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44596发布日期:2023-08-06 00:59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


背景技术:

1、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简称prb)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浅层土壤与地下水之间填充活性材料,构筑一个具有渗透性、含有反应材料的墙体,并利用天然地下水力梯度,使污染地下水优先通过渗透系数大于周围岩土体的透水格栅并与填充在内的活性反应介质相接触,产生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反应,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2、氧化还原填充材料是最常用的可渗透反应墙反应介质之一,主要是靠活性组分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将地下水中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石油烃类转化为其他污染性小的物质,以此达到净化地下水的目的。

3、预先构建可渗透反应墙装置,然后进行开挖、放框和填料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可渗透反应墙难以形成prb墙体结构,难以保证prb墙体反应介质的标准几何尺寸等问题,同时可以减小对地下土层的扰动,不干预原本的地下水流向。

4、目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主要是地下水中污染物与填充材料的反应,当地下水与反应介质接触不够充分时,修复效果也会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可保证受污染的地下水充分与反应介质接触,有效提高反应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是,包括由相互平行的前框、中框和后框连接构成的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开口,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面和两个侧面封闭,所述前框上固定有前筛网作为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前框壁,所述中框上固定有分隔筛网,所述后框上固定有后筛网作为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后框壁,所述前筛网与所述分隔筛网之间形成一个顶部开口的反应区腔体,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注药管,所述分隔筛网与所述后筛网之间形成一个用于盛放填料的填料区腔体。

4、本实用新型的前框、中框和后框相互平行设置,有利于地下水的流通。地下水通过前筛网进入反应区腔体内,与通过注药管注入的药剂混合,然后再经分隔筛网流入填料区腔体与填料充分接触。在填料区腔体内填料的活化作用下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本实用新型通过注入合适的药剂与受污染的地下水先混合,再与填料充分接触的方式修复地下水,可有效提高反应效率,进而提升地下水的修复效率。

5、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优选设计:

6、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前框、所述中框和所述后框上均设置有一排方形管,所述前筛网与所述前框的一排方形管固定连接,所述分隔筛网与所述中框的一排方形管固定连接,所述后筛网与所述后框的一排方形管固定连接。通过方形管作为前筛网、分隔筛网和后筛网的支撑以防止各筛网受到外侧压力产生形变。

7、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多根注药管,长度相同的注药管分为一组,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多组长度不同的注药管。以便于注入药剂从反应区腔体的不同位置向周围扩散,提高药剂与地下水的混合效率。

8、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管靠近所述前框设置,以便于及时与流入反应区腔体的地下水混合。

9、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框的一排方形管上。

1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的可渗透反应墙,通过将反应区腔体和填料区腔体设置在一个框架主体内形成一体式prb墙体结构,便于prb墙体的标准几何尺寸构建,也便于填料与反应介质填充施工或后续的更换。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计分隔筛网将可渗透反应墙分成反应区腔体和填料区腔体,反应区腔体内地下水可先与药剂充分混合均匀后再经过填料区腔体与填料进行活化反应,能够提高地下水的修复效率。

13、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注药管,能够提高流入反应区腔体的地下水与药剂的混合速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相互平行的前框、中框和后框连接构成的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开口,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面和两个侧面封闭,所述前框上固定有前筛网作为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前框壁,所述中框上固定有分隔筛网,所述后框上固定有后筛网作为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后框壁,所述前筛网与所述分隔筛网之间形成一个顶部开口的反应区腔体,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注药管,所述分隔筛网与所述后筛网之间形成一个用于盛放填料的填料区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所述中框和所述后框上均设置有一排方形管,所述前筛网与所述前框的一排方形管固定连接,所述分隔筛网与所述中框的一排方形管固定连接,所述后筛网与所述后框的一排方形管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多根注药管,长度相同的注药管分为一组,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多组长度不同的注药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管靠近所述前框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框的一排方形管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相互平行的前框、中框和后框连接构成的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面开口,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面和两个侧面封闭,所述前框上固定有前筛网作为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前框壁,所述中框上固定有分隔筛网,所述后框上固定有后筛网作为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后框壁,所述前筛网与所述分隔筛网之间形成一个顶部开口的反应区腔体,所述反应区腔体内设置有注药管,所述分隔筛网与所述后筛网之间形成一个用于盛放填料的填料区腔体。本技术可保证受污染的地下水充分与反应介质接触,有效提高反应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雷鹏程,葛志鹏,陈野,梁源芳,李宏斌,李莹莹,林静,梁伟,董楚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3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