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2690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属于雨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雨水经过收集处理后可用于部分水质要求低的用户,因此雨水收集回用是解决城市城市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雨水收集回用的用途主要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及广场冲洗、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景观水体补水和冲厕。雨水回用通常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即将收集的雨水汇入雨水收集池,然后加入絮凝剂,在混凝沉淀池内沉淀,沉淀后水经过过滤器或滤池过滤后进入雨水回用水池,然后消毒后加压供给用户使用,其中混凝沉淀耗时较长,且修建的混凝沉淀池体积大,成本高,由于雨水的不连续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套处理工艺中混凝沉淀启动耗时较长,且絮凝剂耗量较大,因此运行维护费用较高,部分已建成雨水回用系统难以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降低雨水回用系统的投资和其运行费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经收集后汇入生物滞留设施,所述生物滞留设施的底部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池相连,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出水管与管式混合器的进口相连,所述管式混合器上还设置有絮凝剂进口,所述管式混合器的水出口与压力过滤器的水进口相连,所述压力过滤器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填料,水经过过滤填料后从压力过滤器的出口出来进入雨水回用池,所述雨水回用池的出水管与紫外线消毒器的进口相连,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出口与雨水回用管网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雨水经过生物滞留设施的土壤层过滤,滤后水靠重力流入雨水收集池中储存,经过生物滞留设施的过滤后,雨水中悬浮物浓度已较低,然后雨水在管式混合器中与絮凝剂混合,混合后水中形成细小的絮体直接进入压力过滤器过滤,滤后水经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然后达标送至雨水回用管网。本系统省去了絮凝沉淀池,采用了生物滞留设施+微絮凝过滤相结合的方式,简化了处理流程,缩短处理周期,可提高雨水回用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降低雨水回用系统的投资及其运行费用。

上述方案中:所述雨水收集池与管式混合器之间设置有水泵,保证压力过滤器的过滤压力,所述雨水回用池与紫外线消毒器之间也设置有水泵。保证水通过紫外消毒器中杀菌后利用余压通过雨水管网向雨水用户供水。

上述方案中:过滤器滤料采用平均粒径为2mm的石英砂均质滤料,滤速15~20m/h,填料厚度1.5~2.0m。石英砂采用平均粒径为2mm的均质滤料,可提高滤料的孔隙率,滤速设置为15~20m/h,可以将絮体带入滤料深处,实现深层过滤,两者结合可提高滤料的20~40%的截污能力。同时为保证滤后水效果,滤层厚度应1.5~2.0m,出水浊度可达到1~3ntu,满足雨水回用要求。

上述方案中:絮凝剂采用聚合硫酸铝,投加量为1~3mg/l。

上述方案中:生物滞留设施的土壤层采用种植土,厚度0.5~1.0m。通过这样过滤后,出来的雨水质量更好。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是短流程雨水处理系统,在满足回用水水质的情况下,大为简化了雨水回用所需处理流程,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并有机结合了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降低雨水回用系统投资和其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由生物滞留设施1、雨水收集池2、管式混合器3、压力过滤器4、雨水回用池5、紫外线消毒器6、水泵7组成。

生物滞留设施1为现有结构,从上到下包括蓄水区、覆盖层、土壤层、过滤层,在过滤层的下方设置有砾石层,砾石层的底部设置有穿孔排水管,生物滞留设施1的土壤层采用种植土,厚度0.5~1.0m。雨水经收集后汇入生物滞留设施1,生物滞留设施1的底部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池2相连,雨水收集池2的出水管与管式混合器3的进水口相连,雨水收集池2与管式混合器3之间设置有水泵7,管式混合器3上还设置有絮凝剂进口,絮凝剂采用聚合硫酸铝,投加量为1~3mg/l。管式混合器3的出水口与压力过滤器4的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压力过滤器4的中设置有过滤填料4a,过滤填料4a为石英砂,石英砂的平均粒径为2mm,填料厚度1.5~2.0m,过滤速度为15~20m/h。水经过过滤填料4a后从压力过滤器4的出口出来进入雨水回用池5,雨水回用池5的出水管与紫外线消毒器6的进口相连,雨水回用池5与紫外线消毒器6之间也设置有水泵7。紫外线消毒器6的出口与雨水回用管网相连。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总之,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经收集后汇入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的底部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池相连,雨水收集池的出水口与管式混合器的水进口相连,管式混合器上还设置有絮凝剂进口,管式混合器的水出口与压力过滤器的水进口相连,压力过滤器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填料,水经过过滤填料后从压力过滤器的出口出来进入雨水回用池,雨水回用池的出口与紫外线消毒器的进口相连,紫外线消毒器的出口与雨水回用管网相连。流程短,在满足回用水水质的情况下,大为简化了雨水回用所需处理流程,有机结合了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降低雨水回用系统投资和其运行费用。

技术研发人员:吕波;苏定江;蒲贵兵;刘杰;潘终胜;彭颖;毕生兰;蔡岚;石凯;刘亭役;董佳;袁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06.19
技术公布日:2017.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