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模块和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92194发布日期:2023-06-17 22:48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制冷模块和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模块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1、现有同一系列冰箱的整体形状、内部间室数量和内部间室容积都相同,不同型号之间的冰箱往往仅在颜色和外壳的材质上有所不同。由于不同家庭的格局、装修风格不同,以及不同用户的喜好不同,导致现有的冰箱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而厂家又无法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的冰箱。其原因在于,现有的冰箱一般都是将制冷系统集成在冰箱的箱体上,使得厂家需要按照用户的需要,对冰箱的结构、布局进行重新设计,为此还需要新开较多的模具,导致冰箱的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较长。

2、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模块化冰箱的方案。具体地,将冰箱设计成两个独立的模块——箱体模块和制冷模块。其中,制冷模块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箱体模块,以便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将制冷模块和相应的箱体模块组装到一起。

3、但是,现有的制冷模块由于将压缩机、冷凝器和冷凝风机都布置在了压机仓内,导致制冷模块在横向上的尺寸较大(较宽),进而导致冰箱整体上的宽度也较大,难以满足用户的嵌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制冷模块较宽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使制冷模块宽度减小的同时,如何确保冷凝器的冷却效率。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模块,所述制冷模块包括:

4、壳体,其限定有依次连通的回风口、制冷间室和送风口,所述制冷间室通过所述回风口接收外界的空气,所述制冷间室通过所述送风口将其内的冷空气输出到外界;所述壳体还限定有依次连通的进风通道、压机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位于所述压机仓的前侧并且从后至前延伸;

5、制冷系统,其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降压构件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被布置在所述压机仓内,所述蒸发器被布置在所述制冷间室内,所述冷凝器被布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6、冷凝风机,其被布置在所述压机仓内。

7、可选地,所述冷凝器为翅片式的换热器,所述冷凝器的翅片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左右方向垂直。

8、可选地,所述冷凝器为丝管式的换热器。

9、可选地,所述冷凝器被布置在所述进风通道的后部。

10、可选地,所述进风通道包括位于其前侧的多个前进风口和位于其底侧的多个底进风口;所述进风通道的底壁与承载所述制冷模块的承载表面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与所述底进风口连通。

11、可选地,所述冷凝器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在竖直方向上将所述冷凝器分割成上部和下部。

12、可选地,所述隔板从前至后向上倾斜;所述进风通道的底板被所述冷凝器所覆盖的区域均设置有所述底进风口。

13、可选地,所述冷凝器的顶侧面与所述进风通道的顶侧面抵接;并且/或者,所述冷凝器的底侧面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底侧面抵接;并且/或者,所述冷凝器的左侧面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左侧面抵接;并且/或者,所述冷凝器的右侧面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右侧面抵接。

14、可选地,所述制冷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制冷间室内的送风风机。

15、本实用新型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模块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模块,所述箱体模块限定有储物间室、与所述储物间室连通的送风通道和与所述储物间室连通的回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通过其远离所述储物间室的一端与所述制冷模块的所述送风口流体连接,所述回风通道通过其远离所述储物间室的一端与所述制冷模块的所述回风口流体连接。

16、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内限定出依次连通的进风通道、压机仓和出风通道,并使进风通道位于压机仓的前侧并且从后至前延伸,以及将冷凝器布置在进风通道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冷凝器布置在压机仓内,有效地缩短了压机仓在横向上的尺寸,进而减小了制冷模块的宽度。

17、进一步,通过使进风通道具有位于其前侧的前进风口和位于其底侧的底进风口,使得外界的空气能够从前进风口和底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进而使外界的空气能够从冷凝器的前侧和底侧进入冷凝器的内部,使得冷凝器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空气,从而确保了冷凝器的冷却效率。

18、再进一步,通过在冷凝器上设置隔板,并使隔板从前至后向上倾斜,以及在进风通道的底板被冷凝器所覆盖的区域处设置底进风口,确保了冷凝器各部分处的气流都具有一定的流速,从而使冷凝器能够被流动的空气均匀地冷却。

19、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会在后文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目的、特征和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块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模块,其特征在于,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模块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模块,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模块和制冷设备。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制冷模块较宽的问题。本技术的制冷模块包括壳体、制冷系统和冷凝风机。壳体限定有依次连通的回风口、制冷间室和送风口,制冷间室通过回风口接收外界的空气,制冷间室通过送风口将其内的冷空气输出到外界;壳体还限定有依次连通的进风通道、压机仓和出风通道,进风通道位于压机仓的前侧并且从后至前延伸。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降压构件和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风机被布置在压机仓内,蒸发器被布置在制冷间室内,冷凝器被布置在进风通道内。本技术缩短了压机仓在横向上的尺寸,进而减小了制冷模块的宽度。

技术研发人员:达朝彬,刘会,费斌,马双双,李孟成,赵斌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