,所述收容室收容冷却器,并从冷却器向上方延伸;开口部,形成在收容室的内侧面中、位于冷却器上方的部分上;风扇,设置于开口部,从开口部向冷却室供给冷气;引导壁部,设置在收容室内,且从风扇的侧方朝向风扇的上端侧延伸,将来自冷却器的冷气向风扇引导;以及收容室,能收容设备,相对于引导壁部位于与风扇相反侦牝并形成在引导壁部和前箱体之间。优选的是,所述收容室包括吸入口,吸入来自冷却器的冷气;以及排气口,将收容室内的空气向风扇排出。优选的是,所述引导壁部由隔热材料形成。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包括间隔壁部,位于冷却室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间隔壁部的上端。由所述间隔壁部和第一侧壁部形成第一角部,并由间隔壁部和第二侧壁部形成第二角部。所述引导壁部包括第一引导侧壁部,与风扇相邻;以及第二引导侧壁部,相对于风扇位于与第一引导侧壁部相反侧。所述收容室包括第一分割收容室,由第一角部和第一引导侧壁部形成;以及第二分割收容室,由第二角部和第二引导侧壁部形成。优选的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冷却器的气液分离器,且气液分离器收容在收容室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驱动控制所述冷却器的控制部,且控制部收容在收容室中。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冷却库包括冷却室,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冷却器,生成向冷却室供给的冷气;箱体,形成有收容室,所述收容室收容冷却器,并从冷却器向上方延伸;开口部,形成在收容室的内侧面中、位于冷却器上方的部分上;风扇,设置于开口部,从开口部向冷却室供给冷气;以及引导壁部,设置在收容室内,且从风扇的侧方朝向风扇的上端侧延伸,将来自冷却器的冷气向风扇引导。所述引导壁部由隔热材料形成。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包括间隔壁部,位于冷却室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间隔壁部的上端。所述开口部形成在间隔壁部上,并且随着朝向上方,风扇从间隔壁部向背面壁部倾斜。优选的是,冷却库还包括第一百叶板,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中、位于引导壁部和第一侧壁部之间的部分上;以及第二百叶板,设置在间隔壁部中、位于引导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之间的部分上。并且随着朝向上方,所述第一百叶板和第二百叶板从间隔壁部向背面壁部倾斜。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包括间隔壁部,位于冷却室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 置在间隔壁部的上端。所述开口部形成在间隔壁部上,风扇按照依次通过第一侧壁部侧、上壁部侧和第二侧壁部侧的方式转动。在所述收容室中,冷却器上方的、风扇与第一侧壁部之间的容积,大于冷却器上方的、风扇与第二侧壁部之间的容积。按照本发明的冷却库,即使将气液分离器和控制部等设备配置在收容有冷却器的冷气通道内,也可以抑制冷气通道的容积增大,并且抑制风扇的送风效率降低。


图I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冷却库I的侧断面图。 图2是表示冷却器18和储液器19的后视图,是从冷却库I的背面侧观察的后视图。图3是表示收容室24、冷却器18和风扇32等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收容室24、冷却器18和风扇32等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风扇32和冷却器18等的配置状态的侧断面图。图6是表示如所述图3和图4所示在风扇32的两侧配置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时的空气流的模拟结果。图7是表示未配置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时的空气流的模拟结果。图8是表示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采用图8所示的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时的空气流模拟结果的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冷却库I设置的收容室24和风扇32等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收容室24等的主视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冷却库设置的收容室24、风扇32和冷却器18等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收容室24和冷却器18等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收容室24和冷却器18等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收容室24内等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12示例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图12示例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图16示例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示例的变形例。图20是不意性表不本发明冷却库的风扇32、引导构件65、66和冷却器18的图。图21是示意性表示耳部90、91、风扇32和冷却器18的图。附图标记说明2 箱体3 外箱4 内箱5隔热材料 6冷藏室7制冰室8冷冻室9蔬菜室10、11、12、13 门14、15 隔热壁16设备室17压缩机18冷却器19储液器20顶板壁21背面壁22冷气通道23、25、26 间隔壁部24、54、55 收容室27、80、81 冷却通道28、32 风扇29 挡板30控制部31 开口部33加热器34加热器罩35、36返回通道37制冷剂管38冷却片39起始端部40终止端部41、42 侧壁部43上壁部44主壁部45平坦部
