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8233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具有沿湖泊或河岸、宾馆、茶吧、咖啡屋、家庭等
水生动物观赏系统的庭院式景观湿地生态循环净化效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风景优美的湖泊、河岸, 是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宾馆、茶吧、咖啡屋、家庭等庭院式景观也成为人们选择歇息 之地的首选。但因农业地表径流和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养殖废水的随意堆 放和排放等面源污染,使得优美的湖泊、河岸,失去了自然和清新的美感;而且这些面源污 染的排放基本没有规律可循, 一般难以预测和收集,大部分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当地水体, 从而大大降低了水体水质,使可以直接饮用的山泉,逐渐变成劣质水体,无法饮用;宾馆、茶 吧、咖啡屋、家庭等水生动物观赏系统的庭院式景观也因其水体中的动植物的污染和需要 频繁的换水,增加了大量的用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护,使喜爱庭院式景观的 人群烦扰。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国内外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工作。治理思路一般是 本着综合整治的理念,加强面源污染源头管理(农业减排技术、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系统 等),采用因地制宜的面源控制技术,进行其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目前经常采用的面源污 染控制技术有人工湿地、人工浮床、稳定塘等,这些措施投资大、管理难度大,虽具有一定的 净化效果,但很难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这种景观湿地,可因地制宜、投资少、 易管理、废水不外排,净化效果很好,可获得C0Dtt、TN、TP、SS去除率分别为10 20% 、 10 15%、20 35%、30 60%。 本发明由(1)硝化细菌池,(2)植物过滤池,(3)水生植物沉淀池,(4)水生动物或
鱼池,由水生动物(或鱼池)组成的植物及培育微生物或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来吸收和降
解面源污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达到系统无需外排废水的生态循环系统。 这种庭院式景观湿地由各种观赏性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景观山石等构成的循环、
净化功能于一体的花园式景观综合系统,有效的形成生态净化,不影响池与相连水体的水
力交换,达到水循环利用、节水等功效,用于公园、沿湖泊或河岸入河前的庭院式水生观赏
体系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净化,利用湖泊或河流的水自动循环,无需外排废水的生态循环系统水。 这种庭院式景观湿地用于家庭、宾馆、咖啡屋、茶吧等庭院式,是利用水生动物的 粪便进行硝化细菌实现水生动物或鱼池自身内循环利用的装置,全生态式的过滤方式,视 池的大小确定池间间隔2层宽度5-20cm过滤海绵,用滚木或景观砾石间隙使池间水流 动;池内放入观赏性水生植物使池子实现整体内循环,活性炭放入底部,洗净碳放上部,按
31 : l的比例放入;潜水泵调节出水和循环,位于鱼池偏池;无需外排废水的生态循环系统, 只需补充蒸发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应用于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
及湖岸、河岸、公园、宾馆、咖啡吧、茶吧、家庭等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循环系统。 本发明是将景观水域的水进行生态强化处理与区内湿地自然恢复相结合的一种
庭院式景观湿地。利用自然的坡地、分布于园区的自然水系、原生的树木和植被,营造一种
原生自然的生活部落,以充分释放自然与田园的原始韵味。 对于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湖岸、河岸、公园,生态强 化处理,是将景观水引入划定的区域,采用景观湿地对其进行强化处理,设置人工碎石床 湿地和半人工改良湿地,湿地中种植戸苹、美人蕉、香蒲、千屈菜、水葱、菖蒲、鸢尾、红蓼、泽 泻、三棱草、菰、紫莎草、再力花、花叶芦笛、风车草、旱柳等具较强去污能力的植物,可因地
