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85625发布日期:2023-11-29 21:1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


背景技术:

1、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又称cass池,集曝气、沉淀功能于一体,其工作过程是进水曝气阶段、沉淀阶段和排水阶段在同一池子内依次进行,周期循环,取消了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并能实现程序化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又方便操作。

2、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cass池包括一池体1、一污泥回流系统2、一剩余污泥排放系统3、一滗水系统4和一曝气系统5,

3、池体1的形状为长方形,其一侧壁具有连通进水管的一进水口10,该侧壁与第一间隔壁14围合形成一长方形的选择区11,且该进水口10直接连通该选择区11,池体1内还具有一平行于上述进水口10所在的一侧壁的第二间隔壁15,该第二间隔壁15将池体1区隔为一缺氧区12和一好氧区13,上述选择区11位于该缺氧区12内,第一间隔壁14上具有若干第一过水孔140,第二间隔壁15上具有若干第二过水孔150,使得进水口10、选择区11、缺氧区12和好氧区13依次连通,且选择区11和缺氧区12依次设有至少一第一潜水推流器110和若干第二潜水推流器120,

4、污泥回流系统2包括设于好氧区13的至少一污泥回流泵21及连通其出料口和缺氧区12的污泥回流管22,

5、曝气系统5具有均匀布设于好氧区13底壁的曝气管道51,

6、剩余污泥排放系统3包括设于好氧区13的至少一剩余污泥泵31及与之连通的剩余污泥排放管32,

7、滗水系统4包括设于好氧区13的至少一滗水器41及与之连通的出水管42。

8、上述cass池的工作过程包括如下阶段:

9、1、进水曝气阶段:污水从进水口10进入,依次经选择区11、缺氧区12和好氧区13中的活性污泥生化降解,去除cod、bod、氨氮、总氮和总磷,曝气系统5给活性污泥提供氧气,第一至第二潜水推流器110、120起到搅拌污泥的作用。回流污泥泵将好氧区13污泥经污泥回流管22抽回至缺氧区12,带回氧气、硝酸盐氮,在缺氧区12完成脱氮。

10、2、沉淀阶段:停止曝气,停止第一至第三潜水推流器110、120和130,使泥水分离。

11、3、排水阶段:启动滗水系统4,至少一滗水器41缓慢下降,将cass池的上清液通过与之连通的出水管42排出。

12、以上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生化处理。

13、以上的cass池存在以下问题:

14、1、由于cass池根据池子个数、进水水质、水量等因素,每个cass池的进水、曝气、沉淀、排水时长都是固定的,比如沉淀1-1.5小时,没有太多调整余地。如果cass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淀效果差,沉淀1-1.5小时后,污泥不能全部沉淀至滗水线以下,有可能造成滗水跑泥现象;

15、2、现有的剩余污泥排放系统3,一般剩余污泥泵31安放位置固定,排泥时只能抽吸剩余污泥泵31周围的污泥,远处的污泥无法吸到,随着排放时间的加长,排放的污泥浓度会越来越低,影响排放效果,影响生物除磷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包括一池体、一污泥回流系统、一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一滗水系统和一曝气系统,

4、池体的形状为长方形,其一侧壁具有连通进水管的一进水口,该侧壁与第一间隔壁围合形成一长方形的选择区,且该进水口直接连通该选择区,池体内还具有一第二间隔壁,该第二间隔壁将池体区隔为一缺氧区和一好氧区,上述选择区位于该缺氧区内,第一间隔壁上具有若干第一过水孔,第二间隔壁上具有若干第二过水孔,使得进水口、选择区、缺氧区和好氧区依次连通,且选择区和缺氧区依次设有至少一第一潜水推流器和若干第二潜水推流器,

5、污泥回流系统包括设于好氧区的至少一污泥回流泵及连通其出料口的至少一污泥回流管,

6、曝气系统具有均匀布设于好氧区的底壁的曝气管道,

7、滗水系统包括设于好氧区的至少一滗水器及与之连通的出水管,

8、剩余污泥排放系统包括至少一剩余污泥排放单元,每一剩余污泥排放单元包括一剩余污泥泵、一剩余污泥排放管、一集泥筒和一吸泥管组件,

9、吸泥管组件包括一吸泥主管、若干旋转吸泥管、若干旋转吸泥支管和若干旋转驱动组件,若干旋转吸泥管通过若干可转动密封接头连通吸泥主管,每一旋转吸泥管上连通平行设置的若干旋转吸泥支管的一端,若干旋转吸泥管的另一端具有一吸泥口,每一旋转吸泥管对应一旋转驱动组件,每一旋转驱动组件包括一伺服电机、一主动齿轮、一传动链条和一从动齿轮,主动齿轮设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齿轮设于旋转吸泥管上,主动齿轮通过传动链条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

10、若干旋转吸泥支管均匀分布于好氧区内,集泥筒设于好氧区内,吸泥管组件的吸泥主管连通集泥筒的进料口,剩余污泥泵设于集泥筒内,剩余污泥排放管连通剩余污泥泵的出料端。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剩余污泥排放管沿所述池体的侧壁设置。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至少一污泥回流管沿所述池体的侧壁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集泥筒的上端伸出所述池体中的液体的设计液面,其进料口位于其下部。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好氧区内设有若干第三潜水推流器。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间隔壁平行于所述池体的进水口所在的一侧壁。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在好氧区内均匀设置若干旋转吸泥支管,可以保证好氧区各个部位污泥都能均匀排出。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控制旋转吸泥支管的位置,可以调节吸泥口的高度,固定抽吸特定高度的污泥,将特定影响污泥膨胀的泥层排出,抑制污泥膨胀。

19、3、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吸泥支管旋转至最低高度时,可以满足正常排泥需求,控制污泥龄、达到生物除磷的作用。

20、4、本实用新型通过抽吸特定高度的泥层,可用于对比研究确定影响污泥膨胀的具体泥层,及污泥成分,有利于进行科研试验。

21、5、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研究如何快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技术特征:

1.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包括一池体、一污泥回流系统、一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一滗水系统和一曝气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污泥排放管沿所述池体的侧壁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污泥回流管沿所述池体的侧壁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筒的上端伸出所述池体中的液体的设计液面,其进料口位于其下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内设有若干第三潜水推流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壁平行于所述池体的进水口所在的一侧壁。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抑制污泥膨胀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反应池,包括一池体、一污泥回流系统、一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一滗水系统和一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包括至少一剩余污泥排放单元,每一剩余污泥排放单元包括一剩余污泥泵、一剩余污泥排放管、一集泥筒和一吸泥管组件。本技术在好氧区内均匀设置若干旋转吸泥支管,可以保证好氧区各个部位污泥都能均匀排出。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庄建成,廖丹洁,洪昱斌,方富林,蓝伟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