46倾斜部50、51引导壁部52、53 百叶板56、57支承构件60、61、62、63 间隙65、66、70、71 引导构件67、68、72、73 引导面
74接合点75、76 下端部90、91 耳部A、B、C、D 距离R转动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图I至图21说明本发明的冷却库I。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涉及个数、数量等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所述个数、数量等。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各个构成要素除特别记载以外,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必须的构成要素,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除特别记载以外,本发明也不限于所述位置关系。此外,以下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特别记载以外,不言而喻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可以适当组合。(实施方式I)图I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冷却库I的侧断面图。如所述图I所示,冷却库I包括箱体2,内部形成有冷藏室等;冷却装置,生成向冷藏室等供给的冷气;以及控制部30,驱动控制所述冷却装置等。箱体2包括外箱3、内箱4以及填充在外箱3和内箱4之间的隔热材料5。冷却库I包括冷藏室6,形成在箱体2内部的上部;制冰室7,形成在冷藏室6的下方;冷冻室8,形成在制冰室7的下方;以及蔬菜室9,形成在冷冻室8的下方。箱体2包括开关冷藏室6的门10 ;开关制冰室7的门11 ;开关冷冻室8的门12和开关蔬菜室9的门13。箱体2包括顶板壁20 ;从顶板壁20的周向边缘部垂下的背面壁21 ;以及未图示的两侧壁部。箱体2包括隔热壁14,设置在冷藏室6和制冰室7之间;以及隔热壁15,设置在冷冻室8和蔬菜室9之间。在冷冻室8的背面侧设置有冷气通道22,且在冷冻室8和冷气通道22之间设置有间隔壁部23。在冷气通道22的背面侧设有收容室24,所述收容室24收容有后述的冷却器18等。在收容室24和冷气通道22之间设有间隔壁部25。收容室24由包含间隔壁部25和背面壁21的箱体形成,且收容室24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在冷藏室6的背面侧设有冷却通道27,在冷却通道27和冷藏室6之间设有间隔壁部26。冷却通道27与冷气通道22连接,且在冷却通道27和冷气通道22之间设有挡板29和风扇28。冷却装置生成向冷藏室6、制冰室7、冷冻室8和蔬菜室9供给的冷气。冷却装置包括压缩机17,压缩制冷剂气体;冷凝器(未图示),使压缩机17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膨胀器(未图示),供冷凝器冷凝的制冷剂液体通过;冷却器(蒸发器)18,使在膨胀器中压力下降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以及储液器19,连接于冷却器18和压缩机17。压缩机17收容在蔬菜室9的背面侧所形成的设备室16内。冷却器18收容在收容室24内,并位于设备室16的上方。储液器19也收容在收容室24内,并设在冷却器18的上方。收容室24内还收容有控制部30。在收容室24的内侧面中、位于冷却器18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31,风扇32设置在所述开口部31上。冷却器18的下方设有加热器33,加热器33和冷却器18之间配置有加热器罩34。
当驱动冷却装置时,在收容室24内位于冷却器18周围的空气被冷却。风扇32使被冷却的收容室24内的空气流入冷气通道22。在冷气通道22上形成有冷气口等,以使冷气进入制冰室7和冷冻室8内。风扇28使供给到冷气通道22的冷气流入冷却通道27。在间隔壁部26上形成有通向冷藏室6的冷气口,冷气从所述冷气口进入冷藏室6内。在冷冻室8的底面侧上设有连通收容室24的返回通道35,蔬菜室9也设有连通收容室24的返回通道36。通过冷藏室6、制冰室7、冷冻室8和蔬菜室9等并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后的空气,从返回通道35、36进入收容室24内,再次被冷却器18冷却。从返回通道35和返回通道36进入收容室24内的空气有时含有大量水分。如果利用冷却器18对这种空气进行冷却,则冷却器18上会附着霜。为了除去冷却器18等上附着的霜,控制部30在规定的时机使冷却装置和加热器33进行除霜运转。在除霜运转中,停止驱动冷却装置,并驱动加热器33。通过驱动加热器33,冷却器18等的表面上附着的霜被除去。图2是表示冷却器18和储液器19的后视图,是从冷却库I的背面侧观察的后视图。如所述图2所示,冷却器18包括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管37,以及设置在制冷剂管上的多个冷却片38。制冷剂管37从起始端部39边蛇形弯曲边向下方延伸,并从下方向上方边蛇形弯曲边延伸。制冷剂管37的起始端部39连接有作为膨胀器发挥功能的毛细管,且从毛细管向制冷剂管37供给制冷剂。如果制冷剂进入制冷剂管37内,则制冷剂发生汽化,位于冷却器18周围的空气借助冷却片38等被冷却。