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7805发布日期:2018-11-02 21:1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质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



背景技术:

停滞流动的死水,特别是水池、湖沼等一些比较深的封闭性的水域与大气接触有限无法形成循环,溶解氧量低,从而使水质及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恶化。因此,人们在水池及湖沼的底部设置螺旋桨等流体机械来人为的形成水流。停滞的贮溜水形成了循环流,促进了与大气的接触,或通过设置曝气装置提供压缩空气增加溶解氧等处理方式,这样的水流发生器及曝气装置是根据水池及湖沼的条件来选择性的实施或同时实施的,但这些装置能耗都较大。

现有技术中用潜水泵式水流发生装置来代替螺旋桨和曝气装置,但普通的潜水泵式水流发生装置在水池或湖沼内的水压条件下事实上无法依赖实质性的自吸作用来讲空气混入,所以产生无法自主地将空气混入的严重问题,只能在自吸管上人为连接空压机来注入压缩气,这样一来又增加了设备及消耗动力的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具体是这样来实现的: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包括潜水泵、压送管、诱导管、自吸管,所述诱导管为两端开口的圆桶状,所述压送管为u型状的圆管,压送管一端为流入口,另一端为喷出口,所述潜水泵设置在压送管u型状的开口端,潜水泵上设有吐出口,吐出口和压送管的流入口连接;压送管上位于喷出口端的一侧管道固定设置在诱导管的内侧中心且喷出口位于诱导管内,自吸管连接在压送管上和压送管相通且与诱导管的端口相邻,在压送管内设置和压送管同心的腹管,腹管前端和后端均形成逐扩部与压送管内壁粘连形成一个空腔,自吸管和压送管的连接点位于空腔处,腹管内还设有比腹管内径小的一号腹管,一号腹管位于压送管喷出口端的一端为突出喷嘴,另一端形成逐扩部和腹管内壁粘连;所述腹管壁上设有切割口,切割口位于一号腹管的两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自吸管垂直连接在压送管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中水池及湖沼内无需另外设置曝气也能达到曝气效果,确保了贮溜水的水质,改善了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2、通过突出射嘴高速喷射,压送管内形成空洞部,然后通过自吸管诱导空气顺畅地流入,从而即使没有额外的空压装置也能形成水面大气实质性的自吸,提高水流发生装置的空气混入效率,减少了设备的投入、节约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压送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包括潜水泵40、压送管20、诱导管10、自吸管30,诱导管10为两端开口的圆桶状,压送管20为u型状的圆管,压送管20一端为流入口21,另一端为喷出口29,所述潜水泵40设置在压送管20u型状的开口端,潜水泵40上设有吐出口41,吐出口41和压送管20的流入口21连接;压送管20上位于喷出口29端的一侧管道固定设置在诱导管10的内侧中心且喷出口29位于诱导管10内,自吸管30连接在压送管20上和压送管20相通且与诱导管10的端口相邻,自吸管30垂直连接在压送管20上,在压送管20内设置和压送管20同心的腹管26,腹管前端和后端均形成逐扩部与压送管20内壁粘连形成一个空腔26a,自吸管30和压送管20的连接点位于空腔26a处,腹管26内还设有比腹管内径小的一号腹管28,一号腹管28位于压送管20喷出口29端的一端为突出喷嘴25,另一端形成逐扩部和腹管内壁26粘连,使得一号腹管28和腹管26之间形成一个空洞部25a;腹管26壁上设有切割口27,切割口27位于一号腹管28的两端之间,空洞部25a和空腔26a相通。

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放置在水池或湖沼底部,自吸管30一端露出水面,潜水泵40开启后,水流通过压送管20后、压送管20内部通过腹管26和一号腹管28使得内径不断缩小,水流在突出喷嘴25处形成高速喷射,压送管内的空腔26a和空洞部25a形成负压后通过自吸管30诱导空气顺畅的流入,从而使得没有额外的空压装置也能形成水面大气实质性的自吸。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气泡溶解扩散装置,包括潜水泵、压送管、诱导管、自吸管,在压送管内设置和压送管同心的腹管,腹管前端和后端均形成逐扩部与压送管内壁粘连形成一个空腔,自吸管和压送管的连接点位于空腔处,腹管内还设有比腹管内径小的一号腹管,一号腹管位于压送管喷出口端的一端为突出喷嘴,另一端形成逐扩部和腹管内壁粘连;所述腹管壁上设有切割口,切割口位于一号腹管的两端之间。本发明中通过突出射嘴高速喷射,压送管内形成空洞部,然后通过自吸管诱导空气顺畅地流入,从而即使没有额外的空压装置也能形成水面大气实质性的自吸,确保了贮溜水的水质,改善了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邵焜琨;李俊宪;朴日洙;施佳佳;唐俊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合凯希水体修复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7.06
技术公布日:2018.11.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