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2149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及环保领域,特别是涉及河湖底泥的生态清淤、淤泥脱水固化和含泥污水净化领域。
背景技术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多亿吨,1厘米左右的地表土层大部分将缓缓流入江河湖泊,受江河泥沙淤积影响的土地面积高达100万亩。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水库缩小,全国水库的水量贮备损失达到了 200亿立方米,航运里程由原来的14万公里缩小到现在的11万公里。就河湖具体情况而言,我国江河湖泊严重的泥沙淤积不仅仅限于湖面已经缩小近1 / 3的洞庭湖,黄河中下游河床、江苏的太湖以及云南的滇池等,都明显表现出“泥沙淤积非清不可”的趋势。太湖泥沙淤积严重,一遇大水,警戒线就居高不下,有关专家指出,泥沙淤积使调节水量减少,洪水发作河床水位就高,同一个流量,一到下游,防洪压力就大;水库蓄水能力的减弱,同样也使由洪水带来的可能压力比原来大得多; 航运能力随泥沙淤积和航运长度缩短而逐渐减弱。港口、码头每年都因为清淤而花费严重。此外,近年来由于湖泊水质污染,底泥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累积严重,其中的氮、 磷、有机质等含量相对较高,且在湖流的作用下输移、扩散、沉积,同时湖内开发利用和生物残体也对底泥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从而为蓝藻和湖泛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元素,所以对河湖底泥的清除就显得尤为迫睫。“生态清淤”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以生态修复为最终目的,在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污染物的同时,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条件,是水资源保护中生态修复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疏浚”和“挖泥”。“疏浚”和“挖泥”的目的是为了疏通航道或增加水库容量,而生态清淤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沉积于湖底(河底)的富营养物质,包括高营养含量的软状沉积物(淤泥)和半悬浮状的絮状物(藻类残骸和休眠状活体藻类等)从而修复生态交换层的基础部分。在生态清淤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措施、环境治理、生态工程和管理等综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修复生态系统,保障河湖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技术、设备及作业方式而言,当前仍以传统的疏浚、挖泥设备为主。这种简单的清淤方式虽然能够把淤泥从河湖中清除,但挖掘、绞吸等清淤方式由于旋转部件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业中淤泥在水体中的扩散与泛滥,特别是淤泥表面包含大量富营养物质的胶着层会散发,很难随淤泥被挖出,这样造成了清淤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使得清淤过程不彻底,有时还会进一步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清淤”、“科学清淤”,避免清淤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清淤治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目前在河湖清淤中,对上岸泥浆的处置方法大多采用堆场。实践表明,堆场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耗时很长,堆放长达三年的上岸泥浆,表面虽然干燥,但内部仍含有大量水分,呈流塑状,没有承载力,难以成堆,并且在堆放过程中会对空气、地下水资源造成二次污染。此外,类似太湖的大规模清淤,如此量大的淤泥依赖长达数年的堆放处置是不现实的。
