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2749发布日期:2023-01-20 18:5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有:“黑水”—厕所粪污,“灰水”—厨房污水、洗浴废水、洗涤废水,含油废水—农家乐产生的厨余废水,其水质特征是:污染物浓度低、种类简单、很少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水质波动较大;其水量特征是:随时间和季节变化、间歇式排放、瞬时变化较大(早、中、晚三个高峰期)、午夜到凌晨污水产生量很小。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1)排放标准不明确(不适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制定工作起步晚,长期使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排放标准。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基于出水去向和用途的明确标准要求,机械引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导致设施建设、运维成本高。2)治理资金缺口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属公益性项目,建设及运维投资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3)治理模式与村民需求不适应—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与常住人口不适应,设计规模偏大。治理模式与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及习惯不适应。 4)资源化利用水平低—部分区域脱离农村实际,盲目追求“达标排放”,未考虑资源化利用,造成资源浪费。5)运维管理不到位—由于排放标准及工艺选择不切合实际,导致运维技术水平要求高、运维费用高,污水处理设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6)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村庄受地形地貌影响,居民居住分散,采用传统集中收集模式,管网投资过大,性价比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采用重力流形式实现污水流动,具有无能耗,无需专人管理,运行费用低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沉淀分离池、厌氧池和生物滤池,沉淀分离池一侧上部设置有进水管道,进水管道端部伸入沉淀分离池下部,生物滤池一侧还设置有出水管道;沉淀分离池远离进水管道的一侧壁上部还设置有出水孔,出水孔与厌氧池连通,厌氧池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弹性填料;生物滤池底部内设置有布水管道,布水管道包括呈上下且水平设置的多个输水管道,位于最顶部和最底部的输水管道一端均连接有弯管,两个弯管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连通管连接,位于中间的输水管道端部还与连通管中部连接,且端部通入厌氧池内部,每个输水管道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倾斜向下的过水孔,生物滤池底部内还设置有滤料。
6.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7.过水孔的直径为20mm,每两个过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0mm。
8.每两个输水管道之间的间距为500mm;位于最底部的输水管道与生物滤池底部之间的间距为300mm;弯管为90
°
弯管。
9.进水管道端部与沉淀分离池底部之间的间距为500mm。
10.沉淀分离池、厌氧池和生物滤池顶部均设置有人孔。
11.滤料沿生物滤池底部向上进行级配铺设,级配填充至生物滤池内壁高度的1/2处。
12.弹性填料的总高度为厌氧池内径的1/3。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的处理装置由进到出全部采用重力流形式,内部无耗能设备,运行管理简单,采用无动力形式,不产生电费,无需配备专职运维管理人员;另外,该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施工简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效果好。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中布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沉淀分离池,2.厌氧池,3.进水管道,4.生物滤池,5.出水管道,6.出水孔,7.弹性填料,8.滤料,9.布水管道,9-1.输水管道, 9-2.弯管,9-3.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19.本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并排设置的沉淀分离池1、厌氧池2和生物滤池4,沉淀分离池1一侧上部设置有进水管道3,进水管道3端部伸入沉淀分离池1下部,且进水管道3端部与沉淀分离池1底部之间的间距为500mm;进水管道3 设置于沉淀分离池1上部,进入沉淀分离池1底部保证停留时间,防止短流;
20.沉淀分离池1、厌氧池2和生物滤池4顶部均设置有人孔;生物滤池4一侧还设置有出水管道5;
21.沉淀分离池1远离进水管道3的一侧壁上部还设置有出水孔6,出水孔6与厌氧池2连通,出水孔6与进水管道3呈对角排布,且进水管道3的顶部比出水孔6高50mm;
