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58764发布日期:2023-12-14 04:26阅读:24来源:国知局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热泵的联合应用,尤其涉及一种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1、热泵是一种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高效节能装置,仅消耗少量的逆循环净功就可以得到较大的供热量,具有较低的使用成本,因此在热能节能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热泵的使用受到温度影响较大,如冬天时,热泵制热效率和效果会下降,因此,市面上已经出现将热泵与其他热水设备(如燃气热水器)组成联合供水系统,以便为用水端提供供暖水或淋浴热水。然而,现有的热泵与其他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热泵的水路通常和热水设备的水路串联,由于热泵的水泵功率大于热水设备的水泵功率,因此热泵的水流量大于热水设备的水流量,当热泵与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容易产生耦合现象,对泵体损害大,且易导致流入热水设备的水流量忽大忽小,使得热水设备的出水温度波动大,影响用水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联供水力模块,其能够有效解决热泵与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产生的耦合问题。

2、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其能够有效解决热泵与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产生的耦合问题。

3、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4、联供水力模块,设于热泵和热水设备之间以实现用水端的联合供水;所述联供水力模块包括:

5、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的进水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的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水口用于连接所述热泵的回水口;

6、膨胀水箱,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设置;

7、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上间隔设有与其自身相连通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的出水口,所述第三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的回水口,所述第四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热泵的出水口。

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9、本实用新型的联供水力模块,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的进水口连接用水端的出水口,第一管道的出水口连接热泵的回水口,第二管道上分别设置与其自身连通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并分别用于连接用水端的进水口、热水设备的出水口、热水设备的回水口和热泵的出水口,当热泵和热水设备同时运行供用水端用水时,热泵的出水口的热水通过第四水管进入第二管道后,在第三水管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分流,一部分通过第三水管流出并进入热水设备以进行二次加热,另一部分与从热水设备的出水口流出的热水在第二水管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汇流后再通过第一水管进入用水端,由于热泵的出水口的热水在第三水管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分流,使得一部分水不进入热水设备进行二次加热,从而使得流经热水设备的水流量与热水设备的水泵工作时的水流量相近,从而起到解耦作用,可有效减小水泵损伤;同时,分流水最终又重新混合,使得水温平稳,能够有效减小用水端的水温波动,从而提高用户的用水体验。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供水力模块还包括:

11、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a1口和b1口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a1口和c1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12、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a2口和b2口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a2口和c2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均为三通管;

14、所述第一水管的b3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的a3口和c3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15、所述第二水管的b4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的a4口和c4口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和所述用水端;

16、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b5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a5口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的回水口,所述第三三通阀的c5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的内管径为d,所述第二水管与所述第三水管在所述第二管道上的连接处的间距为3d-5d。

18、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19、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

20、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联供水力模块;

21、热泵,所述热泵的出水口连接第四水管,所述热泵的回水口连接于第一管道的出水口;

22、热水设备,所述热水设备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水管,所述热水设备的回水口连接第三水管;

23、用水端,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均选择性地与所述用水端连接,所述用水端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

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25、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联供水力模块,通过该联供水力模块,热泵的出水口提供的热水,能够在第二管道与第三水管的连接处分流,然后在第二水管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与热水设备的出水口提供的热水汇流,汇流后通过第一水管进入用水端,由此解决了热泵与热水设备同时运行时由于流量差造成的水路耦合问题,利于减少水温波动,提高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用水稳定性。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水端包括供暖装置和第一供热水装置,所述供暖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c3口,所述供暖装置的出水口连接第一三通阀的c1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a3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阀的c2口。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水端还包括第二供热水装置,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c4口,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c5口。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能源热水系统还包括热水箱,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和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均为换热管并均设置于所述热水箱内。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水端还包括供冷装置,所述供冷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c3口,所述供冷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a1口。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能源热水系统还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c3口,所述缓冲罐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供暖装置的进水口和所述供冷装置的进水口。



技术特征:

1.联供水力模块,设于热泵(2)和热水设备(3)之间以实现对用水端(4)的联合供水;其特征在于,所述联供水力模块(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联供水力模块(1)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13)和所述第二水管(14)均为三通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12)的内管径为d,所述第二水管(14)和第三水管(15)在所述第二管道(12)上的连接处的间距为3d-5d。

5.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端(4)包括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所述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c3口,所述供暖装置(41)的出水口连接第一三通阀(111)的c1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a3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阀(112)的c2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端(4)还包括第二供热水装置(43),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管(14)的c4口,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出水口连接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水箱(5),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42)和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43)均为换热管并均设置于所述热水箱(5)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端(4)还包括供冷装置(44),所述供冷装置(4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c3口,所述供冷装置(4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罐(6),所述缓冲罐(6)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c3口,所述缓冲罐(6)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和所述供冷装置(44)的进水口。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热泵的联合应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联供水力模块设于热泵和热水设备之间以实现用水端的联合供水;联供水力模块包括第一管道、膨胀水箱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用水端的出水口和热泵的回水口,膨胀水箱与第一管道连通设置;第二管道上间隔设置有与其自身相连通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并能够分别连通用水端的进水口、热水设备的出水口、热水设备的回水口和热泵的出水口,当热泵和热水设备同时运行时,热泵的热水进入第二管道并在与第三水管的连接处分流,因此只有一部分热水进入热水设备进水二次加热,从而起到解耦作用,减小了用水端的水温波动。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聪,林越聪,廖永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