针对沉淀浓缩构筑物而言,根据其进水方向,主要分为平流、竖流和幅流式沉淀池,这些沉淀池都需要刮渣设备;平流式沉淀池表面积较大,占地较大,不满足清淤场地小型化的需求;竖流和幅流式沉淀池结构复杂,造价高,施工周期长,不适合正常清淤处置需要转场的需求。申请号为201010242782. 1的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水底淤泥脱水固化装置及方法,其主要采用的处理步骤和设备依次是振动筛预处理、带式压滤机过滤得到脱水泥饼、净化塔和离心机串联净化带式压滤机排出的污水。该对比文献存在的问题在于经振动筛预处理后得到的泥浆直接进入了带式压滤机,该泥浆中包含的淤泥量和污水量都很大,导致在带式压滤机上处理时,同样的滤带进行压缩时产生的压力既要压缩淤泥、使其中的水分渗透出来,又要过滤大量的污水,这样便分散了滤带的有效压缩压力,使得从压滤机的出料口排出的泥饼含水量仍然较大,无法直接使用。同时,对比文献中一半的处理步骤和相关设备(即净化塔和离心机)均是针对振动筛处理后得到的污水进行的净化处理,从这里可以看出该对比文献的发明重点在于对淤泥脱水后剩余的污水进行净化,而对于淤泥脱水仅使用了振动筛和压滤机这两个环节,处理效果不足以使淤泥固化、硬化、重新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包括河湖底泥的无扰动吸取、上岸泥浆的机械浓缩脱水、余水的二次净化及脱水泥饼的固化外运等步骤。本发明具有清淤效率高、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作业全过程淤泥不落地、无需堆场、无二次污染、系统机动性强、可拆卸组装快速转场等优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处理步骤如下 第一步获取水底淤泥;
第二步采用过滤筛对淤泥进行预处理,将其中的大固体垃圾分离出来,剩余的含泥污水进入下一节处理单元;
第三步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含泥污水通入减量浓缩池,并在减量浓缩池的入口处添加絮凝剂A,将经过减量浓缩池处理后得到浓缩泥浆进入下一节处理单元;
第四步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浓缩泥浆运入卧式离心机,并在离心机的入口处添加絮凝剂B,进行浓缩泥浆的离心脱水;
第五步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脱水泥饼运入固化设备,添加固化剂,得到固化淤泥; 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污水通入调节池,并在调节池入口处添加絮凝剂C,从调节池中排出的污水进入净化塔,并在净化塔的入口处添加絮凝剂D ;
第六步将上一节处理后从净化塔得到的净化液部分回流利用;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浓缩泥浆回流至减量浓缩池进行再处理。其中第一步获取水底淤泥采用生态清淤射流泵。所述减量浓缩池沿池长方向串联2 10个储泥斗,每个储泥斗中部设置吸泥管,吸泥管底部设置搅拌装置;含泥污水进入减量浓缩池后絮凝沉淀,沉积于储泥斗中的浓缩泥浆被吸泥管吸取后排放至下一节处理单元,位于池体污泥浓缩区上部的清液则从减量浓缩池尾部的出水口排出。所述絮凝剂A为聚合氯化铝(PAC),添加量为10(Tl50ppm。所述絮凝剂B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添加量为5(Tl00ppm。所述絮凝剂C为聚合氯化铝(PAC),添加量为 25、5ppm。所述絮凝剂D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添加量为广3ppm。第五步中所述固化剂包括硅酸盐水泥、改性粉煤灰、细砂、硫酸钙;所述改性粉煤灰的质量为硅酸盐水泥质量的5 7% ;所述细砂的粒径为0. 63^1. 25mm,质量为硅酸盐水泥质量的广3% ;所述硫酸钙的质量为硅酸盐水泥质量的0. 6 1. 4% ;所述改性粉煤灰的制备方法为将粉煤灰在^(T320°C下焙烧4(Γ70分钟,取出冷却,密封保存备用。第五步中所述固化剂的使用量为脱水泥饼质量的3 7%。本发明是以申请号为201010242782. 1的专利申请文献为基础,进行的改进发明。 本发明相比于该对比文献作出改进、并具有显著进步的地方在于