终止端部40连接有作为气液分离器发挥功能的储液器(气液分离器)19,液体状的制冷剂储留在储液器19中,而气体状的制冷剂被送到压缩机17。图3是表示收容室24、冷却器18和风扇32等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收容室24、冷却器18和风扇32等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冷却库I的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从冷却库I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背面壁21包括主壁部44,形成为板状;侧壁部41,形成在主壁部44的主表面上,并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侧壁部42,与侧壁部41隔开间隔形成;以及上壁部43,设置成连接侧壁部41和侧壁部42的上边部。
间隔壁部25配置成覆盖侧壁部41、侧壁部42和上壁部43。换言之,形成收容室24的箱体包括侧壁部41、侧壁部42、上壁部43和间隔壁部25。间隔壁部25具有平坦部45,以及与平坦部45连接设置的倾斜部46。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倾斜部46以倒向主壁部44侧的方式倾斜。在倾斜部46上形成有开口部31,在开口部31内配置有风扇32。图5是表示风扇32和冷却器18等的配置状态的侧断面图。如所述图5所示,随着朝向上方,风扇32以接近主壁部44的方式倾斜配置。设风扇32与间隔壁部23之间的距离为距离LI,间隔壁部25与间隔壁部23之间的距离为距离L2。而风扇32与主壁部44之间的距离为距离L3。具体而言,距离LI是通过风扇32的转动中心线的虚拟轴线01与间隔壁部23的交点到风扇32之间的距离。距离L3是通过风扇32的转动中心轴线的虚拟轴线01与主壁部44的交点到风扇32之间的距离。通常,如果风扇接近位于风扇周围的近旁壁时,风扇的送风能力显著降低。因此,对于将转动中心线朝向水平方向、即把风扇32立起时的风扇32A,以及风扇32进行了研究。设风扇32A与主壁部44之间的距离为距离L6。此时,风扇32A被设置在距离L6与所述距离L3相等的位置上。·虚线所示的间隔壁部23A表示使间隔壁部23远离风扇32A时的间隔壁部23,并使间隔壁部23A与风扇32A的距离L4等于所述距离LI。这样,由于距离LI与距离L4 一致,且距离L3与距离L6 —致,所以风扇32的送风能力与风扇32A的送风能力大体一致。另一方面,间隔壁部23A比间隔壁部23向图I所示的冷冻室8 一侧移动了距离L5的部分。由此可知,通过使风扇32倾斜,在维持风扇32的送风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图I所示的冷冻室8等冷却室的容积。图4和图5中,在间隔壁部25的表面中、位于背面壁21侧的主表面上,设有百叶板52和百叶板53。百叶板52和百叶板53配置在风扇32的两侧。百叶板52和百叶板53的引导面也和倾斜部46相同,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以向背面壁21侧倾斜的方式倾斜。在收容室24内设有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将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向风扇32引导,且引导构件包括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风扇32设置在冷却器1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方,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配置在冷却器18的上方、且位于风扇32的两侧。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随着朝向上方而相互接近,且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都形成为弯曲面状。由引导壁部50、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形成收容室54,并由上壁部43、侧壁部42和引导壁部51形成收容室55。收容室54相对于引导壁部50形成在与风扇32相反侧,且收容室55相对于引导壁部51形成在与风扇32相反侧。储液器19收容在收容室54内,而控制部30收容在收容室55内。如上所述,通过在收容室54中收容储液器19,并且在收容室55内收容控制部30,能够灵活利用收容室24内的无用空间,可以提高收容室24内的设备安装效率。通过将储液器19和控制部30收容在收容室24内,能抑制图I所示的冷藏室6、制冰室7、冷冻室8和蔬菜室9等冷却室的容积被缩窄,可以较大地确保蔬菜等冷却对象物的收容容积。
图6是表示如所述图3和图4所示、在风扇32的两侧配置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时的空气流的模拟结果。图7是表示未配置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时的空气流的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由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被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良好地引导,抑制了旋涡的产生。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未设置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的比较例中,在收容室24的角部上,空气形成旋涡。