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648112发布日期:2023-06-29 18:45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与流程


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2、本发明的方法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物理清源:清理水体周围垃圾,打捞水体悬浮藻类植物;

4、s2、活水循环:水体中设置多段活水处理推进器,换水量为总量的12~18%,换水间隔1-3d;

5、s3、底泥修复:投加底质改良剂,投加量为0.05-0.3kg/m3,恢复污染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的活力,从而促进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

6、s4、曝气增氧:采用超微气泡发生器对底泥里射流曝气,充氧量为0.2-0.4l/min,流量为70-90m3/h,扬程为8-12m;增氧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浓度,通过提高浓度来加强水体自净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的厌氧状态;

7、s5、水质净化:曝气增氧后往水体投入净化剂,投入量为0.3-1.2kg/m3,搅拌后静置,所述净化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纳米零价铁粉12-20份、磁性颗粒3-8份、硫铁矿石粉1-2.8份、黄铁矿石3-5份、叶腊石粉3-10份、棕叶皮粉6-10份、柠檬酸钠0.2-0.8份;使用净水剂来实现水体中的胶质沉淀析出;

8、s6、生态恢复:分别在处理后的底泥栽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采用扦插方式种植,栽入底泥的深度为15-25cm,将处理后的污泥作为堆肥资源化利用。

9、进一步的,所述s2中活水产生的气泡包括大、中、小3种粒径,大气泡>100μm,进行水体和底质吹脱,强制水体推流循环,中型气泡为25~100μm,实现高效富氧作用,小型气泡为0.5-20μm,利用大比表面积,氧传质系数高,促进水质净化。

10、进一步的,所述底质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三元复合混凝剂15-25份、聚丙烯酰胺2-8份、羟丙基淀粉1-3份、山梨醇0.3-0.9份、复合菌粉8-12份、复合酶1-5份。

11、进一步的,所述三元复合混凝剂为质量比(1.3~3.2):(0.1~4.0):(1.0~1.2)的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合氯化铝铁(pac-as-pafc)混凝剂。

12、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菌粉为质量比为(3~5):(1~3):(5~8)的藤黄球菌菌粉、红螺菌菌粉、纳豆芽孢杆菌菌粉。

13、进一步的,藤黄球菌活菌数为1-8×108cfu/ml,红螺菌活菌数为5-10×108cfu/ml,纳豆芽孢杆菌活菌数为6-9×107cfu/ml。

14、进一步的,所述复合酶为质量比3-5:0.3-1.2:2的水解酶、裂解酶和甘露聚糖酶。

15、进一步的所述沉水植物为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金鱼藻、伊乐藻、黑藻中任一种或几种组合,挺水植物包括芦苇、石菖蒲、荷花或水竹芋中任一种或几种组合。

16、与现有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发明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物理清源、活水循环、底泥修复、曝气增氧、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等系列步骤,投加底质改良剂,限定投加量,能有效恢复污染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的活力,从而促进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底泥修复+曝气增氧+水质净化结合,复合菌粉和复合酶能加速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增加曝气措施能显著发挥菌种的氧化性能,净化剂能有效将水体中的胶质、硫化物沉淀析出,可节省50%的碳源需求,降低30%的需氧量,减少50%的剩余污泥产量;本发明倡导“治水先治泥”,依据微生物强化方法,有效的治理黑臭河道,针对性进行水中污染物清除,快速、有效去除黑臭水体中codcr、nh3-n、h2s、tp、ss等污染物,治理后各水体呈澄清色泽,透明度>50cm,改善污染水质,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现场无明显臭味,水环境改善明显,促进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特征:

1.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活水产生的气泡包括大、中、小3种粒径,大气泡>100μm,中型气泡为25-100μm,小型气泡为0.5-20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质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三元复合混凝剂15-25份、聚丙烯酰胺2-8份、羟丙基淀粉1-3份、山梨醇0.3-0.9份、复合菌粉8-12份、复合酶1-5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复合混凝剂为质量比(1.3~3.2):(0.1~4.0):(1.0~1.2)的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菌粉为质量比为(3~5):(1~3):(5~8)的藤黄球菌菌粉、红螺菌菌粉、纳豆芽孢杆菌菌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藤黄球菌活菌数为1-8×108cfu/ml,红螺菌活菌数为5-10×108cfu/ml,纳豆芽孢杆菌活菌数为6-9×107cfu/ml。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酶为质量比3-5:0.3-1.2:2的水解酶、裂解酶和甘露聚糖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沉水植物为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金鱼藻、伊乐藻或黑藻中任一种或几种组合,挺水植物为芦苇、石菖蒲、荷花或水竹芋中任一种或几种组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黑臭水体低碳处理修复方法,物理清源、活水循环、底泥修复、曝气增氧、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等系列步骤,本发明倡导“治水先治泥”,依据微生物强化方法,有效的治理黑臭河道,针对性进行水中污染物清除,快速、有效去除黑臭水体中CODcr、NH3‑N、H2S、TP、SS等污染物,治理后各水体呈澄清色泽,透明度>50cm,改善污染水质,可节省50%的碳源需求,降低30%的需氧量,减少50%的剩余污泥产量,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现场无明显臭味,水环境改善明显,促进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研发人员:宋小毛,张瑞,邝美娟,蔡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墣锦环境工程(海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