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59817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包括临岸绿化带、河岸沟槽、雷诺护垫、耐冲刷植物、抽水泵、输水管,所述雷诺护垫铺砌于河道坡面上,所述耐冲刷植物种植与雷诺护垫上,所述河岸沟槽位于临岸绿化带与雷诺护垫之间,河岸沟槽由河岸向河道方向依次包括容水沟槽与配水沟槽,所述抽水泵通过输水管连接容水沟槽和河道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合机械动力设备和雷诺护垫技术对污染河道水体中的颗粒物进行有效拦截,配合植物对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吸收,从而有效降低河道污染负荷,使得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本实用新型适合四季运行,并且广泛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硬质驳岸和硬质基底的河道。
【专利说明】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水质不断下降。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中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这说明全国河流水体污染整体较为严重,严重污染的河流不仅会丧失自净能力,还会引起河中生物尤其水生动植物的中毒死亡,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因此,改善河流水质,对河流进行净化处理,进而进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河道治理技术包括原位处理、旁位处理两大类方式,相应的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亦即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人工湿地技术、塘类技术等。由于生物-生态技术作为一种生态、无害的治理方法,结合了生物方法、生态方法两者的优点,具有操作简便、投资少、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0003]目前在生物一生态技术中通常采用生态浮床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等。这种原位生态净化技术固然很好,但是往往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秋冬气温降低时随着漂浮植物的死亡,使得净化河道污染水体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限制生态浮床的应用。另外,这种技术为单项技术,其净化水质和改善生境的效果较慢,也不适合大面积实施,及技术集成化程度不高,从而限制了技术的应用。

【发明内容】

[0004]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增强净化效果的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
[0005]技术方案: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由河岸向河道依次包括有临岸绿化带、容水沟槽、配水沟槽、雷诺护垫,还包括有耐冲刷植物、抽水泵、输水管,所述雷诺护垫铺砌于河道坡面上,所述耐冲刷植物种植于雷诺护垫上,所述容水沟槽紧靠配水沟槽,所述容水沟槽通过抽水泵和输水管连通河道水体,利用抽水泵调节输水管中水流速度来控制净水量,并提高河水溶解氧。
[0006]所述配水沟槽中铺设有吸附层。
[0007]所述容水沟槽槽壁高于配水沟槽槽壁,使配水更为均匀。
[0008]所述容水沟槽为底宽35?45cm的方形混凝土沟槽,所述配水沟槽为底宽15?25cm,高l(T20cm的倒三角形混凝土沟槽,进一步优化容、配水效率。
[0009]所述耐冲刷植物为湿生植物且于雷诺护垫上的覆盖率不少于80%,对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吸收。
[0010]所述临岸绿化带远离河道一侧高35?45cm,靠近河道一侧高2(T30cm且距离容水沟槽15?25cm。
[0011]所述雷诺护垫高2(T25cm,其中孔隙的长为6cm、宽为8cm,雷诺护垫内部填满颗粒直径为7?12cm的碎石,对水体中的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拦截。
[0012]所述碎石的直径为flOcm,进一步提升了净化效果。
[0013]工作原理:抽水泵通过输水管将受污染河水抽入容水沟槽,流入配水沟槽,经过配水沟槽的均匀配水,并通过沟槽中吸附层对受污河水的过滤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较大颗粒污染物,使污水得到一级净化;再经过雷诺护垫的过滤截留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氮磷污染物,使污水得到二级净化,通过对受污河水的两级净化作用,通过抽水泵不断循环抽水、截留、过滤净化,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净化系统,有效降低了河水中的污染物。
