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1545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人在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加之老人一般行动不便,因此对老人的日常看护问题就成了一个需要更加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对老人的看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老人的排泄物进行方便、及时、有效的处理。现有的手段主要是坐便盆,坐便盆的的优点是使用方便,适合行动极为不便者使用,但是坐便盆的缺点就是容易产生异味,排泄物易泄露,排泄物难以处理等问题,这给看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在此背景下,生物智能除臭马桶应运而生了。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中国专利01251058.0公布了一种有机垃圾处理器,其中搅拌装置置于桶形筛子内,桶形筛子内设置一个铰刀,铰刀的下端固定在电机轴上,铰刀有三层刀片,每层有三个刀片,刀片成120度角分布,刀片相对水平面有倾斜,下层刀片错位40度角布置,即9个刀片在圆周上间隔40度角分布,铰刀所在壳体备份为粉碎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搅拌装置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有机垃圾在底部的板结,且不能完全或者部分实现分层搅拌,影响了搅拌装置的搅拌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实现对排泄物的合理搅拌的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位于发酵仓中、竖直安装的搅拌轴,驱动装置,搅拌叶片、位于搅拌叶片上的搅拌齿,转动速度控制器等。搅拌轴与驱动装置连接,搅拌轴上设置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设有搅拌齿;搅拌叶片在搅拌轴上的分布方式可以是分层布置或螺旋布置或分层布置和螺旋布置的混合布置。所述分层布置即为搅拌叶片均匀分布在同一层圆周上,每一搅拌叶片可连接有竖直或倾斜的搅拌齿及排泄物导向片;所述螺旋布置即为搅拌叶片的螺旋线排布。所述的搅拌方式有单层导向搅耙方式、分层搅拌方式或分层螺旋搅拌方式等;所述单层导向搅耙方式是分层搅拌叶片单层分布,所述分层搅拌方式即为多层单层导向搅耙垂直组合;所述分层螺旋搅拌装置方式即为单层导向搅耙方式与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的组合。所述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是沿单螺旋线分布或多螺旋线分布,搅拌叶片的螺旋线分布为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在搅拌轴上,搅拌叶片沿螺旋线呈均匀有序分布;在多螺旋线分布方式中多螺旋线的分布有多种错开分布形式。所述驱动装置与搅拌轴间采用直接连接或采用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中的任何一种形式。
所述搅拌叶片设置若干排按竖直方向或者倾斜方向排布的搅拌齿和排泄物导向片,最底层搅拌齿和排泄物导向片紧靠发酵仓底部以防止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底部。所述搅拌叶片是直接与搅拌轴连接或是搅拌叶片连接一个中空外壳,中空外壳与搅拌轴连接。所述排泄物导向片是平面薄片状或者弧形薄片状,搅拌齿是搅钉、搅耙、铰刀或搅片,最下层排泄物导向片和搅拌齿底部紧靠发酵仓底部以防止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底部。本发明结构合理,通过改进搅拌叶片的结构和排布方式来实现分层搅拌,同时解决了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底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排泄物的合理搅拌。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采用本发明装置的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总体示意图。图3是单层导向搅耙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多层导向搅耙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A向视图。图I是本发明一种传动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传动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包括位于发酵仓中、竖直安装的搅拌轴1,驱动装置12,搅拌叶片3或7、位于搅拌叶片上的搅拌齿4,转动速度控制器。搅拌轴I与驱动装置12连接,搅拌轴I上设置分层搅拌叶片3,搅拌叶片上设有搅拌齿4 ;搅拌叶片的分布实施方式可以是单层导向搅耙方式(图3所示)、分层搅拌方式(图5所示)或分层螺旋搅拌方式(图I所示);所述单层导向搅耙方式的搅拌叶片3均匀分布在同一层圆周上,每一搅拌叶片连接有竖直或倾斜的搅拌齿4及排泄物导向片5 ;所述分层搅拌方式即为多个单层导向搅耙的垂直组合;所述分层螺旋搅拌装置方式即为单层导向搅耙与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的组合。所述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是单螺旋线分布或多螺旋线分布,搅拌叶片的螺旋线分布为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在搅拌叶片上,搅拌叶片沿螺旋线呈均匀有序分布;在多螺旋线分布方式中多螺旋线的分布有多种错开分布形式。所述驱动装置12与搅拌轴I间采用直接连接或采用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所述搅拌叶片3或7设置若干排按竖直方向或者倾斜方向排布的搅拌齿4和排泄物导向片5,搅拌齿4和排泄物导向片5紧靠发 酵仓底8部以防止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8底部。所述搅拌叶片3或7是直接与搅拌轴I连接或是搅拌轴I连接一个中空外壳6,中空外壳与搅拌轴I连接。
