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833136发布日期:2024-01-26 16:48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近些年随着城镇建设的加速推进,大量的生活及工业废水流入河流之中,导致河流的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对于河流污水治理除了切断污水排放源头以及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还会定期向河流投放各类生物菌剂,利用生物菌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对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

2、传统的生物菌剂投放方式是采用人工抛洒或是通过设置在船只上的喷雾设备进行投放。此类投放方式通常具有时效性,无法实现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投放,并且这类投放方式投放的菌剂多数只能悬浮于较浅的水面,对于河流底部的污染物处理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且自动向河道底部投放生物菌剂,提高对河底污染物处理的效果。

2、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方案:

3、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包括:料管、叶轮、活塞及重块。

4、料管顶部为密封结构,底部为敞口结构,其上段的侧壁开设有排料孔,料管的底部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底部设有重块,料管内部设有活塞,其沿料管的轴线滑动设置。

5、叶轮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圆环结构的骨架,骨架之间沿圆周阵列设有多个叶片,骨架同轴套设于料管的外部,位于上方的骨架侧壁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排料孔位于料管相同高度,且排料孔位于骨架的宽度范围内。

6、气囊,通过一根穿过料管顶部的拉绳与活塞相连,投放菌剂时气囊位于水面以下。

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实现定点、自动且持续的向河道底部投放菌剂的目的,能有效提高菌剂对河底污染物处理的效果,并且菌剂投放完成之后具有提示功能,方便管理;以及具有标识定位功能,以便于对装置进行打捞,有利于装置的重复利用。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囊(6)的外部铺设有防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杆(2)与重块(3)的连接部位为球铰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杆(2)的下端侧壁设有挡块(21),挡块(21)与重块(3)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隔,重块(3)的顶面设有挡销(31),用于抵靠挡块(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活塞(4)位于料管(1)底部时,气囊(6)与料管(1)的顶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叶片(52)相对于料管(1)的轴线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塞(4)内部设有卷线轮(7),用于收卷拉绳(61),卷线轮(7)转轴一端的外部为轮齿结构,活塞(4)垂直穿设有一根顶杆(8),顶杆(8)的上端凸出于活塞(4)的顶面,且顶杆(8)的顶部与活塞(4)的顶面之间设有弹簧(81),顶杆(8)的下段具有卡齿(821),当弹簧(81)呈自然状态时,卡齿(821)与卷线轮(7)的轮齿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塞(4)的底部设有密封板,且密封板具有拆卸的功能。

9.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实现,包括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包括:料管、叶轮、活塞及重块。料管顶部为密封结构,底部为敞口结构,其上段的侧壁开设有排料孔,料管的底部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底部设有重块,料管内部设有活塞,其沿料管的轴线滑动设置。叶轮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圆环结构的骨架,骨架之间沿圆周阵列设有多个叶片,骨架同轴套设于料管的外部,位于上方的骨架侧壁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排料孔位于料管相同高度,且排料孔位于骨架的宽度范围内。气囊,通过一根穿过料管顶部的拉绳与活塞相连,投放菌剂时气囊位于水面以下。本方案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且自动向河道底部投放生物菌剂,提高对河底污染物处理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东,简龙骥,吉隶,宋菲菲,熊海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