制宜选择4 5种即可,植物配置整体上,以斜对角对称的方式处理,注重平面和立面结合 的效果。平面以大面积不规则的几何线条划分,看似随意而又规整;区内湿地自然恢复是通 过景观植物或区内现有的鱼塘、藕塘、芦苇塘和种植地等区域成为湿地,使全系统成为干、 湿结合、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半自然湿地,对微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去除污染物后通过地 势的高差或用泵强制循环使用,不外排。湿地再现各种地形、植被、鸟类共存的完整的生态 环境,具有观赏性。 对于宾馆、咖啡吧、茶吧、家庭等,通过(1)过滤+硝化细菌池和(2)活性炭+炭渣 植物过滤池,构成生态强化处理区;之后连接(3)水生植物沉淀池,(4)水生动物养殖池,构 成自然恢复及景观区,形成将观赏鱼类等水体动物、水生植物养殖生态循环、庭院式景观湿 地体系。 其中,(1)过滤+硝化细菌池可由宽50-3000mm、长1000-10000mm、高 1000-3000mm用石头和砂砌成的池构成,尺寸大小可根据所需要净化的水流量而定,形状根 据实际地点各种不同现状均可,由复合土工膜、无纺布、砾石等填充,之上覆盖300-1000mm 的土壤,种植所选择的观赏水生植物(可多种)。(2)活性炭+炭渣植物过滤池,由活性炭、 炭渣等填充,种植所选择的观赏水生植物(可多种)。(3)水生植物沉淀池,由观赏性较好 的各种彩石覆盖于池上,种植所选择的观赏水生植物(可多种)。(4)水生动物养殖池,由 所选择的水生动物(如观赏鱼等)、观赏性吸水石和植物构成,大小可根据地点、养殖量、净 化水体量等决定,要使水生植物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深度、长宽等)。 这种庭院式景观湿地,不影响河道行洪,无运行动力成本,有很好的适用性和针对 性,可以获得15%左右的C0Dtt去除率,10%左右的TN去除率,30X左右的TP去除率,40% 左右的SS去除率。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如下本发明是在人工湿地、快速渗滤系统、渗滤坝技术的基础 上开发而来,使用"木桩(或竹桩)+填充物(砾石、卵石、土壤)"在进入河岸、湖泊前的景观 湿地生态防护系统,有效地将湿地和河水、湖水分隔开。通过防护系统的渗流特性,增加污 染水体在湿地的停留时间,拦蓄面源污染,调节湿地的过流量。并通过在防护系统上层土壤 中种植植物以及在湿地内培养高效脱氮除磷菌群,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吸 收并分解污水中以及吸附在填充物表面的营养物质,最终达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 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的目的。通过上述过程,防护系统达到了可调节景观湿地内水力停留时间和一定净化效果的目的。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图1中,某昆明市(一年四季如春) 一家庭庭院式景观湿地,由(1)景观植 物(I)(长X宽X高2000mm X 800mm X 800mm),过滤+硝化细菌池(II)(长X宽X 高800mmX800mmX800mm) , (2)活性炭+炭渣植物过滤池(III)(长X宽X高 800mmX800mmX700mm) , (3)水生植物沉淀池(IV)(长X宽X高800mmX800mmX600mm), (4)水生动物养殖池构成(V)(长X宽X高2000mmX 1200mmX500mm)。所用材料分别为 本地土壤、硝化细菌、活性炭、碳渣、硝化菌海棉、过滤棉、鱼、水生植物。
其功能为 (I)用本地土壤加入池内(填土离池口 100mm),种植斧头兰花、香兰草等;
(II)硝化菌海棉+过滤棉,使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注意不能洗硝化菌海棉,硝 化菌海棉占据池内1/2,上部放入观赏性的鹅卵石,加入水至池口 lOOmm,上种植菖蒲;
(III)活性炭放入底部,洗净的炭渣放入上部,l : l量放入,加入水至池口 lOOmm, 上种植水竹; (IV)沉淀池放入洗净的炭渣,至池深3/4,加入水至池口 lOOmm,上种植鸢尾;
(V)鱼池,放入观赏性的吸水石,吸水石上种植着植物,加入水至池口 150mm,有九 条锦鲤在池内嬉戏,使用潜水泵进行定时水循环。 整个循环系统要进行刚性和柔性的防水,(I) (IV)个池其水面离池边100 200cm,在(V)池底部用一软管将水引入(II)池,(II)池至(III)池,(III)池至(IV)池,
(iv)池至(v)池,都利用水位高差顺流。(i)的径流可流入(n),通过后续沉淀、吸附、硝
化、反硝化等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污染负荷降低。开启定时的潜水循环泵,使景观湿地的 水系统自然循环,夏天气温高(约20-25°C ),水蒸发量大,4天就要补充蒸发水;春、秋干燥 (约15-22°C ),水蒸发量大,3天就要补充蒸发水;冬天(约5-18°C )气温偏低,可6天补 充蒸发水。此系统已运行两年,(V)池内九条锦鲤一直很活跃的生存着。
