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水体中水绵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44091阅读:3164来源:国知局
控制水体中水绵藻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控制水体中水绵藻的方法,具体是关于一种使用填料控制并去除水体中的水绵藻的净水方法,属于给水、污水、景观用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水绵藻是较为常见的淡水生藻类,藻体为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长筒形,加之细胞壁外层具果胶质,触之粘滑,易粘挂在格栅、板箱等取净水设备设施上,影响水流通过或干扰池体流态;水绵藻体内有气囊,不易沉淀,进入滤池的水绵藻易在滤料表层形成粘性附着层,呈片状甚至毯状,严重影响滤池滤程,气、水反冲洗效果均不甚理想,易导致滤池的运行周期缩短,反冲洗频次增加,影响水厂制水能力的同时增加制水成本。

目前未见有有效针对水绵藻的处理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去除水中水绵藻的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水体中水绵藻的方法,该方法中主要是采用其他技术领域中的软性、半软性填料阻挡和粘附水中的水绵藻,以高效去除水中水绵藻。本发明的方法安装和施工简便灵活,无需新增净水构筑物,能有效解决现有平流沉淀池、波纹板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等净水工艺去除水绵藻效果差从而导致后续滤池堵塞、运行周期短、影响制水能力和制水成本的问题。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水体中水绵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软性、半软性填料以物理阻挡、粘附方式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水绵藻。

软性、半软性填料是生物法(如生物接触氧化法、厌氧发酵法等)处理污水领域中较为常用的一类生物膜载体,多为pp、pe等材质模拟天然水草形态加工而成,具有一定弹性,形式多样,这些填料在用于生物法处理污水时,主要是利用其比表面积大、微生物易于在填料上生成微生物膜、可切泡等性能,起到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渗接触交换的作用,通常配套于接触氧化塔、氧化池氧化槽等设备,安装及布置形式较为简易灵活。

本发明中,是将软性、半软性填料用于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水绵藻。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软性、半软性填料选自包括毛刷填料、纤维填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软性、半软性填料垂直、倾斜或平行于水流方向布置。具体设置方式可根据原工艺模式、池型选择。例如,可布置在水厂侧向流沉淀池。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软性、半软性填料采用悬挂、框式或箱式固定方式安装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软性、半软性填料的填装密度为50~200m2/m3。在该装填密度范围内,实施效果综合性能最佳,去除水体中水绵藻的效果好,且不会导致前端部分负荷过大,也不会影响池内正常布水。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软性、半软性填料可分多层填装。例如,可以为4~10层。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可单独应用,如进一步结合沉淀工艺,可显著提高水绵的去除效果,并可一定程度降低沉淀工艺段的出水浊度。所述沉淀工艺可参照原有工艺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水体可以为给水、污水和/或景观用水。即,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给水、污水和/或景观用水处理。

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的填料无需特殊维护,粘附的水绵及其他絮体累积到一定重量自动脱落沉降至沉淀池等构筑物的底部。

整体而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去除水绵95%以上。

2.粘附的大量水绵藻积累到一定重量后会自动脱落到沉淀池等构筑物的底部,连同排泥水排出沉淀池。

3.阻挡水绵藻进入后续净水工艺,避免其堵塞格栅板箱等净水设施;,

4.防止水绵进入滤池堵塞滤料,优化滤池运行,延长滤池反冲洗周期,进而节约反冲洗水,提高制水能力,降低制水成本。

5.本发明投资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及布置灵活,施工难度小,后期运行、维护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水绵藻显微镜放大100和50倍照片。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案中垂直悬挂填料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案中倾斜悬挂填料的布置示意图。

图4a~图4c为本发明的部分应用效果实例图。

其中,图4a显示运行初期毛刷填料粘附水绵藻和絮体情况;

图4b显示车间局部情况;

图4c显示毛刷粘附的大量絮体及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过程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旨在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和特点,不作为对本案可实施范围的限定。各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方法步骤,按照所属领域的常规操作进行。

实施例1

图1为水绵藻显微镜图片。

请参见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水体中垂直悬挂填料的布置示意图。

中试试验显示,单层填料对水绵藻去除效率在10~20%,填装8~10层,填料填装密度约120~200m2/m3,即可实现沿水流方向,填料填装接触空间3m以上水绵藻去除率可在95%以上,且不会导致前端部分负荷过大,也不会影响池内正常布水。

中试试验,将填料由垂直布置改为倾斜布置(图3),去除水绵藻的效果与垂直布置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工程实例,填料布置区域为水厂侧向流沉淀池,采用图2所示布置方式,填料垂直悬挂,与水流方向垂直,因空间所限仅布置4层,填料填装密度150m2/m3。60日运行期间水绵藻去除率60~90%,对比滤池运行周期从18h提高到26h,与中试试验结果相符。图4a~图4c为本实施例中部分应用效果实例图。其中,图4a显示运行初期毛刷填料粘附水绵藻和絮体情况,图4b显示车间局部情况,图4c显示运行15天毛刷粘附的大量絮体及藻体。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水体中水绵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软性、半软性填料以物理阻挡、粘附方式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水绵藻。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阻挡、粘附原水中的水绵藻,具有去除率高、成本低、布置灵活、无需新增构筑物、运行和后期维护简便等特点,采用物理去除方式,无不良副产物生成。本发明的填料可灵活采用有悬挂式、框架、箱式等多种布置形式,粘附的大量水绵藻和絮体积累到一定重量会自然脱落沉降,避免其进入滤池等后续工艺。本发明的方法对水体浊度亦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去除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雷;苏齐;路唯嘉;王雪莲;陈克诚;刘永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九水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06.07
技术公布日:2017.09.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