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079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为解决现有污水深井处理系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能源损耗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研发了一种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该系统以深井为核心,集中各处理设施于一体,并设于地下,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土地资源。深井负压曝气管的设置,使设备在达到一定状态时实现无动力自动曝气,大大减少能源损耗。泥水混合物由浮上分离改为脱气、斜板沉淀分离,分离后的污泥通过气提式内回流方式循环,节省了浮渣刮除设备,减少设备投资和设备故障率。本实用新型各处理模块高度集成,系统结构更为简单实用,出水做到一级A标准,本实用新型在节约大量自然资源同时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
【专利说明】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气提式循环为动力、各个污水处理模块高度集成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污水深井处理系统是1975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该污水深井处理技术,采用A/0水处理工艺,广泛适应于村、镇、宾馆等小型分散生活区域的污水处理,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由于该技术污水处理效果显著,我国自8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入该技术并进行研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领域
获得应用。
[0003]污水深井处理系统包括曝气井、厌氧池、二沉池、脱气池、过滤池、连续流砂过滤器等,其曝气井是位于地下的深井,曝气井内设置有曝气管,压缩空气通过曝气装置曝气,为井内好氧微生物提供溶解氧,同时压缩空气作为气提循环动力带动曝气池内废水的循环。现有技术中,上述污水深井处理系统的各个处理池分别单独设置,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深井曝气过程中,压缩空气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除此之外,深井泥水混合物浮上分离需要增加浮渣刮除设备。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大大阻碍了污水深井处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现有污水深井处理系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能源损耗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研发了一种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该系统以深井为核心,集中各处理设施于一体,并设于地下,通过优化深井曝气装置和设置脱气沉淀分离池,在降低资源能耗的同时,提高了泥水分离效果和出水质量,完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包括曝气井、厌氧池、二沉池、脱气池、过滤池、连续流砂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井设置于厌氧池内,厌氧池设置于二沉池内;所述曝气井与厌氧池通过厌氧池进深井导管连通;所述曝气井与脱气池通过深井出水管连通;
[0007]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过滤池,过滤池设置有过滤格栅,过滤池与厌氧池通过过滤格栅连通;所述二沉池内设置有脱气池、连续流砂过滤器;所述脱气池包括脱气池隔断、脱气池出水隔断,脱气池隔断高于脱气池出水隔断,脱气池与二沉池通过脱气池出水隔断连通;所述连续流砂过滤器设置有可调高度堰槽,二沉池与连续流砂过滤器通过可调高度堰槽连通;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进水管,连续流砂过滤器设置有出水管。
[0008]所述曝气井包括上部圆筒、外管、内管、曝气管、气流提升管,所述外管设置于上部圆筒下方,外管底端封闭,顶端与上部圆筒底端密封连通;所述内管底端开口,设置于上部圆筒和外管内;所述曝气管出气口设置于内管内或外管内,相应的,所述气流提升管出气口朝上设置于外管或内管内。[0009]还包括负压曝气管,所述负压曝气管出气口与曝气管出气口均同时设置于内管内或外管内。
[0010]所述二沉池内设置有气提式污泥回流管,气提式污泥回流管底端进口设置于二沉池底部,顶端出口设置于过滤池内。
[0011]所述气提式污泥回流管底端进口与一带孔的圆弧管连通。
[0012]所述圆弧管与二沉池内壁之间、圆弧管与厌氧池外壁之间分别设置有沉淀斜板。
[0013]所述过滤池包括过滤格栅和过滤池隔断,所述过滤池隔断密封设置于厌氧池内壁与曝气井外壁之间,过滤池隔断底端与厌氧池池底密封连接。
[0014]所述过滤格栅设置于过滤池隔断的一侧,所述厌氧池进深井导管进水口设置于过滤池隔断的另一侧。
[0015]所述脱气池隔断和脱气池出水隔断之间设置脱气池进水隔断,脱气池进水隔断高于脱气池出水隔断,脱气池进水隔断底端与脱气池池底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深井出水管出水口设置于脱气池进水隔断与脱气池隔断之间。
[0016]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推流搅拌器。
[0017]所述气提式污泥回流管为I至6根。
[0018]所述外管和内管均为HDPE管材。
[0019]所述曝气管、升流提升管、负压曝气管均为PPR管材。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以深井为核心,集中各污水处理模块于一体,并设于地下,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土地资源。深井负压曝气管的设置,使设备在达到一定状态时可实现无动力自动曝气,大大减少能源损耗。泥水混合物由浮上分离改为脱气、斜板沉淀分离,分离后的污泥通过气提式内回流方式循环,节省了浮渣刮除设备,减少设备投资和设备故障率,降低运行费用。本实用新型各处理模块高度集成,系统结构更为简单实用,工艺稳定可做到无人值守,出水做到一级A标准,本实用新型在节约大量自然资源同时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曝气井1、厌氧池2、二沉池3、脱气池4、过滤池5、连续流砂过滤器6,曝气井I设置于厌氧池2内,厌氧池2设置于二沉池3内;曝气井I与厌氧池2通过厌氧池进深井导管21连通,曝气井I与脱气池4通过深井出水管31连通。