本发明以减量浓缩池、离心机及淤泥固化设备串联使用作为淤泥固化步骤,代替了对比文献中的带式压滤机。经过振动筛处理后得到的泥浆进入了减量浓缩池,淤泥在池中沉淀,上清液从溢流堰排出;经过沉淀浓缩的淤泥由吸泥管经提升泵提升至下节设备,此时, 污泥中的水分已经大量减少,含水量下降至759Γ85% ;把该淤泥直接放入输送至离心机进行离心脱水,离心后的脱水泥饼含水量进一步低至309Γ45%,将其输入淤泥固化设备进行固化改性,得到具有一定强度的固化淤泥,通过一定时间的堆置,其具备一定强度后,可直接利用,如作为回填土方等。从浓缩减量池中排出的上清液直接排放,也可与离心机的分离液进入调节池和净化塔进行污水净化处理,得到的净化液排放水符合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并且在淤泥脱水阶段,离心机相较于带式压滤机而言,其进料的浓度高,脱水能力强,提高了淤泥脱水的质量和数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由于水下泥层厚度、清淤船行进速度及清淤泵埋入泥层深度的差异,导致上岸泥浆的浓度时刻变化,与此同时絮凝剂等的加药量也应时刻调控,而本发明中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就起到了调节、勻质污泥浓度的作用,使得下一节处理单元运行更加稳定。从本发明的发明思路可以看出,本发明兼顾了底泥的生态吸取、淤泥脱水固化和污水净化三个环节,通过本发明一整套的处理流程,既得到了具有一定强度的固化淤泥,又得到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排放水。相比于对比文献,本发明的处理方式更为丰富和完善,设计的流程更为合理,最终解决的技术问题更符合实际生产的要求。


图1为本发明所采用的处理装置的连接和运行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射流泵的主视剖面图。
图3为图1中振动筛的主视图。
图4为图1中减量浓缩池的主视剖面图。
图5为图1中的离心机的主视剖面图。
图6为图1中淤泥固化设备的主视图。
图7为图1中调节池的主视剖面图。
图8为图1中净化塔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淤泥脱水固化及污水净化工艺,其处理设备包括由管路与输送泵串联连接的射流泵100、振动筛200中、减量浓缩池300、离心机400,从离心机 400出分出两路管道,其中一路通向淤泥固化设备500以及与之连接的汽车外运处904,另一路通向串联的调节池600、净化塔700,以及与之连接的清水池901。在所述减量浓缩池 300、离心机400、调节池600及净化塔700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絮凝剂投加设备801、802、 803,804ο本发明所述的淤泥脱水固化及污水净化工艺包括以下六个处理步骤。第一步采用射流泵100进行水底淤泥的无扰动吸取。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采用的射流泵100为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0910027292. 7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生态清
淤射流泵”。其具体工作方式为外部水泵将水面上层的清水通过射流进口管106进入高压分配腔105,在高压分配腔105内进行水的分配,将水提供给一次射流喷口 109和二次射流喷口 108,从而产生两道射流。底部的二次射流喷口 108形成高速射流喷射到射流泵100的底部,该射流的主要作用是粉碎底部待清除的底泥,形成泥浆。根据流体力学的Coanda效应, 流体泥浆进入并沿着流线型喇叭体107流动,而不发生分离。上部的一次射流喷口 109也形成高速射流,卷吸下面的低压流体。通过上述两道射流的共同作用,流体泥浆沿着流线型喇叭体107被吸入掺杂区段 104,在掺杂区段104内产生质量能量交换,水的动能转化为泥的动能,然后进入混合区段 103,水、泥混合形成流速均勻的混合流体。通过扩散区段102,动能转化为压能,从而将泥浆由出口段101输出。射流泵采用流体力学Coanda效应原理,集底泥粉碎与吸取为一体,有效的避免了常规疏浚设备在作业时,由于水下零部件的转动对底泥造成的扰动扩散,杜绝了二次污染的产生。第二步采用振动筛200对上岸泥浆进行预处理,如图3所示。在河湖的清淤、疏浚工程中,底泥中的固体垃圾和杂质较多,必须要经过预处理才能进行后续的污泥脱水。振动筛的工作原理在于两电机同步反向旋转使激振器产生反向激振力,迫使筛体带动筛网做纵向运动,使其上的物料受激振力而周期性向前抛出的一个过程,从而完成物料的筛分。