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547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排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我国沿江流域村镇和小城市生活污水无组织排放是造成地表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水体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的紧张和水质的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危机已经成为设计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广大村镇及小城市水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开发设计一种成本低、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而人为设计和建造的具有可控性和工程化特点的生态污水净化技术,通过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污水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主要以基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物理、化学剂生物作用协同完成,对不同种类的污染无其主要的净化途径不同。一般需要经过好氧与厌氧环境共同完成,现有人工湿地一般为水平流-潜流组合型人工湿地,其进水方式一般采用自流式,湿地床体中的氧溶解水平一般均依靠水面与空气的接触,氧溶解水平较低且复氧能力较差,无法提供良好的好氧环境,从而导致湿地污水处理能力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组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提高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能力。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依次包括进水渠、预处理池、潮汐流湿地床、水平潜流湿地床和排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渠与预处理池之间设置第一虹吸管,预处理池邻近且高于潮汐流湿地床,复数根布水管铺设于潮汐流湿地床的顶部,布水管的一端开口于预处理池的底部,另一端为盲端,布水管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湿地床与水平潜流湿地床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池、碳源强化池,缓冲池的进水口位于潮汐流湿地床的底部,缓冲池与碳源强化池之间通过第二虹吸管连接,碳源强化池与水平潜流湿地床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该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碳源强化池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水平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管,在水平潜流湿地床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连接排水渠。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虹吸管及第二虹吸管均为一倒“U”形管,各具有进水口、顶部和出水口。[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虹吸管的进水口均高于出水口。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管为双向进水管,出水管为双向出水管,双向进水管与双向出水管交叉分布,所述进水管与连接管通过三通阀连接,所述双向出水管各连接一排水渠。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污水首先进入进水渠,经第一虹吸管流入预处理池;再经布水管流入潮汐流湿地床,污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非饱和渗流入潮汐流湿地床的各层结构,潮汐流湿地床体浸润面逐渐上升,此过程中,污水充分与基质、基质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膜及湿地植物的根系接触,强化了基质、微生物及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去除;随后,污水进入缓冲池内并经第二虹吸管流入碳源强化池,为下一步的污水处理过程提供碳源基础;之后,污水经连接管进入水平潜流湿地床,水平潜流湿地床的水平位置低于连接管,因此,水平潜流湿地床基本处于稳定的淹水状态下,大气扩散复氧能力差,为污水处理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条件。虹吸管的倒“U”形设计可实现水流在无外力条件下的自动进排水,并起到初步除污的作用。水平潜流湿地床的双向进水管和双向出水管的设置可交替使用,防止水流方向单一而导致水流不均衡,提高了湿地的污水处理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并可提高组合型人工湿地床污水处理能力,且维护成本低。此外,它结构简单,对地形结构的要求也低,适合在中小城镇推广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平潜流湿地床的双向进水管与双向出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2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分将参考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依次包括进水渠1、预处理池2、潮汐流湿地床3、水平潜流湿地床4和排水渠5,所述进水渠I与预处理池2之间设置第一虹吸管6,预处理池2邻近且高于潮汐流湿地床3,复数根布水管7铺设于潮汐流湿地床3的顶部,布水管7的一端开口于预处理池2的底部,另一端各为盲端,布水管7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湿地床3与水平潜流湿地床4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池8、碳源强化池9,缓冲池8与碳源强化池9之间通过第二虹吸管10连接,碳源强化池9与水平潜流湿地床4之间设置有连接管11,该连接管11的一端位于碳源强化池9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水平潜流湿地床4的进水管12,在水平潜流湿地床4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13,出水管13连接排水渠5。第一虹吸管6及第二虹吸管10均为一倒“U”形管,各具有进水口、顶部和出水口。第一、第二虹吸管的进水口均高于出水口。如图2所示,水平潜流湿地床4的进水管12为双向进水管,出水管13为双向出水管,双向进水管与双向出水管交叉分布,所述进水管12与连接管11通过三通阀14连接,所述双向出水管各连接一排水渠5。水平潜流湿地床4的水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交替使用。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实施方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 型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依次包括进水渠、预处理池、潮汐流湿地床、水平潜流湿地床和排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渠与预处理池之间设置第一虹吸管,预处理池邻近且高于潮汐流湿地床,复数根布水管铺设于潮汐流湿地床的顶部,布水管的一端开口于预处理池的底部,另一端为盲端,布水管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湿地床与水平潜流湿地床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池、碳源强化池,缓冲池的进水口位于潮汐流湿地床的底部,缓冲池与碳源强化池之间通过第二虹吸管连接,碳源强化池与水平潜流湿地床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该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碳源强化池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水平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管,在水平潜流湿地床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连接排水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虹吸管及第二虹吸管均为一倒“U”形管,各具有进水口、顶部和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虹吸管的进水口均高于出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管为双向进水管,出水管为双向出水管,双向进水管与双向出水管交叉分布,所述进水管与连接管通过三通阀连·接,所述双向出水管各连接一排水渠。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排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依次包括进水渠、预处理池、潮汐流湿地床、水平潜流湿地床和排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渠与预处理池之间设置第一虹吸管,预处理池邻近且高于潮汐流湿地床,复数根布水管铺设于潮汐流湿地床的顶部,布水管的一端开口于预处理池的底部,另一端各为盲端,布水管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湿地床与水平潜流湿地床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池、碳源强化池等。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组合型人工湿地的非动力自动进排水,并可提高组合型人工湿地床污水处理能力,适合在中小城镇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C02F3/32GK203144181SQ20132015665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9日
发明者葛韩亮, 钟江波, 盛国祥 申请人:杭州中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