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534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净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微污染地下水、地表水、矿井水净化为生活饮用水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遭受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饮用水污染尤为突出,人类日常生活用水安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在一些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及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由于优质水源的选取、输送需要大量的投资,当地人民和政府无力承担该项投资,人民大量使用地表水或开采地下水直接或简单澄清消毒后作为生活饮用水,而生活污水也未经处理直接无规则排放,农村农药的大量使用都带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矿场一般都位于山区或偏远地区,无独立生活水源供给,基本是采用地下水或矿井水简单处理后供给使用。这些取用供给方式的生活饮用水都是不安全的,对使用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现有的各种微污染原水净化技术工艺设计相对单一,对于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污染物浓度波动范围较大的原水不能充分保障提供安全合格饮用水的能力。膜技术的应用带了水处理技术的革命,但膜技术广泛应用也逐渐显现出使用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把各种污染物的去除负荷都压在超滤、纳滤、反渗透膜上,预处理工艺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膜处理进水要求,且对于原水水质波动带来的冲击不具备适应能力,这加重了膜的污堵,并导致了净水成本增加,且净水系统运行不稳定,水资源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有必要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性能较佳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针对微污染地下水、地表水、矿井水,尤其是受到有机物、氮、磷、硫化氢、铁、锰、氟化物、石油类污染且总硬度较大的原水进行净化处理为饮用水的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包括吹脱隔油池、混凝沉淀池、混凝加药装置、第一中间水池、给水泵、曝气生物滤池、第二中间水池、絮凝加药单元、过滤提升泵、多介质过滤器、锰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酸加药装置、阻垢剂加药装置、混合器、反渗透装置、碱加药装置、消毒装置、产水箱以及紫外消菌装置,其中,所述吹脱隔油池接收微污染原水并与所述混凝沉淀池相通,所述混凝加药单元与所述混凝沉淀池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水池与所述混凝沉淀池相通,所述第一中间水池通过所述给水泵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下部相通,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与所述第二中间水池相通并与所述消毒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水池通过所述过滤提升泵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的顶部相通,所述絮凝加药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中间水池与所述过滤提升泵之间,所述多介质过滤器与所述锰砂过滤器相通,所述锰砂过滤器与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相通,所述活性炭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相通,所述酸加药装置、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均连接于所述活性炭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装置之间,所述混合器安装在所述述活性炭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装置之间并紧接在所述酸加药装置与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之后,所述反渗透装置还连接于所述碱加药装置、所述消毒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与所述产水箱相通,所述产水箱与所述紫外消菌装置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吹脱隔油池依次分隔成第一子池、第二子池以及整流子池,所述第一子池与所述第二子池之间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子池与所述整流子池之间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子池内设置有布水管、预曝气管以及排泥槽,所述第二子池内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斜板以及排油槽,其中,所述排泥槽与所述预曝气管均分布在所述第一子池内的底部,所述布水管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子池内的池体下部,所述若干斜板均匀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子池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通道下,所述若干斜板倾斜于所述第二子池的墙壁,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 