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9950发布日期:2021-06-18 16:24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污泥驯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



背景技术:

污染物质集中沉积在底泥,导致水体环境发生改变,长期的厌氧环境导致底泥发黑发臭,成为黑臭污泥。黑臭污泥通常称之为黑臭河道的底部淤泥,色黑,带有刺激性气味,黑臭污泥由于长时间沉积黑臭河道的污染物质,底泥污染物质含量为其上覆水含量的1000-1000倍,污染物质包括:过量的有机物、n、p,mn、fe、ni等重金属,含量根据河涌污染情况来确定,黑臭污泥处于极度厌氧环境,一般do低于0.1mg/l,orp低于-300mv。黑臭污泥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增大了黑臭河涌的治理难度。

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装置是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和驯化的设备,但是现有的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装置存在管路固定连接,不便于拆装、搬运,以及不能内循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包括好氧池、厌氧池,所述好氧池设有潜水泵和增氧泵,所述好氧池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回水口、第一排水口,所述好氧池中安装有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抽水管,所述抽水管远离第一出水口的一端与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上机械安装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远离第一出水口的一头插入厌氧池中,所述厌氧池侧壁上设有第二出水口、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第一回水口之间机械安装有回水管,所述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上分别机械安装有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抽水管上安装有控制给厌氧池输水流速的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所述第二闸阀远离抽水管的一头设有放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管上安装有控制回流至好氧池内水流速度的第三闸阀。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上安装有控制排水管开闭的第四闸阀。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顶部安放有适配的第一盖板,所述厌氧池顶部安放有适配的第二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口距离厌氧池底端的高度差大于第一回水口距离好氧池底端的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口位于好氧池底部侧壁上,所述第二排水口位于厌氧池底部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装有生物填料,所述好氧池中的生物填料数量大于厌氧池中生物填料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为软性纤维填料;该软性纤维填料包括中心绳,中心绳上套设有多个塑料环片,上下两个相邻的塑料环片之间设有一个套管,该中心绳贯穿该套管,其中塑料环片贯穿中心绳的孔的孔径小于套管的管径,该塑料环片上设置有纤维束。

优选地,增氧泵和好氧池之间设有监控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向好氧池和厌氧池中加入驯化用水,启动潜水泵将好氧池中的驯化用水输入厌氧池中,厌氧池中的驯化用水通过回水管流回好氧池中,从而使好氧池与厌氧池中的驯化用水循环,节约水资源;输水管、回水管、排水管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与各接口连接,便于拆装、搬运;另外由于设有气体流量计,从而好氧池不同时期需要的溶氧量可以通过增氧泵及气体流量计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

本技术:
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性污泥驯化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性污泥驯化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去除第一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组合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长方形的好氧池1、圆桶形的厌氧池2,好氧池1中设有潜水泵3和增氧泵4,好氧池1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5、第一回水口6、第一排水口7,好氧池1中安装有与第一出水口5连通的抽水管8,抽水管8远离第一出水口5的一端与潜水泵3的出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5上机械安装有输水管9,输水管9远离第一出水口5的一头插入厌氧池2中,厌氧池2侧壁上设有第二出水口10、第二排水口11,第二出水口10与第一回水口6之间机械安装有回水管12,第一排水口7和第二排水口11上分别机械安装有排水管13。

好氧池1和厌氧池2中均装有组合填料(图中未示出),好氧池1中的组合填料数量大于厌氧池2中组合填料数量。组合填料为软性纤维填料。该软性纤维填料包括中心绳21,中心绳21上套设有多个塑料环片23,上下两个相邻的塑料环片之间设有一个套管22,套管22为透明管,该中心绳21贯穿该套管22,其中塑料环片贯穿中心绳的孔的孔径要小于套管22的管径,避免上下两个塑料环片23产生位移而叠在一起,从而影响处理效果,该塑料环片23上设置有纤维束24,该塑料环片23用于支撑纤维束24,避免了纤维束中心结团的现象,优选的是,塑料环片23与纤维束24展开直径为150mm。

好氧池1顶部安放有长方形的盖板19,厌氧池2顶部安放有圆形的第二盖板20。设置第一盖板19和第二盖板20能够有效遮盖异味。第一排水口7位于好氧池1底部侧壁上,第二排水口11位于厌氧池2底部侧壁上。第二出水口10距离厌氧池2底端的高度差大于第一回水口6距离好氧池1底端的高度差。

输水管9与第一出水口5通过活接头连接,回水管12的两头分别与第一回水口6、第二出水口10之间通过活接头连接,排水管13的两头分别与第一排水口、第二排水口11之间通过活接头连接。回水管12上安装有控制回流至好氧池1内水流速度的第三闸阀17。排水管13上安装有控制排水管13开闭的第四闸阀18。

抽水管8上安装有控制给厌氧池2输水流速的第一闸阀14和第二闸阀15,第二闸阀15远离抽水管8的一头设有放水口16,通过控制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阀门开度,调节回流至厌氧池中的水量,另外,为了监控气体流量,可以在增氧泵4和好氧池1之间设有气体流量计(图中未标出),好氧池不同时期需要的溶氧量可以通过增氧泵及气体流量计进行控制。

工作过程:向好氧池和厌氧池中加入驯化用水,启动潜水泵将好氧池中的驯化用水输入厌氧池中,厌氧池中的驯化用水通过回水管流回好氧池中,从而使好氧池与厌氧池中的驯化用水循环,氧池与厌氧池中的驯化用水可24小时循环;启动增氧泵给好氧池增加氧气。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好氧池和厌氧池,所述好氧池设有潜水泵和增氧泵,所述好氧池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回水口、第一排水口,所述好氧池中安装有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抽水管,所述抽水管远离第一出水口的一端与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上机械安装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远离第一出水口的一头插入厌氧池中,所述厌氧池侧壁上设有第二出水口、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第一回水口之间机械安装有回水管,所述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上分别机械安装有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管上安装有控制给厌氧池输水流速的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所述第二闸阀远离抽水管的一头设有放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上安装有控制回流至好氧池内水流速度的第三闸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上安装有控制排水管开闭的第四闸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顶部安放有适配的第一盖板,所述厌氧池顶部安放有适配的第二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口距离厌氧池底端的高度差大于第一回水口距离好氧池底端的高度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口位于好氧池底部侧壁上,所述第二排水口位于厌氧池底部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装有生物填料,所述好氧池中的生物填料数量大于厌氧池中生物填料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增氧泵和好氧池之间设有监控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填料为软性纤维填料;该软性纤维填料包括中心绳,中心绳上套设有多个塑料环片,上下两个相邻的塑料环片之间设有一个套管,该中心绳贯穿该套管,其中塑料环片贯穿中心绳的孔的孔径小于套管的管径,该塑料环片上设置有纤维束。


技术总结
一种活性污泥驯化系统,包括好氧池、厌氧池,好氧池设有潜水泵和增氧泵,增氧泵,好氧池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回水口、第一排水口,好氧池中安装有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抽水管,抽水管与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第一出水口上机械安装有输水管,厌氧池侧壁上设有第二出水口、第二排水口、第二回水口,第二出水口与第一回水口之间机械安装有回水管,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上分别机械安装有排水管,输水管远离第一出水口的一头与第二回水口连通。有益效果是:好氧池与厌氧池中的驯化用水可24小时循环;输水管、回水管、排水管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与各接口连接,便于拆装、搬运,本系统配有盖,可有效遮盖异味,整套系统节能,静音效果佳。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黄金国;吴建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艾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5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