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79619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的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生物倍增工艺的池体一般由厌氧区、空气提升区、循环好氧区及沉淀区构成,主要通过较低的溶解氧,培养活性浓度较高、颗粒细小的活性污泥,在低溶解氧的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去除污水中的N,同时去除COD等其他污染物,同时,通过沉淀区高效沉淀过程降低出水浊度。技术的关键点在较低的溶解氧、较高的氧利用率、大循环稀释及高效沉淀,但在实际的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0003]I、出水中SS等个别指标不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0004]2、对于对出水水质有特殊要求,比如中水回用等要求情况时,BOD、SS等某些指标也难以达到要求;[0005]3、按照现有生物倍增工艺设计,必须在生物倍增装置之后设置深度处理工序,增添构筑物,这样就得增加占地面积、投资等。[0006]有待改进。发明内容[0007]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提升出水水质、处理效果好、结构简单、 占地面积小的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装置。[0008]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0009]所述的提升区内设置有气体提升装置。[0010]所述的沉淀区内设置有填料。[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深度处理区相邻区域间共用一池壁。[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沉淀区与深度处理区均设置管道或闸门连通。[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深度处理区包括膜分离区、催化氧化区、吸附区的一种或组合。[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进水混合区包括泥水混合区、厌氧释磷区、缺氧脱氮区,顺次并列设置。[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提高了现有生物倍增装置的处理效果,提升了其出水指标,不仅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的要求,也能达到中水回用等特殊用水水质要求;2、将深度处理区设置于生物倍增池内与传统的做法相比,降低了投资,同时节省了土地。


[0016]图I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001、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所述循环环流区001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设置有进水管024, 所述的沉淀区004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005,所述进水混合区002与提升区003相通,提升区003与循环环流区001相通,循环环流区001与沉淀区004相通,沉淀区004连通深度处理区005,深度处理区005上设置有出水管054,所述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深度处理区005相邻区域间共用一池壁,进水混合区002与提升区003、提升区003与循环环流区001、循环环流区001与沉淀区004、沉淀区004与深度处理区005均设置管道或闸门连通,提升区003内设置有气体提升装置,沉淀区004内设置有填料,深度处理区005 包括膜分离区051、催化氧化区052、吸附区053的一种或组合,进水混合区002包括泥水混合区021、厌氧释磷区022、缺氧脱氮区023,顺次并列设置。[0019]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实施方式,以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0020]实施例I :如图I所示,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001、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所述循环环流区001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 002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沉淀区004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005,所述进水混合区002与提升区003相通,提升区003与循环环流区001相通,循环环流区001与沉淀区004相通,沉淀区004连通深度处理区005,深度处理区005上设置有出水管,其中沉淀区004与深度处理区005共用沉淀区004的一侧墙体,进水混合区002与沉淀区004共用沉淀区004的一侧墙壁,循环环流区001环形沟体的内壁为进水混合区002、沉淀区004、深度处理区005及提升区003的外壁,深度处理区005由膜分离区051、催化氧化区052、吸附区053顺次并列组成,进水混合区002包括泥水混合区021、厌氧释磷区022、缺氧脱氮区023,顺次并列设置, 需要处理的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进水混合区002,与沉淀区004回流的污泥及硝化液混合, 进入提升区003,经提升区003的提升装置提升后,污水进入循环环流区001,污染物在循环环流区001内充分降解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004,沉淀区004出水进入深度处理区005,深度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下一级构筑物或外排。[0021]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各个功能区配置设备依次为,进水混合区002配置水下推进装置,确保区域内不出现污泥沉降现象;提升区003设置提升装置及阀门,通过微小的能耗达到较大的回流比及工艺运行工况的调节;循环环流区001设置曝气装置及水力推动设备,保证污水的流动速度及保持循环环流内足够高的污泥浓度,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沉淀区004设置填料、出水装置及污泥收集装置,深度处理区005根据不同需要不同设置相应设备,如作为过滤区时设置有滤料、水帽、反冲洗排水管、反冲洗进水及出水管、人孔(检修孔)等,深度处理区005可以是包含但不仅限于过滤、吸附、催化氧化、膜分离、离子交换、消毒等深度处理方式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结合。
权利要求1.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深度处理区相邻区域间共用一池壁。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沉淀区与深度处理区均设置管道或闸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提升区内设置有气体提升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区内设置有填料。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深度处理区包括膜分离区、催化氧化区、吸附区的一种或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混合区包括泥水混合区、厌氧释磷区、缺氧脱氮区,顺次并列设置。
专利摘要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提高了现有生物倍增装置的处理效果,提升了其出水指标,不仅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的要求,也能达到中水回用等特殊用水水质要求,将深度处理区设置于生物倍增池内与传统的做法相比,降低了投资,同时节省了土地。
文档编号C02F9/14GK202744427SQ201220409849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8日
发明者程鹏飞, 汪文丽, 周玮, 叶文炳, 凌美琴, 张传可, 刘会平, 卢原, 陈涛, 刘宝华, 饶政柱, 谭柳运, 张婉 申请人:江苏凌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凌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凌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凌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