二通道位于所述若干斜板的两端,所述排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池的顶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接收所述吹脱隔油池的出水的入水口以及用于与所述混凝加药单元连接的混凝剂混合曝气管,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槽,所述混凝沉淀池依次分隔成若干絮凝反应子池、整流子池以及沉淀子池,其中,每个絮凝反应子池的中部设置有絮凝反应箱,所述整流子池设置有垂直于其底部的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整流子池的下部分隔成两个部分,所述沉淀子池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沉淀子池的中部设置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斜板,所述沉淀子池的底部设置为配水区。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设置成上中下三个区域,所述下区域为配水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布水管,所述中区域为生物填料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所述上区域为收水区并在顶部设置有集水槽。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鼓风装置,所述鼓风装置均与所述吹脱隔油池、所述混凝沉淀池以及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鼓风装置采用均与所述吹脱隔油池、所述混凝沉淀池以及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相通的鼓风机或反洗风机。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相通的高位浓水箱,所述高位浓水箱的高度大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高度,所述高位水箱均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反渗透装置的反渗透膜元件进行化学清洗的化学清洗装置,所述化学清洗装置包括化学清洗水箱、清洗水泵以及清洗过滤器,所述化学清洗水箱采用所述反渗透装置分离的淡水来配制化学清洗溶液,所述清洗水泵提升所述清洗水箱中的所述清洗溶液至所述清洗过滤器中,所述过滤器连接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清洗入口。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渗透装置包括保安过滤器、高压泵以及反渗透膜组件,所述保安过滤器与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反渗透膜组件与所述产水箱连接,所述高压泵连接于所述保安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件之间。[001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中间水池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之间还连接有反洗水泵。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优点是工艺流程配备合理,对原水水质变化的冲击适应能力强,工艺组合科学,对主要污染物先重点去除,再通过反渗透技术作为安全保障,且反渗透预处理设计充分,使整套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大大降低了污堵现象发生频率,使化学清洗周期大大延长,水回收利用率高达75%。本工艺技术做到节能、节水、易于自动化控制,可适用于市政、农村、工业企业、矿场饮用水处理场合或需要深度处理的中水回用场合。

图I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微污染原水净化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图I中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吹脱隔油池与混凝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I中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曝气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I中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预处理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锰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I中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反渗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I中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化学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吹脱隔油池10混凝沉淀池 