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道生态拦截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40260发布日期:2019-06-18 23:0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臭河道生态拦截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河道治理过程中,采用将河道分段拦截之后将河水抽至一定水位后,清理其中污泥然后再引新水进来,在此基础上在河道的沿岸种植水生植物,并投放菌种等来改善河底污泥活性,然后对表面水体进行曝气充氧等,此类方法对河道内部有一定净化作用,故河道水体很难达到有效净化的效果,且耐冲击能力较差,净化效果不稳定,如河道内部河上游水体含有垃圾和漂浮物,则很难有明显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拦截修复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首先对河道进行分段划分处理功能区域,沿河流方向依次设置三段拦截区:物理植物拦截区、物理生物拦截区和综合系统拦截区。

物理植物拦截区:拦截过滤网、鹅卵石透水坝和水生植物;

物理生物拦截区: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综合系统拦截区: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和菌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物理植物拦截区包括拦截过滤网、鹅卵石透水坝和水生植物,河道中较大的固态废弃物、河面漂浮物首先经过滤网物理拦截,然后河水经过鹅卵石透水坝时流速降低,较小的砂石颗粒物沉降,选取适应当前流速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间隔种植在鹅卵石透水坝中;

二、物理生物拦截区包括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经第一步中物理植物拦截区预处理的水体流经纤维基质透水坝,水中污染物进一步物理沉降,在纤维基质透水坝下游依次布置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对水中污染物进一步自然降解及通过水生生物吸收;

三、综合系统拦截区包括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和菌种,经第二步中物理生物拦截区处理的水体再一次流经纤维基质透水坝,水中污染物进一步物理沉降,在纤维基质透水坝下游依次布置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并根据此区域水体主要污染物检测数据投放菌种类别。

进一步,步骤一种拦截过滤网孔径为2-10cm,水生植物的选取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耐污能力强;②抗病能力强;③根系发达,茎叶茂密;④以观赏为主。

更进一步,纤维基质透水坝采用土工布包裹砾石构成,人工浮岛采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构成空间立体生态网,针对不同水层进行综合处理。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分类处理,针对性强,可实施性强;

2、经济节约,避免净化过程中水质波动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3、一次性投资,维护方面,便于清理;

4、见效快,周期短,避免二次污染;

5、选材方便,投资低;

6、可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针对南方水网平原,待治理的河道横贯村落南北,辖区河道长约500米,宽约15-23米,河道东、西侧为民居,目前河道不但发出臭味,且垃圾较多,与整洁的村容村貌很不协调;加之河水水质无植物净化功能,造成水体呈不良状态。

首先对河道截污、排污:在河道中布置排污管,所述的排污管的入口与生活用水、城市遗留、遗漏污水和城市道路遗漏污水的排水口连通,排污管的出口则与污水处理管网连通;

测量放线:根据河道的景观和功能需求,进行整体规划和植物景观配置;

根据测量放线的规划结果对河道进行分段划分处理功能区域,沿河流方向依次设置三段拦截区:物理植物拦截区、物理生物拦截区和综合系统拦截区。

物理植物拦截区:拦截过滤网、鹅卵石透水坝和水生植物;

物理生物拦截区: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综合系统拦截区: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和菌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物理植物拦截区包括拦截过滤网(孔径为2-10cm)、鹅卵石透水坝和水生植物,河道中较大的固态废弃物、河面漂浮物首先经过滤网物理拦截,然后河水经过鹅卵石透水坝时流速降低,较小的砂石颗粒物沉降,选取适应当前流速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间隔种植在鹅卵石透水坝中;水生植物需满足耐污能力强;抗病能力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以观赏为主。为满足江南水乡的整体美观布局,采用鹅卵石透水坝与周边村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避免过多人工痕迹。

二、物理生物拦截区包括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经第一步中物理植物拦截区预处理的水体流经纤维基质透水坝,水中污染物进一步物理沉降,在纤维基质透水坝下游依次布置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对水中污染物进一步自然降解及通过水生生物吸收;

三、综合系统拦截区包括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和菌种,经第二步中物理生物拦截区处理的水体再一次流经纤维基质透水坝,水中污染物进一步物理沉降,在纤维基质透水坝下游依次布置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并根据此区域水体主要污染物检测数据投放菌种类别。

上述中,纤维基质透水坝采用土工布包裹砾石构成,人工浮岛采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构成空间立体生态网,针对不同水层进行综合处理。挺水植物为水葱和芦苇等,浮叶植物为金银莲花、满江红和菱等,沉水植物为苦草、眼子菜和狐尾藻等。上述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都属于吸污水生植物,吸污水生植物能自行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改善水体质量;吸收、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根据研究和试验,水葱能净化水中的酚类;野慈姑对水体中氮的去除率达75%,对磷的去除率达65%;芦苇具有净化水中的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的能力,能吸收汞和铅,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率为65%等等;吸污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美化景观、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生动物的放养密度约1-2条/m³,投放的菌种采用水质净化高效复合菌剂,使用前先将菌种用自来水活化2-3h,然后再向黑臭河中均匀喷洒,以强化黑臭河的去污效果。水质净化高效复合菌剂含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根据水体污染情况具体调节。

采用上述方案,至少达到如下几方面效果:

1、将河道分类处理,针对性强,可实施性强,整体设施构造简单,选材方便,投入低,周期短,见效快,经济节约,一次性投资,维护方面,便于清理;避免二次污染;

2、分段拦截,区域可控,避免净化过程中水质波动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3、可增加水体流动性,循序渐进,相比传统将河道分段拦截之后将河水抽至一定水位后,清理其中污泥然后再引新水进来,在此基础上在河道的沿岸种植水生植物,并投放菌种等来改善河底污泥活性,然后对表面水体进行曝气充氧的方法,避免对水体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方法短时间内效果立竿见影,但不能更好的从根源出发,治理一段时间后,由于持续的污染源,耐冲击能力较差,净化效果不稳定,本发明的方案从污染源头出发,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拦截修复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首先对河道进行分段划分处理功能区域,沿河流方向依次设置三段拦截区:物理植物拦截区、物理生物拦截区和综合系统拦截区。物理植物拦截区:拦截过滤网、鹅卵石透水坝和水生植物;物理生物拦截区: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综合系统拦截区:纤维基质透水坝、水生动植物、人工浮岛和菌种。

技术研发人员:刘秀玉;孙轶民;朱玉福;马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滁州)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12.08
技术公布日:2019.06.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