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供热泵系统以及安装其的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981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联供热泵系统以及安装其的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三联供热泵系统以及安装有该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建筑物,属于制冷及热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对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外,对于卫生热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涌现出了许多三联供热泵制冷装置(即具有制冷+制热+制热水功能的三合一装置),并且其中一部分装置还可以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制冷热回收、制热热回收工作模式。然而,现有的这些三联供热泵制冷装置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和问题,特别是在热回收方面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例如,由于一部分产品仅具备部分热回收功能,因此能提供的热水量很少,无法在过渡季节制出热水。又如,虽然一些具备全热回收功能的产品可以在过渡季节提供热水,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同时供热与供热水的要求,在急需热水时只能通过牺牲供热来保证制取热水。尽管有些装置试图通过采取两个制冷系统来解决此问题,其中一个系统用于制热,另一个系统用于制取卫生热水,但是在整体上仍需要耗费一半能力用来制热水或者以牺牲制热量为代价来满足制热水的需求,这样不仅导致系统体积庞大、复杂度高、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由于整个系统容量过大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三联供热泵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中,其包括压缩机并设有分别用于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制冷热回收、制热热回收工作模式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四、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并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被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一侧,其流体换热端与第一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被并联连接到相同的流体供应源、或者被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流体供应源。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四换热器、第四单向阀、储液器、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第三换热器和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三换热器、第三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换热器、第二单向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三换热器、第三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其中,第一四通阀的D端口、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二四通阀的D端口、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二单向阀与第二四通阀的D端口连通;第二四通阀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四通阀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四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第三四通阀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三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储液器的出口经由所述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与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还经由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与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各自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分别与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第四泵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五控制阀、第二四通阀、第四换热器、第四单向阀、储液器、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第三换热器和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五控制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三换热器、第三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五控制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五控制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五控制阀、第二换热器、第二单向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三换热器、第三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其中,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其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二单向阀与第二四通阀的D端口连通,并且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还经由第五控制阀与第二四通阀的D端口连通;[0022]第二四通阀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四通阀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四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第三四通阀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三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储液器的出口经由所述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与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还经由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与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各自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分别与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第四泵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其中,以上所述的第五控制阀可以是电磁阀或电动阀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又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二四通阀、第四换热器、第四单向阀、储液器、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第三换热器和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三换热器、第三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二单向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第三换热器、第三单向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和第四换热器;其中,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并且其制冷剂换热端出口与第二四通阀的D端口连通;第二四通阀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四通阀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四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第三四通阀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三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储液器的出口经由所述节流器、第五单向阀、第三控制阀与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还经由所述节流器、第六单向阀、第四控制阀与第四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各自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分别与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第四泵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再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以上所述的压缩机可以是涡旋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或转子式压缩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以上所述的储液器可以是具备储液、气液分离和热交换功能的三合一式储液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又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以上所述的节流器可以是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再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以上所述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可以是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同轴式换热器、盘管壳式换热器(也被称为罐式换热器)或方壳管式换热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以上所述的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是电磁阀或电动阀。