实施例2 : 云南高原澄江流域入河道景观湿地,示范区长X宽X高200米X30 米X(O. 4-1.5)米,为满足泄洪,分布有3个出水口连接着澄江,景观湿地靠沿原有河岸边 向湖泊延伸,围墙用砂石、水泥砌成,利用岸边的砂石和坡地地形,靠岸边20米用本地土、 砂石深约O. 4-1.2米,种植藕、芦苇等;紧接的IO米深约1.2-1.5米,用双排木桩中间回填 装土编织袋结构,双排横向木桩间用木材和铁丝支撑、固定牢靠并将其绑扎连接成整体,为 防止冲刷和渗漏,在木桩框架内侧设置无纺布和防渗薄膜,在上种植菖蒲、花叶戸笛、风车 草、茭草、鸢尾等,按以斜对角对称的方式排列,整个景观错落有秩,景观效果很美。每年通 过定期对植物的收割将营养物质从系统中移出,已正常运行3年。 采用以上的庭院式景观生态防护墙,各污染物去除效率为COD^去除率16%, TN去除率11%, TP去除率24%, SS雨季去除率70%, SS旱季去除率54%。 公园、宾馆、咖啡吧、茶吧、家庭等庭院式景观湿地是利用天然石头、填充物(砾
石、碎石、卵石、土壤等)构建的有透水、净化、景观观赏作用的净化功能,原理通过沉淀、吸
附、硝化、反硝化等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污染负荷降低,水质变好。
权利要求
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其特征在于将景观水域的水进行生态强化处理与区内湿地自然恢复相结合,利用自然的坡地、分布于园区的自然水系、原生的树木和植被,营造一种原生自然的生活部落,适用于应用于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湖岸、河岸、公园、宾馆、咖啡吧、茶吧、家庭等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循环系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其特征在于由(1)硝化细菌池,(2)植物过 滤池,(3)水生植物沉淀池,(4)水生动物或鱼池组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其特征在于由各种观赏性水生植物、水 生动物、景观山石等构成的循环、净化功能于一体的花园式景观综合系统,用于公园、沿湖 泊或河岸入河前的庭院式水生观赏体系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净化,利用湖泊或河流的水自动 循环,无需外排废水的生态循环系统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其特征在于对于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 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湖岸、河岸、公园,生态强化处理,将景观水引入划定的区域,采用景 观湿地对其进行强化处理,设置人工碎石床湿地和半人工改良湿地,湿地中种植戸苹、美人 蕉、香蒲、千屈菜、水葱、菖蒲、鸢尾、红寥、泽泻、三棱草、菰、紫莎草、再力花、花叶芦笛、风车 草、旱柳等具较强去污能力的植物,植物配置整体上,以斜对角对称的方式处理,注重平面 和立面结合的效果,平面以大面积不规则的几何线条划分;区内湿地自然恢复是通过景观 植物或区内现有的鱼塘、藕塘、芦苇塘和种植地等区域成为湿地,使全系统成为干、湿结合、 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半自然湿地,对微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去除污染物后通过地势的高差 或用泵强制循环使用,不外排,湿地再现各种地形、植被、鸟类共存的完整的生态环境。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其特征在于对于宾馆、咖啡吧、茶吧、家 庭等,通过(1)过滤+硝化细菌池和(2)活性炭+炭渣植物过滤池,构成生态强化处理区;之后连接(3)水生植物沉淀池,(4)水生动物养殖池,构成自然恢复及景观区,形成将观赏鱼类等水体动物、水生植物养殖生态循环、庭院式景观湿地体系。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庭院式景观湿地,其特征在于用于家庭、宾馆、咖啡屋、茶吧等庭院式,是利用水生动物的粪便进行硝化细菌实现水生动物或鱼池自身内循环利用的装置,全生态式的过滤方式,视池的大小确定池间间隔2层宽度5-20cm过滤海绵,用滚木或景 观砾石间隙使池间水流动;池内放入观赏性水生植物使池子实现整体内循环,活性炭放入 底部,洗净碳放上部,按l : l的比例放入;潜水泵调节出水和循环,位于鱼池偏池;无需外 排废水的生态循环系统,只需补充蒸发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由硝化细菌池,植物过滤池,水生植物沉淀池,转化池,水生动物或鱼池组成。此湿地主要应用于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各种城市、公园、河岸或湖岸等入口前、家庭、公园、宾馆的净化生态净化循环系统,通过沉淀、吸附、硝化、反硝化等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污染负荷降低。
文档编号C02F3/32GK101759296SQ20091016326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0日
发明者刘裕谦, 宁平, 郜华萍, 郜烨, 马丽萍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