20混凝加药单元 30第一中间水池 31给水泵32曝气生物滤池 40第二中间水池33絮凝加药单元34过滤提升泵35多介质过滤器36锰砂过滤器37活性炭过滤器38酸加药装置39阻垢剂加药装置 310混合器311反渗透装置50消毒装置313碱加药装置312鼓风装置314化学清洗装置60[0047]产水箱70紫外线杀菌装置315第一子池12第二子池14整流子池16第一通道120第二通道140布水管121排泥槽123斜板141、253排油槽142、22入水口21絮凝反应子池23整流子池24沉淀子池25絮凝反应箱230隔墙240集水槽251、410配水区255上区域41中区域42下区域43下滤帽430滤杆431上滤帽432滤板433配气环管435单孔膜曝气器436保安过滤器51高压泵52反渗透膜组件53高位浓水箱90反洗泵432化学清洗水箱61清洗水泵62清洗过滤器63供水泵80清洗入口A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一并参阅图I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针对微污染地下水、地表水、矿井水,尤其是受到有机物、氮、磷、硫化氢、铁、锰、氟化物、石油类污染且总硬度较大的原水进行净化处理为饮用水的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包括吹脱隔油池10、混凝沉淀池20、混凝加药单元30、第一中间水池31、给水泵32、曝气生物滤池40、第二中间水池33、絮凝加药单元34、过滤提升泵35、多介质过滤器36、锰砂过滤器37、活性炭过滤器38、酸加药装置39、阻垢剂加药装置310、混合器311、反渗透装置50、碱加药装置312、消毒装置313、鼓风装置314、化学清洗装置60、产水箱70以及紫外线杀菌装置315。·吹脱隔油池10用于将微污染原水中的非乳化油从所述微污染原水中分离出来;混凝沉淀池20用于将吹脱隔油池10的出水中的病源生物、胶体、Fe3+、悬浮物在混凝剂的絮凝、架桥作用下聚集成絮凝体并从中分离出来,所述絮凝体吸附水中的磷;第一中间水池31用于缓冲混凝沉淀池20的出水;给水泵32用于提升第一中间水池31的出水并使其从曝气生物滤池40的下部进入曝气生物滤池40 ;曝气生物滤池40用于进行微泡曝气、生物降解、吸附氧化过滤;第二中间水池33用于缓冲曝气生物滤池40的出水;过滤提升泵35用于提升第二中间水池33的出水使其从多介质过滤器36的顶部进入;絮凝加药单元34用于对第二中间水池33的出水添加絮凝剂;多介质过滤器36用于滤除第二中间水池33的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锰砂过滤器37用于降低多介质过滤器36的出水中的锰、铁离子含量;活性炭过滤器38用于吸附滤除锰砂过滤器37的出水中的异味、色度、有机物等杂质并还原去除余氯后达到反渗透装置50进水水质要求;酸加药装置39用于降低活性炭过滤器38的出水的PH值;阻垢剂加药装置310用于在活性炭过滤器38的出水中添加阻垢剂;混合器311用于在活性炭过滤器38的出水中对酸加药装置39与阻垢剂加药装置310添加的药物进行混合;反渗透装置50用于分离拦截活性炭过滤器38的出水中的无机盐、剩余有机物、氨氮(离子态NH4+)、总氮、总磷等杂质;碱加药装置312用于提高反渗透装置50的出水的pH值至人体适宜的PH值;消毒装置313与紫外线杀菌装置315对反渗透装置50的出水进行消毒杀菌形成生活用水;鼓风装置314用于送入空气至吹脱隔油池10的底部、混凝沉淀池20的底部以及曝气生物滤池40的中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装置314采用均与吹脱隔油池10的底部、混凝沉淀池20的底部以及曝气生物滤池40的中部相通的鼓风机或反洗风机;化学清洗装置60利用反渗透装置50的出水对曝气生物滤池40、多介质过滤器36、锰砂过滤器37、活性炭过滤器38进行冲洗。请结合图3,吹脱隔油池10依次分隔成第一子池12、第二子池14以及整流子池16。第一子池12与第二子池14之间开设有使第一子池12与第二子池14相通的第一通道120,第二子池14与整流子池16之间的底部开设有使第二子池14与整流子池16相通的第二通道140。第一子池12内设置有布水管121以及排泥槽123,第二子池14内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斜板141以及排油槽142。排泥槽142分布在第一子池12内的底部,用于排除所述微污染原水在第一子池12内中沉淀的杂物;布水管121均匀分布在第一子池12内的池体下部,用于将所述微污染原水均匀分布于第一子池12内,所述第一子池的底部还设置有预曝气管(图未示),所述预曝气管用于对所述微污染原水进行预曝气;斜板141均匀间隔分布于第二子池14的中部且位于第一通道120下,斜板141倾斜于第二子池14的墙壁,且第一通道120与第二通道140位于斜板141的两端,斜板141用于将所述微污染原水中的非乳化油从所述微污染原水中分离出来;排油槽142设置在第二子池14的顶部,排油槽142通过排油阀控制而开启与关断。 所述微污染原水从由深井泵提升上来后先经旋流砂水分离器将砂石去除,送入高位原水箱暂储。原水箱出水重力自流入吹脱隔油池12,其中由布水管121均匀分布于第一子池12的池体下部,先对原水进行预曝气,待处理水通过斜板141流入后段工艺时,斜板141分层结构及曝气作用使水中的非乳化油更易脱附从水中分离出来,积聚的油粒利用浮力沿斜板面上移而汇集至水面,形成浮油。浮油定期由操作人员打开排油阀从排油槽142排除。经过除油的待处理水在预曝气的作用下,将水中的一些还原性物质进行氧化,起到一定的助凝作用。如Fe2+被氧化为Fe3+丨胶体,再通过后续的沉淀工艺将其去除。预曝气的吹脱作用可将硫化氢去除。 混凝沉淀池20的顶部设置有入水口 21,入水口 21用于接收吹脱隔油池10的整流子池16的出水,混凝沉淀池20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槽22,混凝沉淀池20依次分隔成若干絮凝反应子池2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三个絮凝反应子池23为例进行详细举例说明)、整流子池24以及沉淀子池25。每个絮凝反应子池23的中部设置有絮凝反应箱230,整流子池24设置有垂直于其底部的隔墙240,隔墙240将整流子池24的下部分隔成两个部分。