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I的冷却库1,被冷却的空气能利用风扇32良好地吹出,且冷气被良好地供给至冷藏室6等冷却室,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另外,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由泡沫聚苯 乙烯(foamed polystyrene)等隔热材料形成。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对使弓丨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弯曲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图8是表示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在所述图8的示例中,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形成为平板状。另外,在图8的示例中,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的间隔也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小。图9是表示采用图8所示的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时的空气流模拟结果的图。如所述图9所示,当引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形成为平板状时,由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也被弓I导壁部50和引导壁部51良好地弓I导至风扇32,并且抑制了空气形成旋涡。另外,在图8的示例中,通过在收容室54内配置储液器19,并在收容室55内配置控制部30,从而也提高了设备的安装效率。(实施方式2)使用图10和图11并适当采用图I来说明实施方式2的冷却库。另外,在图10和图11所示结构中,对于与图I到图9所示结构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冷却库I设置的收容室24和风扇32等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收容室24等的主视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冷却器18由支承构件56和支承构件57支承,且所述支承构件56设置在冷却器18和侧壁部41之间,支承构件57设置在侧壁部42和冷却器18之间。在引导壁部50与冷却器18的上表面之间设有间隙60。在引导壁部50和上壁部43之间也设有间隙61。由引导壁部50、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形成收容室54,且在收容室54形成有间隙61和间隙60,通过驱动风扇32,被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从间隙60进入收容室54内。进入的冷气与储液器19接触后,从间隙61排出到收容室54的外部。由于被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的水蒸气压低,所以在储液器19上附着霜时,霜容易汽化。其结果,储液器19上不易附着霜。由引导壁部51、上壁部43和侧壁部42形成收容室55,且在收容室55收容有控制部30。在引导壁部51与冷却器18的上表面之间设有间隙62,在引导壁部51与上壁部43之间也设有间隙63。
如果驱动风扇32,则被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进入收容室55内,而冷却的空气接触控制部30。其后,空气从间隙63排出到收容室55的外部。由于被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的水蒸气压低,所以通过使被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接触控制部30,顶板壁20上附着的霜容易发生汽化。其结果,控制部30上难以附着霜。而且,通过使控制部30接触冷空气,可以冷却控制部30,从而降低控制部30的动作故障。(实施方式3)使用图12至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冷却库。另外,在图12至图14所示结构中,对于与所述图I至图11所示结构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冷却库设置的收容室24、风扇32和冷却器18等的立体图。如所述图12所示,在收容室24中、由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形成的角部上设有引导构件65。在收容室24中、由上壁部43和侧壁部42形成的角部上设有引导构件66。在引导构件65上形成有引导面67,所述弓I导面67将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向风扇32引导,且在引导构件66上也形成有引导面68,所述弓I导面68将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向风扇32引导。引导面67和引导面68从风扇32的侧方朝向风扇32的上端侧延伸,且引导面67和引导面68形成为弯曲面状。由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被弓丨导面67和引导面68引导,抑制了空气在到达风扇32之前产生旋涡。支承构件56为实心状,占据从引导面67到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的空间,并由泡沫聚苯乙烯(foamed polystyrene)等隔热材料构成。引导构件66为实心状,占据从引导面68到上壁部43和侧壁部42的空间,并由泡沫聚苯乙烯(foamed polystyrene)等隔热材料构成。通过以隔热材料形成实心状的引导构件65和引导构件66,可以抑制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被收容室24外部的热量所加热。