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95109发布日期:2020-05-12 14:5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于实施、方便有效、低成本的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



背景技术:

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并严重威胁着居民身体健康。水环境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在污染水体环境中,大量难降解有毒污染物沉积在底泥中。因而,污染水体底泥的治理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已有多种针对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技术方法得到应用,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成本高、二次污染、不可持续等。低成本、易于实施、环境友好、实用性强的水体底泥修复方法极为缺乏。

微生物是底泥中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执行者,低效的电子传递过程是抑制底泥微生物降解活性的主要原因。加速微生物电子传递,可以有效促进底泥中的生物降解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易于实施、环境友好、实用性强的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

本发明的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是将中空的导电管插入到污染水体底泥中,导电管一端或部分埋没于底泥中,另一端或部分暴露于空气或水体中。

优选,是导电管为3根以上,可以形成阵列或管网。

进一步优选,导电管之间横向通过空心导体管相连形成管网,将导电管插入到污染水体底泥中,导电管一端或部分、以及管网埋没于底泥中,另一端或部分暴露于空气或水体中。

阵列及管网的数量及结构可根据待修复底泥面积、厚度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导电管一端插入底泥中,另外一端露出水面上,便于导电管管腔内的空气与大气环境相通,管道内也可通入溶氧浓度较高的水,提高管内的氧化还原电位,加速底泥中电子沿导电管传递,从而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例如多环芳烃的降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的示意图,其中a,由导电管和空心导体管构成的通气导电管网;b,通气导电管网置于水体底泥中发挥作用;

1、不锈钢管;2、空心导体管。

图2是导管阵列及导管网络对水体底泥中多环芳烃降解的促进效果。(a)多环芳烃总量;(b)不同种类多环芳烃降解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将十根空心的不锈钢管(内径1cm,外径1.5cm,长20cm)插入取自广州某污染河涌的水体底泥中(底泥体积:20cm×20cm×10cm),导管顶端露出水面,形成阵列。管网:与阵列基本相同,只是阵列中的不锈钢管1之间通过空心导体管2相连,从而形成通气导电管网,将通气导电管网插入到水体底泥中(底泥体积:20cm×20cm×10cm),管网一端露出水面,另一端插入底泥中,而空心导体管都没入底泥中,图1中只显示了4根不锈钢管,其只是一个示意,因为十根管比较多,十根不锈钢可以按照图示的4根不锈钢管进行延伸就行。作为对照,在相同底泥环境按相同的位置插入十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管。处理及对照装置运行3个月,分析泥中典型污染物多环芳烃的降解情况。

实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的3100μg/g的多环芳烃浓度相比,不锈钢管阵列(图2中的导管阵列)的多环芳烃浓度下降了16.1%,而不锈钢管网(通气导电管网,图2中的导管网络)的多环芳烃下降了22.6%(图2a),且两种装置都对高环的多环芳烃表现较好的降解效果(图2b)。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中空的导电管插入到污染水体底泥中,导电管一端或部分埋没于底泥中,另一端或部分暴露于空气或水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导电管为3根以上,形成阵列或管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的简便方法,其特征在于,导电管之间横向通过空心导体管相连形成管网,将导电管插入到污染水体底泥中,导电管一端或部分、以及管网埋没于底泥中,另一端或部分暴露于空气或水体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水体底泥环境修复方法。它是将中空的导电管插入到污染水体底泥中,导电管一端或部分埋没于底泥中,另一端或部分暴露于空气或水体中。本发明的导电管一端插入底泥中,另外一端露出水面上,便于导电管管腔内的空气与大气环境相通,管道内也可通入溶氧浓度较高的水,提高管内的氧化还原电位,加速底泥中电子沿导电管传递,从而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例如多环芳烃的降解。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刚;许玫英;罗帝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技术研发日:2019.12.16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