沉淀子池25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槽251,沉淀子池25的中部设置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斜板253,沉淀子池25的底部设置为配水区255。吹脱隔油池10的出水经过入水口 21进入絮凝反应子池23内进行絮凝反应,再进入整流子池24进行整流缓冲、均匀配水,最后进入沉淀子池25进行泥水分离。除去油类的待处理水(即吹脱隔油池10的出水)自流进入网格反应池(即混凝沉淀池20),在第一段网格池(即絮凝反应子池23,同以下的第二段网格池、第三段网格池)内与混凝加药单元30投入的混凝剂借助鼓入的空气气泡(利用鼓风装置314)搅动作用进行混合,再自流经第二段和第三段网格,在设定的水力湍流条件下,待处理水中的病源生物、胶体、Fe3+、悬浮物在混凝剂的絮凝、架桥作用下聚集成大颗粒絮凝体,絮凝体并吸附水中的磷,经整流渠调节水力后均匀的分布于斜管沉淀池布水区(即沉淀子池25的配水区255)。此时的絮凝体已形成致密的大颗粒,比重较大,在待处理水向上流经斜管(即斜板253)时,由于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且由于斜管结构形成极短水力沉降距离和足够低的水力上升流速,使絮凝体更易、易快的沉降于斜管表面,再沿斜管表面滑向池底的排泥槽22,定期由人工排出池外。而去除了大部份悬浮物、总磷及部份铁、锰的澄清水则向上汇集至清水区(即沉淀子池25的上部),经集水槽251收集后流入第一中间水池31。经过澄清的待处理水浑浊度降至10NTU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吹脱隔油池10中的若干斜板141与混凝沉淀池20中的若干斜板253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的厚度、间距有些差异。一般,吹脱隔油池10中的若干斜板141厚度范围为1 2mm,板间距范围为35 IOOmm ;混凝沉淀池20中的若干斜板253的厚度范围为0· 5 2. 0mm,板间距范围为25 50mm。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斜板253还可以采用六角蜂窝斜管。请结合图4,曝气生物滤池40设置成上中下三个区域41、42、43,下区域43为配水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布水管(图未示),中区域42为生物填料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上区域41为收水区并在顶部设置有集水槽410。第一中间水池31的待处理水经BAF给水泵(即给水泵32)提升从曝气生物滤池40下部进入,经所述布水管分配从配水区向上依次经过所述微孔曝气装置的下滤帽430、滤杆431、上滤帽432、滤板433,然后进入生物填料区。在生物填料区的下部,鼓风装置314送入的空气经配气环管435均匀分配给每个单孔膜曝气器436进行微泡曝气,将空气中的氧气高效的溶解到待处理水中,在生物填料上固附上大量的微生物,籍待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和氧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及繁殖,同时该生物菌群中存在一种硝化菌,将待处理水中的氨氮硝化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从而使待处理水得到生物降解而净化;生物菌群也同时起着固磷作用。曝气生物滤池40内充足的氧量也可将待处理水中的铁、锰进行氧化,生成铁、锰的不溶物胶体而被滤料拦截。生物填料区形成 的孔隙结构和滤料表面的吸附作用可将待处理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可降低出水中的浑浊度。生物滤床中拦截的悬浮物及失去活性的微生物尸体等杂质则由定期的曝气生物滤池40气水混合冲洗排出池外,使生物滤床恢复截污功能。经过净化的待处理水上升流入收水区,经集水槽410收集自流入第二中间水池33。请结合图5,第二中间水池33的待处理水经过滤提升泵35到O. 35 O. 45MPa,并利用絮凝加药单元34加入絮凝剂(PAC)和消毒装置313加入消毒剂后入多介质过滤器36顶部,经无烟煤和石英砂组成的滤床滤除待处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过滤器底部出水进入锰砂过滤器37,利用天然锰砂(含锰量(以MnO2计)不小于35%的天然锰砂滤料)组成的滤床催化氧化作用,进一步降低待处理水中的锰、铁离子含量,除锰、铁后的待处理水进入活性炭过滤器38,吸附滤除待处理水中的异味、色度、有机物等杂质并还原去除余氯后达到反渗透装置50进水水质要求——SDI15 < 4。当各过滤器拦截的脏物堵塞滤床至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压力差达到O. 03 O. 05Mpa或出水水质不合格时应切换相应阀门进行滤床的反洗。请结合图6,反渗透装置50包括依次连接的保安过滤器51、高压泵52以及反渗透膜组件53。活性炭过滤器38出水籍余压(O. 25 O. 35MPa)并与加药系统(即酸加药装置39、阻垢剂加药装置310)投加的盐酸和阻垢剂经管道混合器311混合后进入反渗透装置50的保安过滤器51,截留可能对反渗透膜组件53的反渗透膜造成损坏的颗粒杂质,保安过滤器51滤芯过滤精度为Ium 5um ;保安过滤器51出水经高压泵52升压至O. 8 I. 7MPa后进入反渗透膜组件53,经过反渗透膜组件53的反渗透膜的分离,待处理水中的大部分无机盐、剩余有机物、氨氮(离子态NH4+)、总氮、总磷等杂质均被拦截分离,而透过反渗透膜的纯净水(占待处理水 75% )中只含有少量的无机盐等,经过碱加药装置312的加碱调节PH至人体适宜的7. 3左右后,再经过消毒装置313加入消毒剂进行消毒,最终合格产品水(水质指标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流入不锈钢产水箱70中贮存。产水箱70并提供消毒反应时间。产品水经出水管流入紫外线杀菌器315再次消毒,确保卫生学指标合格、供水安全,再由供水泵80供给用户使用。