(实施方式4)使用图13和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冷却库。在图13和图14所示结构中,对 于与图I至图12所示结构相同或相应的结构省略其说明。图13是表示收容室24和冷却器18等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收容室24和冷却器18等的主视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收容室24内,由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形成的角部上,设置有引导构件70,且在由上壁部43和侧壁部42形成的角部上,设置有引导构件71。引导构件70具有引导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的引导面72,且引导构件71也具有引导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的引导面73。另外,在图13和图14的示例中,引导构件70和引导构件71相互连接,而引导面72和引导面73在接合点74相互连接。接合点74处于风扇32的上方,并位于从风扇32的转动中心更靠向侧壁部42 —侧。引导面72形成弯曲面状,并从冷却器18侧的下端部76通过风扇32的侧方和风扇32的上方后延伸至接合点74。引导面73形成弯曲面状,并从冷却器18侧的下端部75通过风扇32的侧方到达接合点74。
弓丨导面72和引导面73如下弯曲在收容室24内、位于冷却器18上方的风扇32和引导构件71 (引导面73)之间的容积,大于在收容室24内、位于冷却器18上方的风扇32与引导构件70 (引导面72)之间的容积。风扇32位于冷却器18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且引导面72的下端部76与风扇32之间的距离,等于引导面73的下端部75与风扇32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在位于下端部75,76上方的部分、且在高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上,当引导面72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与引导面73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相比时,引导面73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大于引导面72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弓丨导面73中、位于风扇32上端部的下方的部分的曲率 半径,大于引导面72中、位于风扇32上端部的下方的部分的曲率半径。风扇32沿转动方向R转动。具体而言,风扇32以依次通过侧壁部42侧、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的方式转动。因此,如图14所示,经过冷却器18的空气以边沿转动方向R转动边接近风扇32的方式,呈旋涡状流动。通过冷却器18中的比风扇32更靠近侧壁部42 —侧的空气,从冷却器18被良好地引出,边沿转动方向R转动边接近风扇32。通过冷却器18中的位于风扇32下方部分的空气,被吸入位于冷却器18的大体正上方的风扇32。通过冷却器18中的位于比风扇32更靠近侧壁部41 一侧部分的空气流的方向,与在风扇32的周围转动的空气流朝向大致相反的方向。因此,被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主要从冷却器18中的位于比风扇32更靠近侧壁部42—侧的部分引出。其结果,流过风扇32的侧壁部42侧的冷气多于流过风扇32的侧壁部41侧的冷气。在此,在高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上,将引导面73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与引导面72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时,由于引导面73和风扇32之间的距离大,所以被冷却器18冷却的冷气可以良好地流过风扇32和引导面73之间。而且,引导面73和引导面72形成为弯曲面状,抑制了在风扇32的周围转动的冷气形成旋涡。(实施方式5)使用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冷却库。另外,在图15所示结构中,对于与所述图I至图14所示结构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5中,在收容室24内、由上壁部43和侧壁部41形成的角部上,配置有引导构件65。在收容室24内、由上壁部43和侧壁部42形成的角部上,配置有引导构件66。在收容室24内配置有引导壁部50,引导壁部50与引导构件65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更靠近风扇32侧。在引导构件65和引导壁部50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80。在收容室24内配置有引导壁部51,引导壁部51与引导构件66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更靠近风扇32侧。在引导构件66和引导壁部51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81。划定冷却通道80的引导构件65的引导面67和引导壁部50的侧面,均弯曲且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划定冷却通道81的引导构件66的引导面68和引导壁部51的侧面,均弯曲且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冷却通道80和冷却通道81的下端部位于冷却器18的上端,且冷却通道80和冷却通道81的上端部朝向风扇32开口。在冷却通道80内配置有储液器19,在冷却通道81内配置有控制部30。如果驱动风扇32,则冷气从冷却通道80的下端部进入冷却通道80内,来自冷却器18的冷气吹拂在储液器19上,冷却器18上形成的霜容易发生汽化。同样,冷气从冷却通道81的下端部进入冷却通道81内,冷气吹拂在控制部30上,控制部30上形成的霜容易发生汽化。引导构件65、66以及引导壁部50、51全部由隔热材料构成,可以抑制因外部的热