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它也提供了一种建筑物,所述建筑物安装有以上任一项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系统可靠性好且节能高效等诸多优点,它能够分别提供制冷、制热、全热回收、制冷及全热回收、制热及部分热回收共五种高能效的工作模式。使用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实现全热回收或者部分热回收两种热回收方式,而且可以保证在过渡季节提供令人满意的卫生热水,并且还能保证在系统制热的同时制取所需要的热水,从而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现实需要。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依比例进行绘制。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图6分别示出了图1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示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为了简化图面以便更清楚地显示起见,在图2-图6的每一个附图中都已经相应地省略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一些组成部件。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又一个实施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再一个实施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实用新型的更多其他实施例。总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热泵系统中设置有五个制冷剂循环回路,它们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当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并使制冷剂运行在这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时,该三联供热泵系统将相应地运行在制冷、制热、热回收(也可称为“制热水”或“全热回收”)、制冷热回收(或更完整地称为“制冷及全热回收”)、或者制热热回收(或更完整地称为“制热及部分热回收”)工作模式下。在图1中以示意方式图示出了该三联供热泵系统一个实施例的基本组成情况,下面将通过该图1并且同时结合图2-图6来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在该三联供热泵系统的示例中,它主要包括压缩机1、储液器18、节流器17、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
9、第四换热器8、第一单向阀10、第二单向阀4、第三单向阀14、第四单向阀12、第五单向阀16、第六单向阀13、第一控制阀22、第二控制阀24、第三控制阀15、第四控制阀11、第一泵21、第二泵23、第三泵19、第四泵20,可以通过管路将这些部件连接起来以形成上述的五个制冷剂循环回路。具体而言,对于第一四通阀2上的D、C、E、S四个端口,其中的D端口是与压缩机I的排气口连通,C端口是与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连通,E端口是与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连通,S端口则是与压缩机I的吸气口连通。对于第二四通阀5的其他三个端口,即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它们被分别连接到第三四通阀6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8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以及压缩机I的吸气口上。此外,就第三四通阀6而言,它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是分别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压缩机I的吸气口连通的。另外,如图1所示,储液器18的出口经由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该出口还经由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与第四换热器8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对于第一换热器7,它的流体换热端入口是与第一泵21连通以接收由后者输送的流体,并且在其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21之间还设置了第一控制阀22以便对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控制。对于第二换热器3,它的流体换热端与第一换热器7的流体换热端并联连接,并且其流体换热端入口与第二泵23连通以便接收由后者输送的流体,同时在该第二换热器3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23之间还设置了第二控制阀24来控制流体的流动状态。此外,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是经由第二单向阀4与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连通的。对于第三换热器9,它的流体换热端入口是与第三泵19连通以接收由后者输送的流体,其制冷剂换热端出口是经由第三单向阀14与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以便将制冷剂送入储液器18。对于第四换热器8,它的流体换热端入口是第四泵20连通以接收由后者输送的流体,其制冷剂换热端出口则是经由第四单向阀12与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以便将制冷剂送入该储液器18。通过采用以上这种优化且紧凑的布置方式,就在该三联供热泵系统中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并且由此可以相应地提供制冷、制热、全热回收、制冷及全热回收、制热及部分热回收这五种工作模式,下面将对于这些工作模式进行具体说明。1.制冷工作模式首先介绍的是图2中所示的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以及通过该制冷剂循环回路来实现的制冷工作模式。请结合参考表1,在该表中示出了诸如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储液器I8等一些组成部件在该制冷工作模式下的开启或关闭工作状态。表I
权利要求1.一种三联供热泵系统,其包括压缩机(1)并设有分别用于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制冷热回收、制热热回收工作模式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3),并且所述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剂换热端被设置在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一侧,其流体换热端与第一换热器(7)的流体换热端被并联连接到相同的流体供应源、或者被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流体供应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5)、第四换热器(8)、第四单向阀(12)、储液器(18)、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第三换热器(9)和第三四通阀(6); 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三换热器(9)、第三单向阀(14)、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8); 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一单向阀(10)、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8); 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一单向阀(10)、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和第三换热器(9); 所述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第二换热器(3)、第二单向阀(4)、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三换热器(9)、第三单向阀(14)、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⑶; 其中,第一四通阀⑵的D端口、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⑴的排气口、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I)的吸气口连通,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二单向阀(4)与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连通; 第二四通阀(5)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四通阀(6)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⑴的吸气口连通,第四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四单向阀(12)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 第三四通阀(6)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I)的吸气口连通,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三单向阀(14)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一单向阀(10)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 所述储液器(18)的出口经由所述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所述储液器(18)的出口还经由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与第四换热器(8)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9)、第四换热器(8)各自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分别与第一泵(21)、第二泵(23)、第三泵(19)、第四泵(20)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7)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21)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22),所述第二换热器(3)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23)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五控制阀(25)、第二四通阀(5)、第四换热器⑶、第四单向阀(12)、储液器(18)、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第三换热器(9)和第三四通阀(6); 