反渗透浓缩水(即反渗透装置50的出水)利用较高的剩余压力送入高位浓水箱90,这部份水(占待处理进水量 25% )水质清澈,浑浊度低于1NTU,仍然是品质较优的清水,可将其作为预处理三级过滤器(即多介质过滤器36、锰砂过滤器37、活性炭过滤器38)的反洗水源。高位浓水箱90高度满足过滤器反洗所需水头(0. I 0. 2MPa),容积至少满足一台过滤器反冲洗10 15分钟所需的水量。预处理三级过滤器均采用气水混合擦洗的方式,反洗气源由曝气生物滤池40反洗风机提供。曝气生物滤池40可以由第二中间水池33通过BAF反洗泵432进行冲洗,也可以利用反渗透浓缩水进行冲洗。请结合图7,当反渗透装置50达到需要化学清洗的条件时(比如,装置的产水量比初次或上一次清洗后下降5 10%时;装置的盐透过率比初次或上一次清洗后提高一倍时;装置各段的压力差或压力差的差值为初次或上一次清洗后的I I. 5倍时;装置运行3-4个月时;装置在长期停运行用甲醛溶液保护前等),应利用化学清洗装置60对反渗透装置50进行化学清洗。化学清洗装置60包括化学清洗水箱61、清洗水泵62以及清洗过滤器63,化学清洗水箱62采用反渗透装置50分离的淡水来配制化学清洗溶液,清洗水泵62提升化学清洗水箱60中的清洗溶液至清洗过滤器63中,清洗过滤器63连接于反渗透装置 50的清洗入口 A。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有I、适用污染物种类范围广,对污染源的抗冲击能力强,工艺组合按照先针对性的重点去除主要污染物,同时强化反渗透预处理技术,最后由反渗透装置50的反渗透膜的高效分离能力制得安全合格出水;2、采用曝气生物滤池40作为本工艺主要净化处理单元之一,可以有效防止有机物,铁、锰胶体对后续深度净化单元造成的污堵;3、采用投加酸液调节反渗透进水pH为6.0 7. 1,增加成垢物质溶解度,将水中的气体物质如NH3转变为NH4+,才能够被反渗透膜去除;并再投加高效率的专用阻垢剂,并分散成垢微粒;投加的二种药剂可有效防止反渗透浓水侧,特别是末段反渗透膜浓水侧产生浓差极化而结垢影响膜通量,增加运行压力,浪费电能的不利现象;4、采用先曝气吹脱斜板隔油、再混凝沉淀的工艺作为曝气生物滤池的预处理,防止硫化氢、油类、砷、悬浮物对曝气生物滤池40的生物载体产生污堵,并防止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达到化学、生物除磷及氮氨硝化作用;5、反渗透高压泵(即清洗水泵62)采用变频控制,根据不同的进水温度、产水量要求调节反渗透装置最佳的工作压力,达到节约电能目的;6、对曝气生物滤池40出水投加杀菌剂,防止曝气生物滤池40出水中含有的微生物对后续滤床造成微生物污染,并再通过活性炭过滤器38将余氯还原,防止余氯对后续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反渗透膜造成氧化破坏;7、收集了反渗透浓缩水作为预处理过滤器(即多介质过滤器36、锰砂过滤器37、活性炭过滤器38)的反冲洗用水,并利用反渗透浓水余压大的特点,可直接将浓水送入高位浓水箱90,高位浓水箱90的容积按至少满足一台过滤器反冲洗10 15分钟所需的水量,高位浓水箱90高度满足过滤器反洗所需水头(0. I 0. 2MPa),从而省去过滤器反洗水泵,实现节水节能、节约投资、操作维护方便的目的;8、本工艺技术可针对原水所含污染物种类进行工艺组合调整,如原水污染物不含有铁、锰、硫化氢、石油类时,可取消吹脱隔油池10和锰砂过滤器37 ;[0109]9、预处理三级过滤器均采用气水混合擦洗的方式,使反洗更加干净彻底,节省反洗耗水量,反洗气源由曝气生物滤池40反洗风机提供。以下结合本工艺技术在中国援尼泊尔公务员医院生活给水系统中的应用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由于无地表水可取,原水为从当地200米深井取上来的井水,所述工程进水水质见表I。表I进水水质
权利要求1.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吹脱隔油池、混凝沉淀池、混凝加药装置、第一中间水池、给水泵、曝气生物滤池、第二中间水池、絮凝加药单元、过滤提升泵、多介质过滤器、锰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酸加药装置、阻垢剂加药装置、混合器、反渗透装置、碱加药装置、消毒装置、产水箱以及紫外消菌装置,其中, 所述吹脱隔油池接收微污染原水并与所述混凝沉淀池相通,所述混凝加药单元与所述混凝沉淀池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水池与所述混凝沉淀池相通,所述第一中间水池通过所述给水泵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下部相通,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与所述第二中间水池相通并与所述消毒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水池通过所述过滤提升泵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的顶部相通,所述絮凝加药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中间水池与所述过滤提升泵之间,所述多介质过滤器与所述锰砂过滤器相通,所述锰砂过滤器与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相通,所述活性炭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相通,所述酸加药装置、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均连接于所述活性炭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装置之间,所述混合器安装在所述述活性炭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装置之间并紧接在所述酸加药装置与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之后,所述反渗透装置还连接于所述碱加药装置、所述消毒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与所述产水箱相通,所述产水箱与所述紫外消菌装置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脱隔油池依次分隔成第一子池、第二子池以及整流子池,所述第一子池与所述第二子池之间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子池与所述整流子池之间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子池内设置有布水管、预曝气管以及排泥槽,所述第二子池内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斜板以及排油槽,其中, 