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02610阅读:80来源:国知局
储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气液分离部件的储存器,该储存器将伴随气泡产生的噪音抑制到最低限度。该储存器(1)包括容器主体(2),该容器主体由上端开口的筒形的筒身(3)以及连结于该筒身的开口部的头部(4)构成,在头部具有向纵向开口的制冷剂流入孔(8)和制冷剂流出孔(9),内管(6)连结于所述制冷剂流出孔,在该内管的外侧配置有外管(5),从而构成双重管,在筒身内的上方空间位置固定地设置有与头部的制冷剂流入孔相对的气液分离部件(16),装有干燥剂的盒子(7)接近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地固定于所述外管。干燥剂盒子由与外管一体地形成的顶板部件(22)、连结于该顶板部件的箱状部件(7a)以及收纳于其内部空间的干燥剂(7b)构成。
【专利说明】储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储存的形式的储存器。【背景技术】
[0002]为了对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储存,采用储气罐、储存器等。作为这种储存器,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这样的储存器:由外壳、配置于外壳内的管部、过滤器以及装入干燥剂的袋等内机部件等构成,从制冷剂的导入口流入外壳内的制冷剂与作为气液分离部件的笠部碰撞,被气液分离为气相制冷剂以及含有机油的液相制冷剂。气液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进入管部并从导出口排出。
[0003]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这样的储存器,具有:上端开口的瓶状的筒身;具有制冷剂流入孔以及制冷剂流出孔的主体(头部),所述主体密封筒身的开口端;以及配置于筒身的下方的干燥剂容器等的内机部件,从主体的制冷剂流入孔流入主体内的制冷剂在旋转部转换为旋转流,通过旋转流的离心分离,分离为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7 - 2371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 - 21773号公报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旋转式的储存器中,不存在特别的问题,但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在穿设有制冷剂流入孔以及制冷剂流出孔的头部下方存在气液分离部件的储存器中存在下述问题:干燥剂与积存于筒身下部的液相制冷剂接触而产生气泡,该气泡与气液分离部件碰撞而产生较大的噪音。

【发明内容】

[0009]因此,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伴随上述气泡的产生而产生的噪音抑制到最低限度的具有气液分离部件的储存器。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储存器具有以下特征,包括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由上端开口的筒形的筒身,以及连结于该筒身的开口部的头部构成,在所述头部具有向纵向开口的制冷剂流入孔和制冷剂流出孔,内管连结于所述制冷剂流出孔,在该内管的外侧配置有外管,从而构成双重管,在所述筒身内的上方空间位置固定地设置有与所述头部的所述制冷剂流入孔相对的气液分离部件,装有干燥剂的盒子接近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地固定于所述外管。
[0012]根据本发明的储存器,由于装有干燥剂的盒子配置固定于靠近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位置,所以即使储存于容器主体的液相制冷剂与干燥剂接触并产生气泡,由于从气泡的产生位置到气液分离部件的距离较短,从而气泡不会有力地与气液分离部件碰撞,能够将噪音的产生抑制到最低限度。另外,作为干燥剂的固定方法,通过采用盒式,从而容易地固定配置干燥剂。
[0013]上述储存器中,由与外管一体地形成的顶板部件、连结于该顶板部件的箱状部件以及收纳于该箱状部件的内部空间的干燥剂构成装有干燥剂的盒子,从而能够保持部件件数较少,保持制造成本较低。
[0014]装有干燥剂的盒子的多个通气用的开口被过滤器堵塞,从而防止干燥剂粉末掺杂于制冷剂中流动。
[0015]上述储存器中,通过将箱状部件采用卡扣形式连结于顶板部件,从而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固定配置干燥剂。
[0016]发明效果
[0017]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发明,在具有气液分离部件的储存器中,由于装有干燥剂的盒子接近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固定,所以能够将伴随气泡产生的噪音的产生抑制到最低限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储存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a)为纵剖视图,(b)为(a)的A — A线首I]视图,(c)为(a)的B — B线首I]视图。
[0019]图2 (a)为图1 (b)中的C部放大图,(b)为其横剖视图。
[0020]图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储存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a)为纵剖视图,(b)为(a)的D — D线剖视图。
[0021]符号说明
[0022]I储存器
[0023]2容器主体
[0024]3 筒身
[0025]4 头部
[0026]5 外管
[0027]5a上端部
[0028]6 内管
[0029]6a下端部
[0030]6b上端部
[0031]7 盒子
[0032]7a箱状部件
[0033]7b干燥剂
[0034]7c贯通孔
[0035]7d 开口
[0036]7e 凹部
[0037]7f 爪
[0038]8制冷剂流入孔
[0039]9制冷剂流出孔
[0040]10焊接部[0041]11 (IlAUlB)过滤器
[0042]16气液分离部件
[0043]20 滤网
[0044]21网眼部件
[0045]22顶板部件
[0046]22a舌状片
[0047]22b贯通孔
[0048]23导管肋
[0049]24机油返回孔
[0050]31储存器
[0051]32顶板部件
[0052]32a舌状片
[0053]32b 肋
[0054]33 盒子
[0055]33a箱状部件
[0056]33b干燥剂
[0057]33c贯通孔
[0058]33d网眼部件
[0059]33e 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60]接下来,对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0061]图1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储存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该储存器I由容器主体2、配置于容器主体2内的外管5、内管6以及盒子7等内机部件等构成,所述容器主体2由筒身3与头部4构成。