量而使冷气变暖。另外,冷却器18冷却的空气的大部分被引导壁部50、51向风扇32引导。引导壁 部50、51弯曲成圆弧状,能抑制通过冷却器18的空气在到达风扇32之前产生旋涡。在图I至图15的示例中,说明了百叶板52和百叶板53配置在风扇32的两侧的示例,但百叶板52和百叶板53并不是必须的结构。图16是表示图12示例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在所述图16的示例中,与图12的示例不同,没有在间隔壁部25上设置百叶板52和百叶板53。而且如图I所示,风扇32以向收容室24侧倾倒的方式倾斜,但在图16的示例中,风扇32并不是必须倾斜。图17是表示图12示例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在所述图17的示例中,风扇32没有倾斜,而是沿间隔壁部25配置。图18是表不图16不例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可以使引导构件65和引导构件66的引导面67和引导面68为倾斜面。图19是表示图17示例的变形例,如所述图19所示,可以使引导构件65和引导构件66的引导面67和引导面68为倾斜面。(实施例)使用图20、图21和下述表1,对适用于本发明的示例的风扇32的送风量,以及比较例的送风量的模拟结果进行说明。图20是不意性表不本发明的冷却库的风扇32、引导构件65、66和冷却器18的图,图21是示意性表示耳部90、91、风扇32和冷却器18的图。另外,在下述表I中,风扇倾角是指风扇32的转动轴线相对于铅直方向延伸的虚拟线的倾斜角度。如图20和图21所示,距离A是指风扇32和冷却器18之间的距离。如图21所示,距离B是指引导构件66的上端和风扇32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在图20的示例中,距离C是指引导构件66、65的下端部和冷却器18之间的距离。在图21中,距离C是指耳部90、91的下端部与冷却器18之间的距离。距离D是指图21所示的耳部90、91与风扇32之间的距离。在下述表I中,例I为在图20中不设置引导构件65、66,而且风扇32不倾斜。且距离A为20mm。(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却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室(6 ),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冷却器(18),生成向所述冷却室(6)供给的冷气; 箱体(2),形成有冷却器收容室(24),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收容所述冷却器(18),并从所述冷却器(18)向上方延伸; 开口部(31),形成在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的内侧面中、位于所述冷却器(18)上方的部分上; 风扇(32 ),设置于所述开口部(31),从所述开口部(31)向所述冷却室(6 )供给所述冷气; 引导壁部,设置在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内,且从所述风扇(32)的侧方朝向所述风扇(32)的上端侧延伸,将来自所述冷却器(18)的冷气向所述风扇(32)引导;以及 设备收容室(52、53),能收容设备,相对于所述引导壁部位于与所述风扇(32)相反侧,并形成在所述弓I导壁部和前箱体(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收容室(52、53)包括吸入口,吸入来自所述冷却器(18)的冷气;以及排气口,将所述设备收容室(52、53)内的空气向所述风扇(32)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壁部由隔热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2)包括间隔壁部,位于所述冷却室(6)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所述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 由所述间隔壁部和所述第一侧壁部形成第一角部, 由所述间隔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形成第二角部, 所述引导壁部包括第一引导侧壁部,与所述风扇(32)相邻;以及第二引导侧壁部,相对于所述风扇(32)位于与所述第一引导侧壁部相反侧, 所述设备收容室(52、53)包括第一分割收容室,由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一引导侧壁部形成;以及第二分割收容室,由所述第二角部和所述第二引导侧壁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冷却器(18)的气液分离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收容在所述设备收容室(52、53)中。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库还包括驱动控制所述冷却器(18)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收容在所述设备收容室(52、53)中。