22.厌氧池2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弹性填料7,弹性填料7的总高度为厌氧池2内径的1/3,采用螺纹钢支架或塑料支架固定在厌氧池2内。
23.生物滤池4底部内设置有布水管道9,如图2所示,布水管道9 包括呈上下且水平设置的多个输水管道9-1,位于最顶部和最底部的输水管道9-1一端均连接有弯管9-2,弯管9-2靠近厌氧池2;两个弯管9-2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连通管9-3连接,位于中间的输水管道9-1 一端还与连通管9-3中部连接,且该端部通入厌氧池2内部,多个输水管道9-1与连通管9-3均连通;
24.每个输水管道9-1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倾斜向下的过水孔,过水孔的直径为20mm,每两个过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0mm;过水孔呈交错分布在输水管道9-1上;
25.每两个输水管道9-1之间的间距为500mm;位于最底部的输水管道 9-1与生物滤池4底部之间的间距为300mm;弯管9-2为90
°
弯管;
26.生物滤池4底部内还设置有滤料8,滤料8为不同粒径、高比表面积、表面粗糙且带有一定微孔、抗腐蚀的滤料(0.8-1.2粒径火山岩等),滤料8沿生物滤池4底部向上进行级配铺设,级配填充至生物滤池内壁高度的1/2处。
27.本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具体工作原理是:
28.污水进入格沉淀分离池1后,在沉淀分离池1内,来水中一部分悬浮物及小颗粒污染物通过自然沉淀的方式沉积于池底,进水管道3 设置于设备上部,进设备后弯至设备底部保证停留时间,防止短流,沉淀分离池1上清液通过出水孔6自流进入厌氧池2内,进入厌氧池 2后,经过时间的累积,厌氧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对污水中bod、 cod等污染物进行分解,实现净化污水的目的,同时,厌氧池填料的设置有利于快速形成生物膜,加强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厌氧池出水通过布水管道9的设置进入生物滤池4,使得厌氧池出水可均匀流入生物滤池,通过输水管道9-1上的过水孔保证污水与生物滤池填料充分接触,实现过滤及降解污染物的效果。生物滤池4中设置的高效滤料选用不同粒径、高比表面积、表面粗糙且带有一定微孔、抗腐蚀的滤料进行级配填充,在实现过滤的同时,于滤料表层形成生物膜,附着的微生物继续对污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保障出水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沉淀分离池(1)、厌氧池(2)和生物滤池(4),所述沉淀分离池(1)一侧上部设置有进水管道(3),所述进水管道(3)端部伸入沉淀分离池(1)下部,所述生物滤池(4)一侧还设置有出水管道(5);所述沉淀分离池(1)远离进水管道(3)的一侧壁上部还设置有出水孔(6),所述出水孔(6)与厌氧池(2)连通,所述厌氧池(2)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弹性填料(7);所述生物滤池(4)底部内设置有布水管道(9),所述布水管道(9)包括呈上下且水平设置的多个输水管道(9-1),位于最顶部和最底部的输水管道(9-1)一端均连接有弯管(9-2),两个所述弯管(9-2)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连通管(9-3)连接,位于中间的输水管道(9-1)端部还与连通管(9-3)中部连接,且端部通入厌氧池(2)内部,每个所述输水管道(9-1)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倾斜向下的过水孔,所述生物滤池(4)底部内还设置有滤料(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孔的直径为20mm,每两个所述过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输水管道(9-1)之间的间距为500mm;位于最底部的输水管道(9-1)与生物滤池(4)底部之间的间距为300mm;所述弯管(9-2)为90
°
弯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3)端部与沉淀分离池(1)底部之间的间距为5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分离池(1)、厌氧池(2)和生物滤池(4)顶部均设置有人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8)沿生物滤池(4)底部向上进行级配铺设,级配填充至生物滤池(4)内壁高度的1/2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填料(7)的总高度为厌氧池(2)内径的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分离池、厌氧池和生物滤池,沉淀分离池上部设置有进水管道,生物滤池一侧还设置有出水管道;沉淀分离池上部设置有出水孔,出水孔与厌氧池连通,厌氧池内部设置有弹性填料;生物滤池底部内设置有布水管道,布水管道包括多个输水管道,位于最顶部和最底部的输水管道一端连接有弯管,两个弯管之间通过连通管连接,位于中间的输水管道端部还与连通管中部连接且端部通入厌氧池内,输水管道上均匀开设有多个过水孔,生物滤池内部还设置有滤料。本实用新型的处理装置由进到出全部采用重力流形式,内部无耗能设备,运行管理简单,采用无动力形式,不产生电费,无需配备专职运维管理人员。员。员。


技术研发人员:程素 宋海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碧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9
技术公布日:2023/1/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