[0014]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结合机械动力设备和雷诺护垫技术对污染河道水体中的颗粒物进行有效拦截,配合植物对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吸收,从而有效降低河道污染负荷,使得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本发明适合四季运行,并且广泛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硬质驳岸和硬质基底的河道治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由河岸向河道依次包括有临岸绿化带1、容水沟槽2、配水沟槽3、雷诺护垫4,还包括有耐冲刷植物5、抽水泵、输水管;所述雷诺护垫4高20cm,其中孔隙的长为6cm、宽为8cm,雷诺护垫内部填满颗粒直径为9cm的碎石,碎石上抛撒土壤并种植耐冲刷植物5至覆盖雷诺护垫4上表面的80%,将雷诺护垫4铺砌于河道坡面6上;所述容水沟槽2紧靠配水沟槽3,容水沟槽2为底宽35cm的方形混凝土沟槽,所述配水沟槽3为底宽15cm,高IOcm的倒三角形混凝土沟槽,配水沟槽3中铺设有吸附层,吸附层材料包括有粘土矿物,净化水体的同时还具有均匀配水作用;所述容水沟槽2槽壁高于配水沟槽3槽壁;所述临岸绿化带I远离河道一侧高35cm,靠近河道一侧高20cm且与容水沟槽2距离15cm。
[0017]以南京某硬质基底小型河道为例,该河全长9.4km,河宽平均为12m,河深平均
1.8m,底泥厚约0.2m,河道坡比为1:1,水流较缓;河道周边是农村生活污水、农田灌溉出水以及企业污染处理尾水等,水体浊度较大,河水水质为劣V类。实验河道长400米,实验区用围隔挡墙隔开,每隔200米设一个抽水泵,泵设定流量为200m3/h,所述容水沟槽通过抽水泵和输水管连通河道水,利用抽水泵调节输水管中水流速度来控制净水量,并提高河水溶解氧;吸附层的厚度与配水沟槽高度比为1:2时,河水经吸附层的下渗速率约为160 m3/h。
[0018]本发明利用机械循环复氧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高效净化河道水体尤其是本实施例中硬质底河道中水体。经过一周的净化处理,实验区河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明显,TP、T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43%、55%和46%,SS下降明显,从83下降到26,河道水体水质明显提高,由原来的劣V类提高到IV类。
[0019]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0020]所述雷诺护垫4高25cm,雷诺护垫内部填满颗粒直径为IOcm的碎石,碎石上抛撒土壤并种植耐冲刷植物5至覆盖雷诺护垫4上表面的90%,容水沟槽2为底宽45cm的方形混凝土沟槽,所述配水沟槽3为底宽25cm,高20cm的倒三角形混凝土沟槽,所述临岸绿化带I远离河道一侧高45cm,靠近河道一侧高30cm且与容水沟槽2距离25cm。吸附层的厚度与配水沟槽的高度比为1:1时,河水经吸附层的下渗速率约为120 m3/h。
[0021]经过一周的净化处理,实验区河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明显,TP、T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48%、46%和52%,SS下降明显,从90下降到32,河道水体水质明显提高,由原来的劣V类提高到IV类。
[0022]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0023]所述雷诺护垫4高22cm,雷诺护垫内部填满颗粒直径为9.5cm的碎石,碎石上抛撒土壤并种植耐冲刷植物5至覆盖雷诺护垫4上表面的70%,容水沟槽2为底宽40cm的方形混凝土沟槽,所述配水沟槽3为底宽20cm,高15cm的倒三角形混凝土沟槽,所述临岸绿化带I远离河道一侧高40cm,靠近河道一侧高25cm且与容水沟槽2距离20cm。吸附层的厚度与配水沟槽的高度比为3:4时,河水经吸附层的下渗速率约为140 m3/h。
[0024]经过一周的净化处理,实验区河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明显,TP、T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40%、57%和48%,SS下降明显,从75下降到24,河道水体水质明显提高,由原来的V类提高到IV类。
【权利要求】
1.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河岸向河道依次包括有临岸绿化带、容水沟槽、配水沟槽、雷诺护垫,还包括有耐冲刷植物、抽水泵、输水管,所述雷诺护垫铺砌于河道坡面上,所述耐冲刷植物种植于雷诺护垫上,所述容水沟槽紧靠配水沟槽,所述容水沟槽通过抽水泵和输水管连通河道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沟槽中铺设有吸附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水沟槽槽壁高于配水沟槽槽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水沟槽为底宽35?45cm的方形混凝土沟槽,所述配水沟槽为底宽15?25cm,高l(T20cm的倒三角形混凝土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冲刷植物为湿生植物且于雷诺护垫上的覆盖率不少于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临岸绿化带远离河道一侧高35?45cm,靠近河道一侧高2(T30cm且距离容水沟槽15?2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诺护垫高2(T25cm,其中孔隙的长为6cm、宽为8cm,雷诺护垫内部填满颗粒直径为7?12cm的碎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内循环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的直径为9?10cm。
【文档编号】C02F9/14GK203768179SQ201420064200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3日
【发明者】吴梅玲, 周超, 刘平平, 邹红菊, 曹弘坚 申请人: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