所述排泥槽与所述预曝气管均分布在所述第一子池内的底部,所述布水管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子池内的池体下部,所述若干斜板均匀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子池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通道下,所述若干斜板倾斜于所述第二子池的墙壁,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若干斜板的两端,所述排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池的顶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接收所述吹脱隔油池的出水的入水口以及用于与所述混凝加药单元连接的混凝剂混合曝气管,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槽,所述混凝沉淀池依次分隔成若干絮凝反应子池、整流子池以及沉淀子池,其中,每个絮凝反应子池的中部设置有絮凝反应箱,所述整流子池设置有垂直于其底部的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整流子池的下部分隔成两个部分,所述沉淀子池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沉淀子池的中部设置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斜板,所述沉淀子池的底部设置为配水区。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设置成上中下三个区域,所述下区域为配水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布水管,所述中区域为生物填料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所述上区域为收水区并在顶部设置有集水槽。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鼓风装置,所述鼓风装置均与所述吹脱隔油池、所述混凝沉淀池以及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装置采用均与所述吹脱隔油池、所述混凝沉淀池以及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相通的鼓风机或反洗风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相通的高位浓水箱,所述高位浓水箱的高度大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高度,所述高位水箱均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连接。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反渗透装置的反渗透膜元件进行化学清洗的化学清洗装置,所述化学清洗装置包括化学清洗水箱、清洗水泵以及清洗过滤器,所述化学清洗水箱采用所述反渗透装置分离的淡水来配制化学清洗溶液,所述清洗水泵提升所述化学清洗水箱中的所述清洗溶液至所述清洗过滤器中,所述过滤器连接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清洗入口。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装置包括保安过滤器、高压泵以及反渗透膜组件,所述保安过滤器与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反渗透膜组件与所述产水箱连接,所述高压泵连接于所述保安过滤器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件之间。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水池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之间还连接有反洗水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包括吹脱隔油池、混凝沉淀池、混凝加药装置、第一中间水池、给水泵、曝气生物滤池、第二中间水池、絮凝加药单元、过滤提升泵、多介质过滤器、锰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酸加药装置、阻垢剂加药装置、混合器、反渗透装置、碱加药装置、消毒装置以及紫外线杀菌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先对主要污染物重点去除,再通过反渗透技术作为安全保障,且反渗透预处理设计充分,使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大大降低了污堵现象发生频率,使化学清洗周期大大延长,水回收利用率高达75%,可适用于市政、农村、工业企业、矿场饮用水处理场合或需要深度处理的中水回用场合。
文档编号C02F9/14GK202492434SQ20122002493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9日
发明者李浩隆, 牟永敏 申请人:合肥德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