其具体工作方式为机架201的顶部设置有倾斜的筛网204,筛网204在振动泵 203的作用下上下振动。从射流泵出水段101输出的含固体垃的泥浆进入缓冲水箱202,从缓冲水箱201的底部流到筛网204上,其中的液体和小粒径淤泥通过筛网204的筛孔落下来,并在下部搅拌机205的搅拌作用下进一步混合均勻,并从出水口 206流出;大颗粒的固体垃圾和杂质不能通过筛孔,而是沿着筛网204的斜面向下运动,最终被分离出来。另外,采用滚动筛等过滤筛也可以完成本预处理步骤,用于初步分离泥水中的大固体杂质;但是振动筛由振动泵提供反向激振力,其筛网的网孔在预处理过程中不易造成堵塞,节省了反冲洗的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第三步从振动筛200的出水口 206流出的含泥污水与絮凝剂投加设备801流出的絮凝剂A混合,一同进入减量浓缩池300的进水口 301,如图4所示。其工作原理在于
6经过加药的含泥污水进入浓缩池后,沿水平方向在池内缓慢流动,淤泥在池底沉淀下来,污水在较小的水力扰动下沉降分层,上清液在池子出水端排出,淤泥沉淀和污水澄清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互不干扰。在池子进口端底部沿池长方向设有多个储泥斗,是浓缩泥浆沉淀后的主要堆积区域,在每个储泥斗内设有排泥管路,可通过提取或者静压排泥的方式将泥浆运入下一节处理单元。其具体工作方式为进入进水口 301的混合物依次通过进水挡板302和穿孔墙 303,流入六个串联的储泥斗306。储泥斗306为口大底小的四棱台型,絮凝剂A促使淤泥絮凝并沉淀在储泥斗306中,每个储泥斗306的中间设置有吸泥管304,吸泥管304的底部设置有潜流搅拌装置305,搅拌装置305低速搅拌防止浓缩泥浆发生板结,堵塞吸泥管。吸泥管304将沉底的淤泥吸出,通入离心机400 ;储泥斗306上部的澄清液依次通过除渣槽307、 出水挡板308、溢流堰309及出水管310,直接排放入河湖。上述进水挡板302和穿孔墙303既起到了对水流的消能作用又防止了溢流现象, 还可以整流及布水,防止过强的水流剪切力破坏水中已产生的矾花,使得水中的污泥颗粒在较小的水流运载力下较快的沉淀浓缩,提高了浓缩效率。除渣槽307、出水挡板308、溢流堰309可以使混在上清液中的少量杂质被截留下来,回流入储泥斗306继续絮凝沉淀。经减量浓缩池处理得到的浓缩泥浆摒弃了大量水分,其有效体积减小,可以提高下步处理单元的利用率,降低了处理成本;池内的污水的澄清过程也在同时进行,达标排放的上清液通过池子末端的溢流堰溢出,完成了退水过程,避免了清液的多次处理,也降低了处理成本;另外,减量浓缩池不设刮渣设备及其构造形式,占地面积小,结构相对简单,施工周期短且沉淀效果良好,在运行和建造上都大大降低了成本,适合迅速转场的清淤及淤泥处置工程。第四步从吸泥管304吸出的浓缩淤泥与絮凝剂投加设备802中流出的絮凝剂B 混合后,进入离心机400的进水口 401,如图5所示。其主要原理在于泥水注入转鼓后,转鼓在外界传动设备驱动下高速旋转,带动圆筒内泥浆随其旋转,由于泥浆中不同组分的密度差异导致所产生的离心力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其具体工作方式为离心机400在机架上设置有同旋转中心轴、同旋转方向的转筒406与螺旋输送器,螺旋输送器由空心主轴403与固定于主轴403外圆周面的叶片405 组成,其在端部设置的驱动轮402驱动下低速旋转,而同时转筒406高速旋转。流入进水口 401的混合物进入空心主轴403内腔,通过主轴上分布的若干分配孔404甩出至主轴403与转筒406之间的空间,由于螺旋输送器与转筒406同向旋转,但转速不同,比重较大的脱水泥饼被甩至转筒406的内侧壁,并在叶片405的推送下至螺旋输送器末端,通过排泥口 408 排出,而比重较小的分离液则从另一端的排水口 407排出。在此步骤前添加絮凝剂,可以使浓缩泥浆迅速絮凝抱团,加大了水中泥相的比重,使污水中的淤泥进一步被分离出来。离心机作为水处理设备其优势在于设备占地较小、效率高、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另外,离心机相较于其他固液分离设备(如带式压滤机),其进料的浓度较高,保证了浓缩泥浆的处理量。第五步第一部分从离心机400的排泥口 408排出的脱水泥饼进入淤泥固化设备 500的淤泥斗501内。如图6所示,淤泥固化设备500的高架上设置有固化剂粉料仓502, 其中放置的是已经配置好的固化剂。该固化剂从固化剂粉料仓502的底部出口落入粉料螺旋503,被输送至粉料计量斗504,在此进行固化剂的称量。根据淤泥斗501中淤泥的重量, 称取占该淤泥重量一定比例的固化剂,称重完毕的固化剂落入粉料称量斗504底部的粉料螺旋505,被输送至淤泥斗501下方的搅拌缸506。