[0025]厌氧池2内设置有过滤池5,过滤池5设置有过滤格栅51和过滤池隔断53,过滤池隔断53密封设置于厌氧池2内壁与曝气井I外壁之间,过滤池隔断53底端与厌氧池2池底密封连接,过滤池隔断53 —侧设置过滤格栅51,另一侧设置厌氧池进深井导管21进水口,过滤池5与厌氧池2通过过滤格栅51连通。厌氧池2内设置有推流搅拌器22。二沉池3内设置有脱气池4、连续流砂过滤器6,脱气池4包括脱气池隔断41、脱气池出水隔断42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脱气池进水隔断43,脱气池进水隔断43底端与脱气池4池底之间留有空隙,脱气池隔断41、脱气池进水隔断43均高于脱气池出水隔断42,深井出水管31出水口设置于脱气池进水隔断43与脱气池隔断41之间,脱气池4与二沉池3通过脱气池出水隔断42连通。连续流砂过滤器6设置有可调高度堰槽61,二沉池3与连续流砂过滤器6通过可调高度堰槽61连通。过滤池5内设置有进水管52,连续流砂过滤器6设置有出水管62。
[0026]曝气井I包括上部圆筒11、外管12、内管13、曝气管14、气流提升管15、负压曝气管16,外管12设置于上部圆筒11下方,外管12底端封闭,顶端与上部圆筒11底端密封连通;内管13底端开口,设置于上部圆筒11和外管12内;负压曝气管16出气口与曝气管14出气口均同时设置于内管13内,气流提升管15出气口朝上设置于外管12内。外管12和内管13均为HDPE管材热熔连接制成。曝气管14、升流提升管15、负压曝气管16均为PPR管材热熔连接制成。二沉池3内设置有4根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底端进口设置于二沉池3底部,顶端出口设置于过滤池5内,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底端进口与一带孔的圆弧管33连通。圆弧管33分别与二沉池3内壁、厌氧池2外壁之间设置有沉淀斜板33。
[0027]污水经进水管52进入过滤池5,首先经过滤格栅51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进入厌氧池2内,在推流搅拌器22的推动下流动,然后经厌氧池进深井导管21进入曝气井I的内管13中。开启曝气管14进行曝气,开启气流提升管15进行污水提升,当曝气达到一定状态后,关闭曝气管14,此时负压曝气管16在负压作用下继续进行曝气。经曝气、提升后的水经过深井出水管31进入脱气池进水隔断43与脱气池隔断41之间,然后经脱气池进水隔断43的底端进入脱气池进水隔断43与脱气池出水隔断42之间进行脱气。脱气后的水经脱气池出水隔断42进入二沉池3进行斜板沉淀,沉淀后的水经可调高度堰槽61进入连续流沙过滤器6进行过滤处理,沉淀后的泥水混合物通过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提流返回过滤池5进行再次循环。经过连续流沙过滤器6处理后的达标清水经出水管62排放或回用。
[0028]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意味着被示意图及说明书所局限,在没有脱离设计宗旨及其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有所变化。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凡利用本设备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所做的改型、变化、添加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包括曝气井(I)、厌氧池(2)、二沉池(3)、脱气池(4)、过滤池(5)、连续流砂过滤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井(I)设置于厌氧池(2)内,厌氧池(2 )设置于二沉池(3 )内;所述曝气井(I)与厌氧池(2 )通过厌氧池进深井导管(21)连通;所述曝气井(I)与脱气池(4 )通过深井出水管(31)连通; 所述厌氧池(2)内设置有过滤池(5),过滤池(5)设置有过滤格栅(51),过滤池(5)与厌氧池(2)通过过滤格栅(51)连通;所述二沉池(3)内设置有脱气池(4)、连续流砂过滤器(6);所述脱气池(4)包括脱气池隔断(41)、脱气池出水隔断(42),脱气池隔断(41)高于脱气池出水隔断(42),脱气池(4)与二沉池(3)通过脱气池出水隔断(42)连通;所述连续流砂过滤器(6 )设置有可调高度堰槽(61 ),二沉池(3 )与连续流砂过滤器(6 )通过可调高度堰槽(61)连通;所述过滤池(5 )内设置有进水管(52 ),连续流砂过滤器(6 )设置有出水管(6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井(I)包括上部圆筒(11)、外管(12)、内管(13)、曝气管(14)、气流提升管(15),所述外管(12)设置于上部圆筒(11)下方,外管(12)底端封闭,顶端与上部圆筒(11)底端密封连通;所述内管(13)底端开口,设置于上部圆筒(11)和外管(12)内;所述曝气管(14)出气口设置于内管(13)内或外管(12 )内,相应的,所述气流提升管(15)出气口朝上设置于外管(12)或内管(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压曝气管(16),所述负压曝气管(16)出气口与曝气管(14)出气口均同时设置于内管(13)内或外管(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3)内设置有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底端进口设置于二沉池(3)底部,顶端出口设置于过滤池(5)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底端进口与一带孔的圆弧管(3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管(33)与二沉池(3)内壁之间、圆弧管(33)与厌氧池(2)外壁之间分别设置有沉淀斜板(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池(5)包括过滤格栅(51)和过滤池隔断(53),所述过滤池隔断(53)密封设置于厌氧池(2)内壁与曝气井(I)外壁之间,过滤池隔断(53 )底端与厌氧池(2 )池底密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格栅(51)设置于过滤池隔断(53)的一侧,所述厌氧池进深井导管(21)进水口设置于过滤池隔断(53)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气池隔断(41)和脱气池出水隔断(42)之间设置脱气池进水隔断(43),脱气池进水隔断(43)高于脱气池出水隔断(42),脱气池进水隔断(43)底端与脱气池(4)池底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深井出水管(31)出水口设置于脱气池进水隔断(43)与脱气池隔断(4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2)内设置有推流搅拌器(2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式污泥回流管(32)为I至6根。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2)和内管(13)均为HDPE管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深井一体化中水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14)、升流提升管(15)、 负压曝气管(16)均为PPR管材。
【文档编号】C02F9/14GK203794749SQ201420171021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0日
【发明者】王文新, 由伟平, 刘丰巧, 于大伟, 宋萍, 刘振臣 申请人:青岛小川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