所述排泄物导向片5是平面薄片状或者弧形薄片状等,搅拌齿4是搅钉、搅耙、铰刀或搅片等,最下层排泄物导向片5和搅拌齿4底部紧靠发酵仓8底部以防止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8底部。图I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图,显示了分层螺旋搅拌装置的的分层搅拌叶片3和螺旋搅拌叶片7相结合的特征以及电机皮带9传动的的特征。发酵仓8底部突起一定高度,支撑搅拌轴I的部位高出发酵仓8底部,搅拌轴I与一个中空外壳6固定连接或者直接做成一体,中空外壳6的上部装置螺旋搅拌叶片7,下部装置分层搅拌叶片3,即为单层导向搅耙与螺旋搅拌叶片组合装置在搅拌轴I上,本装置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排泄物搅拌不均匀而设立的,在分层搅拌的同时对上层排泄物进行充分搅拌,既保证了底部经分层搅拌的排泄物充分搅拌发酵,也保证了上层排泄物的充分搅拌。电机12与搅拌轴之间的带传动方式。电机可以固定在外围支架上或者直接固定在发酵仓8上,通过皮带轮或者齿形带9传动。传动轴I与中空外壳6连接支撑部位通过滚珠2或圆柱滚子实现滚动,减小传动轴I与中空外壳6的摩擦力,传动轴I通过轴承10实现轴的固定和传动,密封圈11则起到密 封作用。搅拌装置主体安装在发酵仓8内,发酵仓8与生物智能除臭马桶固定连接。图5中,多层单层导向搅耙有序装置在搅拌轴上,把发酵仓分为若干层面进行搅拌。在排泄物发酵初期排泄物成液体或者半液体状态时,各分层搅拌装置整体上共同起到搅拌作用,促进排泄物的均匀搅拌,发酵后期排泄物成半固体或者固体状态时各分层搅拌装置在各自搅拌层里进行搅拌。此装置的优点是能部分实现分层搅拌,使排泄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先后进入顺序在各层进行分别搅拌。图7是本发明传动方式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不了齿轮传动的一种方法,其中电机通过锥齿轮副实现与搅拌轴的传动。本实施例可以避免搅拌轴与发酵仓不能绝对密封而引起的排泄物从搅拌轴边缘泄漏到电机上。图8是本发明传动方式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示意图。电机通过电机套固定在发酵仓上。电机通过联轴器或者其他直接连接方式连接实现与搅拌轴的传动。
权利要求
1.一种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位于发酵仓中、竖直安装的搅拌轴,驱动装置,搅拌叶片、位于搅拌叶片上的搅拌齿,转动速度控制器;搅拌轴与驱动装置连接,搅拌轴上设置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设有搅拌齿;搅拌叶片在搅拌轴上的分布方式可以是分层布置或螺旋布置或分层布置和螺旋布置的混合布置;所述分层布置即为搅拌叶片均匀分布在同一层圆周上,每一搅拌叶片可连接有竖直或倾斜的搅拌齿及排泄物导向片;所述螺旋布置即为搅拌叶片的螺旋线排布;所述的搅拌方式有单层导向搅耙方式、分层搅拌方式或分层螺旋搅拌方式;所述单层导向搅耙方式是分层搅拌叶片单层分布,所述分层搅拌方式即为多层单层导向搅耙垂直组合;所述分层螺旋搅拌装置方式即为单层导向搅耙方式与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是沿单螺旋线分布或多螺旋线分布,搅拌叶片的螺旋线分布为连续分布或间隔分布在搅拌轴上,搅拌叶片沿螺旋线呈均匀有序分布;在多螺旋线分布方式中多螺旋线的分布有多种错开分布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与搅拌轴间采用直接连接或采用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中的任何一种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搅拌叶片设置若干排按竖直方向或者倾斜方向排布的搅拌齿和排泄物导向片,最底层搅拌齿和排泄物导向片紧靠发酵仓底部以防止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能实现生物智能除臭马桶搅拌功能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搅拌叶片是直接与搅拌轴连接或是搅拌叶片连接一个中空外壳,中空外壳与搅拌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能实现生物智能除臭马桶搅拌功能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排泄物导向片是平面薄片状或者弧形薄片状,搅拌齿是搅钉、搅耙、铰刀或搅片,最下层排泄物导向片和搅拌齿底部紧靠发酵仓底部以防止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底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智能除臭马桶的搅拌装置,包括位于发酵仓中、竖直安装的搅拌轴,搅拌轴与驱动装置连接,搅拌轴上设置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设有搅拌齿;搅拌叶片的分布方式是单层导向搅耙方式、分层搅拌方式或分层螺旋搅拌方式;所述单层导向搅耙方式的搅拌叶片均匀分布在同一层圆周上,每一搅拌叶片连接有竖直或倾斜的搅拌齿及排泄物导向片;所述分层搅拌方式即为多个单层导向搅耙方式的垂直组合;所述分层螺旋搅拌装置方式即为单层导向搅耙方式与螺旋形布置搅拌叶片的组合。本发明结构合理,通过改进搅拌叶片的结构和排布方式来实现分层搅拌,同时解决了排泄物板结在发酵仓底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排泄物的合理搅拌。
文档编号C02F11/02GK102627383SQ20121011778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1日
发明者严武英, 吴苏川, 喜冠南, 孙春亚, 孙苗, 王传杏, 王琎, 盛骁 申请人:南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