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1647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核电厂的除盐水处理中应用的带旁路的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通过该装置的应用,可增加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和耐冲击性,降低系统运行能耗,提高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从而提高除盐水系统水的利用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背景技术
在核电厂中预脱盐装置作为除盐水生产的反渗透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反渗透技术应用于淡水的回收率约为75%,因此,约有25%的水作为浓水被排放,水的利用率较低。在淡水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提高水的利用率,尽最大可能节约淡水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提高反渗透系统水的回收率的技术主要采用一级三段反渗透或一级两段反渗透+ 二级一段浓水回收的方式。一级三段反渗透的方式由于运行不太稳定,一旦出现问题,需全部停掉进行化学清洗,因此会影响产水水质、水量。一级两段反渗透+ 二级一段浓水回收的方式运行安全性较好,耐冲击性较好,当反渗透浓水回收运行不好时,可关掉此部分,单独进行化学清洗。但由于浓水易污染反渗透膜,化学清洗频繁,系统运行安全性、耐冲击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在淡水处理中一级反渗透预脱盐产生的浓水,提供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该装置中并联设置了双滤料过滤器及旁路控制阀。通过采用双滤料过滤器,能够对进入浓水反渗透装置的浓水进行预处理,增加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和耐冲击性,延长反渗透膜元件的使用寿命;通过采用旁路控制阀,在水源水质稳定时,浓水可不经过双滤料过滤器处理,直接进入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因此本装置能够在提高整个反渗透系统水的回收率的同时,增加的系统的运行安全性,节约系统运行能耗。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描述:—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反渗透脱盐装置及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在反渗透脱盐装置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之间顺序地设置反渗透浓水箱、浓水提升泵、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及浓水回收高压泵,反渗透脱盐装置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分别与反渗透产水箱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浓水提升泵与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之间并联设置双滤料过滤器与超越管旁路,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进一步,所述的反渗透脱盐装置通过高压泵与保安过滤器相连接。进一步,所述双滤料过滤器上设置进水口与出水口,反渗透浓水箱通过浓水提升泵与双滤料过滤器的进水口相连接,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通过进水管道与双滤料过滤器的出水口相连接。[0010]再进一步,所述的反渗透脱盐装置为一级两段反渗透脱盐装置,所述的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为二级一段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浓水提升泵后并联设置双滤料过滤器与超越管旁路,并在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使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运行稳定、系统安全性高、耐冲击性好。超越管旁路的设置,可通过监测进水的水质并根据系统的运行经验,进行切换运行,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浓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回收率为50%_60%,一级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为75%,通过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应用,整个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可达87.5%_90%,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图1是一级两段反渗透+带旁路控制阀的双滤料过滤器+ 二级一段浓水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在淡水处理中一级反渗透预脱盐产生的浓水,提供一种带旁路的水处理装置,水处理装置中设置了双滤料过滤器及超越管旁路,并在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采用双滤料过滤器可对进入浓水反渗透装置的浓水进行预处理,能够增加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和耐冲击性,延长反渗透膜元件的使用寿命;采用超越管旁路及控制阀,在水源水质稳定时,浓水可不经过双滤料过滤器处理,直接进入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本装置在提高整个反渗透系统水的回收率的同时,又增加了系统的运行安全性,节约系统运行能耗。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反渗透脱盐装置3及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反渗透脱盐装置3通过高压泵2与保安过滤器I相连接。在反渗透脱盐装置3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之间顺序地设置反渗透浓水箱4、浓水提升泵5、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及浓水回收高压泵9,反渗透脱盐装置3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分别与反渗透产水箱11相连,在浓水提升泵5与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之间并联设置双滤料过滤器6与超越管旁路,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7。双滤料过滤器6上设置进水口与出水口,反渗透浓水箱4通过浓水提升泵5与双滤料过滤器6的进水口相连接,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通过进水管道与双滤料过滤器6的出水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反渗透脱盐装置3为一级两段反渗透脱盐装置,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为二级一段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原水经过一次反渗透就达到要求,此反渗透称为一级反渗透,将一级反渗透装置的产水或浓水(一般为产水,本实用新型为浓水)作为下一级反渗透的进水,则后续的反渗透称之为二级反渗透。将两支或两支以上的膜组件并联在一起,进水、产水、浓水均由总管路分别并联的系统,为单段系统。将一段的浓水作为二段的进水,二段产水与一段产水并联的系统,为二段系统。[0019]所谓“一级两段”,即在一级反渗透中设置两段系统;“二级一段”,即二级反渗透系统为单段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双滤料过滤器6的内部结构是公知技术。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反渗透浓水箱4、浓水提升泵5、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浓水回收高压泵9、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在浓水提升泵5与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之间并联设置有双滤料过滤器6与超越管旁路,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7。其中,双滤料过滤器6用于处理反渗透浓水中的污染物、胶体等,为后续浓水回收反渗透膜元件提供良好的运行条件,提高整个反渗透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耐冲击性,延长反渗透膜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系统回收率,节约用水。在运行过程中,一级两段反渗透预脱盐装置产生的浓水先回收至反渗透浓水箱4,经浓水提升泵5提升后进入双滤料过滤器6过滤处理,产水经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精密过滤后,通过浓水回收高压泵9进入二级一段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进行处理,产水进入一级反渗透产水箱11与一级反渗透产水一起作为后续除盐处理的水源。由于在浓水提升泵5与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之间设置了越越管旁路及控制阀7,在水源水质稳定时,浓水可不经过双滤料过滤器6处理,直接进入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浓水提升泵后并联设置双滤料过滤器与超越管旁路,并在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使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运行稳定、系统安全性高、耐冲击性好。超越管旁路的设置,可通过监测进水的水质并根据系统的运行经验,进行切换运行,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浓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回收率为50%-60%,一级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为75%,通过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应用,整个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可达87.5%-90%,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面的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反渗透脱盐装置(3)及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在反渗透脱盐装置(3)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之间顺序地设置反渗透浓水箱(4)、浓水提升泵(5)、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及浓水回收高压泵(9),反渗透脱盐装置(3)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分别与反渗透产水箱(11)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浓水提升泵(5 )与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 )之间并联设置双滤料过滤器(6 )与超越管旁路,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渗透脱盐装置(3 )通过高压泵(2 )与保安过滤器(I)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滤料过滤器(6 )上设置进水口与出水口,反渗透浓水箱(4 )通过浓水提升泵(5 )与双滤料过滤器(6)的进水口相连接,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通过进水管道与双滤料过滤器(6)的出水口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渗透脱盐装置(3)为一级两段反渗透脱盐装置,所述的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为二级一段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旁路的核电厂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通过在反渗透脱盐装置(3)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之间顺序地设置反渗透浓水箱(4)、浓水提升泵(5)、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及浓水回收高压泵(9),反渗透脱盐装置(3)与浓水回收反渗透装置(10)分别与反渗透产水箱(11)相连,在浓水提升泵(5)与浓水回收保安过滤器(8)之间并联设置双滤料过滤器(6)与超越管旁路,超越管旁路上设置控制阀(7),使反渗透预脱盐浓水回收处理装置运行稳定、系统安全性高、耐冲击性好。超越管旁路的设置,可通过监测进水的水质并根据系统的运行经验,进行切换运行,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C02F9/02GK203007047SQ20122062129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闫红梅, 白玮, 白刚, 王东海 申请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