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2)包括间隔壁部,位于所述冷却室(6)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所述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 所述开口部(31)形成在所述间隔壁部上, 随着朝向上方,所述风扇(32)从所述间隔壁部向所述背面壁部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2)包括间隔壁部,位于所述冷却室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所述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 所述开口部(31)形成在所述间隔壁部上, 所述风扇(32)按照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侧壁部侧、所述上壁部侧和所述第二侧壁部侧的方式转动, 在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中,所述冷却器(18)上方的、所述风扇(32)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容积,大于所述冷却器(18)上方的、所述风扇(32)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的容积。
9.一种冷却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室(6),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冷却器(18),生成向所述冷却室(6)供给的冷气; 箱体(2),形成有冷却器收容室(24),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收容所述冷却器(18),并从所述冷却器(18)向上方延伸; 开口部(31),形成在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的内侧面中、位于所述冷却器(18)上方的部分上; 风扇(32 ),设置于所述开口部(31),从所述开口部(31)向所述冷却室(6 )供给所述冷气;以及 引导壁部(50、51),设置在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内,且从所述风扇(32)的侧方朝向所述风扇(32)的上端侧延伸,将来自所述冷却器(18)的冷气向所述风扇(32)引导,所述引导壁部(50、51)由隔热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2)包括间隔壁部,位于所述冷却室(6)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所述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 所述开口部(31)形成在所述间隔壁部上, 随着朝向上方,所述风扇(32)从所述间隔壁部向所述背面壁部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库还包括第一百叶板,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中、位于所述引导壁部(50、51)和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部分上;以及第二百叶板,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中、位于所述引导壁部(50、51)和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的部分上, 随着朝向上方,所述第一百叶板和所述第二百叶板从所述间隔壁部向所述背面壁部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2)包括间隔壁部,位于所述冷却室侧;第一侧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侧边上;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相对;背面壁部,与所述间隔壁部相对;以及上壁部,设置在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 所述开口部(31)形成在所述间隔壁部上,所述风扇(32)按照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侧壁部侧、所述上壁部侧和所述第二侧壁部侧的方式转动, 在所述冷却器收容室(24)中,所述冷却器(18)上方的、所述风扇(32)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容积,大于所述冷却器(18)上方的、所述风扇(32)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的容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库。冷却库(1)包括冷藏室(6),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冷却器(18),生成向冷藏室(6)供给的冷气;箱体,形成有收容室(24),所述收容室(24)收容冷却器(18),并从冷却器(18)向上方延伸;开口部(31),形成在收容室(24)的侧面中、冷却器(18)的上方;风扇(32),设置于开口部(31);引导壁部,将冷气从冷却器(18)向风扇(32)引导;以及设备收容室,形成在箱体和引导壁部之间。
文档编号F25D17/06GK102713477SQ201180005591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7日
发明者川浪徹, 新木丰, 田村刚, 阿部慎一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