[0062]容器主体2通过头部4经由焊接部10与上端开口的筒状的筒身3连接而构成。筒身3以及头部4都是由铝合金等金属形成的。
[0063]在头部4上制冷剂流入孔8以及制冷剂流出孔9向纵方向开口。制冷剂流出孔9与内管6连通。
[0064]在头部4的下方(筒身3的上方空间位置)配置有反向盘子状的气液分离部件16,所述气液分离部件16将来自头部4的制冷剂流入孔8的混合制冷剂(气相成分与液相成分混合存在的制冷剂)分离为密度较高的液相制冷剂以及压缩机油(下面,称作“机油”)与密度较低的气相制冷剂。
[0065]在筒身3的内部以双重管结构配置有气液分离后的气相制冷剂流入的外管5与将流入外管5的气相制冷剂引导至制冷剂流出孔9的内管6。
[0066]外管5由合成树脂构成,在上端部5a开口的状态下接合于筒身3。在外管5上,在其上部位置一体地形成有顶板部件22。该顶板部件22具有多个开口 22b的同时,在周缘部具有四个向筒身3的内周面延伸设置的舌状片22a。
[0067]装有干燥剂的盒子(以下称作“盒子”。)7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箱状部件7a,通过在该箱状部件7a内的上部与底部分别配置2个过滤器11 (IlAUlB)从而包住干燥剂(吸湿齐U) 7b,并具有用于贯通外管5的贯通孔7C。过滤器11由无纺布等形成,用于使干燥剂7b缺损的微小粉末不流出。
[0068]箱状部件7a的底部具有多个与顶板部件22的开口 22b相同的开口 7d。另外,在箱状部件7a的上部,如图2 Ca)所示,形成有四个卡止顶板部件22的舌状片22a的凹部
7e0
[0069]将箱状部件7a固定于顶板部件22从而构成盒子7,从箱状部件7a的贯通孔7c的上方将外管5插入,如图2 (a)所示,顶板部件22的舌状部22a卡止于箱状部件7a的凹部7e。如图2 (b)所示,由于箱状部件7a的凹部7e上分别具有两个爪7f,所以箱状部件7a通过卡扣形式连结于顶板部件22。
[0070]在外管5的下部内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与内管6的外周面抵接的导管肋23。在外管5的底部具有:网眼部件21插入成型的滤网20,该网眼部件21由金属、树脂构成;以及将机油引导至内管6内的机油返回孔24。
[0071]内管6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下端部6a开口的同时,上端部6b连结于头部4的制冷剂流出孔9。另外,内管6的下部嵌入凸设于外管5的内周面的导管肋23的内侧,由此,稳定地保持内管6。
[0072]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储存器I的动作,参照图1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将储存器I配置于制冷循环的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除去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所包含的水分而生成气体制冷剂、并使其返回压缩机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0073]从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通过连接配管(未图示)返回至储存器I。到达储存器I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孔8流入筒身3的内部后,与气液分离部件16碰撞,分离为密度较高的液相制冷剂以及机油与密度较低的气相制冷剂(气体制冷剂)。
[0074]气液分离后的液相制冷剂以及机油由于自重,在筒身3内下降,储存于筒身3的底部。在该过程中,液相制冷剂与机油进行分离,机油积存于液相制冷剂的下方。气液分离后的气相制冷剂经由顶板部件22的贯通孔22b以及过滤器IlA通过盒子7,通过盒子7内的干燥剂7B对水分、湿分进行吸湿。
[0075]由于盒子7配置为接近气液分离部件16下方的气相制冷剂层,所以即使储存于容器主体2的液相制冷剂中产生气泡,也能够避免气泡有力地碰撞气液分离部件16,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0076]气液分离后的气相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部件16的内侧从上端部5a流入外管5,在外管5内下降。然后,在外管5的底部折回并流入内管6内,在内管6内上升并被引导至制冷剂流出孔9。
[0077]图3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储存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由顶板部件以及箱状部件等构成的盒子的形状上,该储存器31与图1所示的储存器I的不同。因此,对该盒子的结构下面进行说明,由于其他的构成要素与图1相同,所以付以与图1相同的参照号码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78]顶板部件32具有四个向筒身3的内周面延设的舌状片32a。另外,如图3 (b)所示,在顶板部件32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由突条构成的加强用的肋32b。
[0079]盒子33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箱状部件33a,通过过滤器11包住干燥剂33b,并具有用于贯通外管5的贯通孔33c。该实施例的箱状部件33a在侧面部具有过滤制冷剂以及机油的网眼部件33d。另外,箱状部件33a安装于顶板部件32的安装方法与图1所示的储存器相同。
[0080]通过上述结构,储存于筒身3上方的气相制冷剂通过网眼部件33d,在该过程中气相制冷剂中的水分、湿分被盒子33内的干燥剂33b吸收。
[0081]采用上面的这种本发明,在制冷剂流入孔以及制冷剂流出孔头部的上方开口的同时,流入的制冷剂从上方与气液分离部件碰撞形式的储存器中,能够将伴随气泡产生的噪音的产生抑制到最低限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储存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由上端开口的筒形的筒身、以及连结于该筒身的开口部的头部构成, 在所述头部具有向纵向开口的制冷剂流入孔和制冷剂流出孔, 内管连结于所述制冷剂流出孔,在该内管的外侧配置有外管,从而构成双重管, 在所述筒身内的上方空间位置固定地设置有与所述头部的所述制冷剂流入孔相对的气液分离部件, 装有干燥剂的盒子接近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地固定于所述外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有干燥剂的盒子包括:与所述外管一体地形成的顶板部件、连结于该顶板部件的箱状部件以及收纳于该箱状部件的内部空间的干燥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子具有多个通气用的开口,该开口被过滤器堵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状部件采用卡扣形式连结于所述顶板部件。
【文档编号】F25B43/00GK103808088SQ201310499447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8日
【发明者】细川侯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