从离心机400的排泥口 408排出的脱水泥饼与固化剂在搅拌缸506内进行搅拌,混合均勻,在搅拌的过程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淤泥被固化,其强度提高。固化淤泥通过成品料输送机507输送至位于汽车外运处904的成品料斗508内,然后落入成品料斗508下方等待外运的汽车车斗中,进行外运。堆置一段时间后可实现资源化利用,如用于回填土方。固化剂中的水泥成分与污泥中的水分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晶体凝胶,将有害污泥微粒分别包容,并逐步硬化形成水泥固化体;细砂作为骨料,改善了脱水淤泥的粒级配比, 减小了空隙率,进一步提升了固化淤泥的强度,并且减少了固化剂中水泥的用量;粉煤灰中富含以活性氧化物SiA和Al2O3为主的玻璃珠、少量金属氧化物及未燃尽炭,其比表面积较大,表面能高,对许多污染物质,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及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通过对粉煤灰的热处理活化改性,粉煤灰会失去孔道中的沸石水和结晶水,使其内部孔道面积和活性吸附点的数量增加,进而提高了粉煤灰的吸附性能,利用这些优良的性能,活化粉煤灰在作为脱水淤泥的骨料的同时,又能作为吸附剂富集重金属离子及有机物,减少了二次污染;硫酸钙(CaSO4 ·2Η20)能与水泥中含有的铝酸三钙(3Ca0 -Al2O3)发生反应,生成钙矾石,该反应能够提高脱水淤泥在固化时的早期强度,加快了脱水淤泥的硬化,有效缩短了脱水淤泥固化后得到的固化淤泥达到强度的时间。第五步第二部分从离心机400的排水口 407排出的分离液与絮凝剂投加设备 803流出的絮凝剂C混合,进入调节池600的进水槽601内。如图7所示,进入进水槽601 的混合物在反应区602进行混合并发生絮凝反应,缓慢通过穿孔墙603,进入调节池600的三个串联的储泥斗608内,储泥斗为口大底小的四棱台型。分离液中的淤泥经过絮凝反应, 在储泥斗608中沉降下来,每个储泥斗608的中间设置有吸泥管604,吸泥管604底部设置有搅拌装置605,搅拌装置605可以促使絮凝剂与污水充分反应和防止淤泥堆积造成的板结。吸泥管604将沉底的淤泥吸出,上清液通过挡流板606进入收水槽607,直接排放入河湖。其中,经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处理,此步骤中沉底的淤泥数量极少,故而吸泥管604吸取的是含少量淤泥的污水。从吸泥管604吸出的含少量淤泥的污水与絮凝剂投加设备804流出的絮凝剂D混合,通过净化塔700的入口闸阀701进入反应罐702进行充分混合。如图8所示,混合完毕后,从反应罐702顶部的出水管道703进入分离塔704。在设备初始调试时,通过观察设置于不同高度的管道705导出的水质样品,来获知分离塔704内的反应情况,从而可以调节加药量;在设备调试结束连续运行一段时间后,净化水从塔顶的出水口 706排出,此时出水水质较好,符合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在塔底经沉降的淤泥通过底部出泥口 707排出ο采用净化塔作为余水的二次净化设备,其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沉淀池,利用絮凝沉淀、重力分离、动态过滤的原理进行工作。净化塔不但能达到沉淀池的效果,而且占地面积小、节省投资,不需要建池子及配备专用的刮泥设备,灵活性高,不限于固定点使用。第六步如图1所示,将净化塔700的出水口 706排出的净化水排入清水池901中, 其中一部分通过清洗水泵902回流利用一是回流至四台絮凝剂投加设备801、802、803、804,作为溶解絮凝剂的溶剂,二是回流至离心机400的入口处和分离塔704的入口处,作为反洗用水。清水池901中其余的净化水可以直接排放至河湖。从净化塔700的出泥口 707排出的浓缩泥浆回流至减量浓缩池300进行第二轮处理。图1中从出泥口 707出发的虚线表示该步骤中浓缩泥浆的回流路线。图1中从连接于离心机400的排水口 407的控制阀903出发有另外一条虚线通入了减量浓缩池300,这条虚线表示如果从离心机400的排水口 407排出的分离液含淤泥量较高,可以由控制阀903控制直接将其回流至减量浓缩池300进行第二次絮凝沉底处理,而不进入调节池。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进入调节池600和净化塔700的污水中的含泥量,使其工作压力减少,保证了最终流入清水池901的水的质量,也降低了整体的水处理成本。