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五控制阀(25)、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三换热器(9)、第三单向阀(14)、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⑶; 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五控制阀(25)、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一单向阀(10)、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⑶; 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五控制阀(25)、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一单向阀(10)、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和第三换热器(9); 所述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五控制阀(25)、第二换热器(3)、第二单向阀(4)、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三换热器(9)、第三单向阀(14)、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⑶; 其中,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与所述压缩机(I)的排气口连通,其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二单向阀⑷与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连通,并且所述压缩机(I)的排气口还经由第五控制阀(25)与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连通; 第二四通阀(5)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四通阀(6)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⑴的吸气口连通,第四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四单向阀(12)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 第三四通阀(6)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I)的吸气口连通,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三单向阀(14)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一单向阀(10)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 所述储液器(18)的出口经由所述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所述储液器(18)的出口还经由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与第四换热器(8)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9)、第四换热器(8)各自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分别与第一泵(21)、第二泵(23)、第三泵(19)、第四泵(20)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7)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21)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22),所述第二换热器(3)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23)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二换热器(3)、第二四通阀(5)、第四换热器(8)、第四单向阀(12)、储液器(18)、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第三换热器(9)和第三四通阀(6); 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二换热器(3)、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三换热器(9)、第三单向阀(14)、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8); 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I)、第二换热器(3)、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一单向阀(10)、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8); 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二换热器(3)、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一换热器(7)、第一单向阀(10)、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和第三换热器(9); 所述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沿着制冷剂流向依次包括:所述压缩机(1)、第二换热器(3)、第二单向阀(4)、第二四通阀(5)、第三四通阀(6)、第三换热器(9)、第三单向阀(14)、所述储液器(18)、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和第四换热器⑶;其中,第二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与所述压缩机⑴的排气口连通,并且其制冷剂换热端出口与第二四通阀(5)的D端口连通; 第二四通阀(5)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四通阀(6)的D端口、第四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⑴的吸气口连通,第四换热器⑶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四单向阀(12)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 第三四通阀(6)的C端口、E端口和S端口分别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入口和所述压缩机(I)的吸气口连通,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三单向阀(14)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7)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经由第一单向阀(10)与所述储液器(18)的入口连通; 所述储液器(18)的出口经由所述节流器(17)、第五单向阀(16)、第三控制阀(15)与第三换热器(9)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并且所述储液器(18)的出口还经由所述节流器(17)、第六单向阀(13)、第四控制阀(11)与第四换热器(8)的制冷剂换热端出口连通;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9)、第四换热器(8)各自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分别与第一泵(21)、第二泵(23)、第三泵(19)、第四泵(20)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7)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一泵(21)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22),所述第二换热器(3)的流体换热端入口和第二泵(23)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24)。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I)是涡旋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或转子式压缩机。
6.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18)是具备储液、气液分离和热交换功能的三合一式储液器。
7.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器(17)是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
8.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9)和第四换热器(8)是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同轴式换热器、盘管壳式换热器或方壳管式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22)、第二控制阀(24)、第三控制阀(15)和第四控制阀(11)是电磁阀或电动阀。
10.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三联供热泵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联供热泵系统和安装其的建筑物。所述三联供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并设有分别用于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制冷热回收、制热热回收工作模式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其中第四、第五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并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换热端被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一侧,其流体换热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流体换热端被并联连接到相同的流体供应源、或者被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流体供应源。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分别实现制冷、制热、全热回收、制冷及全热回收、制热及部分热回收五种高能效工作模式。
文档编号F25B29/00GK203011000SQ20122059900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4日
发明者宁寿峰, 尹德祥 申请人:博世热力技术(山东)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