在上述淤泥脱水固化及污水净化的过程中,添加的絮凝剂A、B、C、D的量如表1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处理步骤如下第一步获取水底淤泥;第二步采用过滤筛对淤泥进行预处理,将其中的大固体垃圾分离出来,剩余的含泥污水进入下一节处理单元;第三步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含泥污水通入减量浓缩池,并在减量浓缩池的入口处添加絮凝剂A,将经过减量浓缩池处理后得到浓缩泥浆进入下一节处理单元;第四步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浓缩泥浆运入卧式离心机,并在离心机的入口处添加絮凝剂B,进行浓缩泥浆的离心脱水;第五步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脱水泥饼运入固化设备,添加固化剂,得到固化淤泥; 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污水通入调节池,并在调节池入口处添加絮凝剂C,从调节池中排出的污水进入净化塔,并在净化塔的入口处添加絮凝剂D ;第六步将上一节处理后从净化塔得到的净化液部分回流利用;将上一节处理后得到的浓缩泥浆回流至减量浓缩池进行再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一步获取水底淤泥采用生态清淤射流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量浓缩池沿池长方向串联2 10个储泥斗,每个储泥斗中部设置吸泥管,吸泥管底部设置搅拌装置;含泥污水进入减量浓缩池后絮凝沉淀,沉积于储泥斗中的浓缩泥浆被吸泥管吸取后排放至下一节处理单元,位于池体污泥浓缩区上部的清液则从减量浓缩池尾部的出水口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A为聚合氯化铝(PAC),添加量为10(Tl50pp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B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添加量为5(Tl00pp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C为聚合氯化铝(PAC),添加量为25 45pp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D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添加量为广3pp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所述固化剂包括硅酸盐水泥、改性粉煤灰、细砂、硫酸钙;所述改性粉煤灰的质量为硅酸盐水泥质量的5 7% ;所述细砂的粒径为0. 63^1. 25mm,质量为硅酸盐水泥质量的广3% ; 所述硫酸钙的质量为硅酸盐水泥质量的0. 6^1. 4% ;所述改性粉煤灰的制备方法为将粉煤灰在28(T320°C下焙烧40 70分钟,取出冷却,密封保存备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所述固化剂的使用量为脱水泥饼质量的3 7%。
全文摘要
一种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置一体化工艺,处理步骤如下一、河湖底泥的无扰动吸取;二、基于高频振荡的上岸泥浆预处理;三、含泥污水的减量浓缩,在此过程中添加絮凝剂A;四、浓缩泥浆的固液分离,将减量浓缩池中的浓缩泥浆输送至卧式离心机,添加絮凝剂B,离心,得到脱水泥饼;五、将脱水泥饼输入至固化设备,添加固化剂,得到固化淤泥;离心机中排出的污水通入调节池,添加絮凝剂C,匀质调配后经提升泵提升至净化塔,添加絮凝剂D;六、净化塔排出的净化液部分回流利用,沉淀下来的浓缩泥浆回流至减量浓缩池进行再处理。本发明清淤效率高、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小、可拆卸组装快速转场。
文档编号C02F11/14GK102267797SQ201110208479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倪守高, 凌嘉穗, 张国刚, 朱伟, 王俊泽, 高扬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