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88160发布日期:2023-12-07 01:4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生化降解装置,具体为一种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


背景技术:

1、众所周知,污水是生活中较为常见,且污水中通常有固体垃圾,污水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固体垃圾的参合,对污水内含有的难降解化合物要比较困难,固体垃圾的存在使生化反应降解的过程要慢的多,导致降解污水的工作量要增多,工作效率较低,导致生化降解的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在该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一种厨房污水生化降解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对固体垃圾降解效率,使固体垃圾降解效果更佳良好。

3、(二)技术方案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包括无氧反应罐、有氧反应罐和沉淀池,无氧反应罐的内部设置有挡板,无氧反应罐的顶部设置有格栅,无氧反应罐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无氧反应罐和有氧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有氧反应罐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管,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沉淀池和有氧反应罐之间设置有循环管,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有氧反应罐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曝气管,曝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输气管,第一输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气泵,气泵和循环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输气管,无氧反应罐和有氧反应罐的底端均设置有排污管,每个排污管上均设置有控制阀。

5、进一步的,无氧反应罐和有氧反应罐的内部均设置有生物填料。

6、进一步的,循环管的一端连接反应池的底端,循环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氧反应罐的顶端。

7、进一步的,第二输气管连接循环管的底端。

8、进一步的,沉淀池的底部呈“v”字状设置。

9、(三)有益效果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该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通过格栅的设置,使污水在进入到无氧反应罐处理前,会被格栅滤除体积较大的固体杂质。

12、2、通过无氧反应罐、有氧反应罐和生物填料的设置,生物填料表面附生了大量的生物膜,使用生物膜法的技术手段使废水表面的生物膜堆积增厚,形成好氧或者厌氧的膜层,在无氧反应罐中有利于该处的厌氧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在有氧反应罐中有利于该处的好氧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13、3、通过沉淀池的设置,可以对污水中的杂质进一步进行沉淀,使固体垃圾被沉淀出来。

14、4、通过循环管和循环泵的设置,循环管和循环泵将沉淀池中沉淀出的固体垃圾再次输送到有氧反应罐中,对固体垃圾进行多次有氧降解,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对固体垃圾降解效率,使固体垃圾降解效果更佳良好。



技术特征:

1.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包括无氧反应罐(1)、有氧反应罐(6)和沉淀池(8),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氧反应罐(1)的内部设置有挡板(2),所述无氧反应罐(1)的顶部设置有格栅(3),所述无氧反应罐(1)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4),所述无氧反应罐(1)和有氧反应罐(6)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5),所述有氧反应罐(6)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管(7),所述沉淀池(8)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9),所述沉淀池(8)和有氧反应罐(6)之间设置有循环管(10),所述循环管(10)上设置有循环泵(11),所述有氧反应罐(6)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曝气管(12),所述曝气管(12)上设置有第一输气管(13),所述第一输气管(13)的一端设置有气泵(14),所述气泵(14)和循环管(10)之间设置有第二输气管(15),所述无氧反应罐(1)和有氧反应罐(6)的底端均设置有排污管(16),每个所述排污管(16)上均设置有控制阀(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氧反应罐(1)和有氧反应罐(6)的内部均设置有生物填料(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10)的一端连接反应池的底端,所述循环管(10)的另一端连接有氧反应罐(6)的顶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气管(15)连接循环管(10)的底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8)的底部呈“v”字状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生化降解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高效生化降解装置,其能够有效提高对固体垃圾降解效率,使固体垃圾降解效果更佳良好,包括无氧反应罐、有氧反应罐和沉淀池,无氧反应罐的顶部设置有格栅,无氧反应罐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无氧反应罐和有氧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有氧反应罐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管,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沉淀池和有氧反应罐之间设置有循环管,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有氧反应罐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曝气管,曝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输气管,第一输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气泵,气泵和循环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输气管,无氧反应罐和有氧反应罐的底端均设置有排污管,每个排污管上均设置有控制阀。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刚,宋华,马克迪,齐国林,田丽端,卢雪枫,郑学志,徐乙,孙颖,李观亿,王伟瑜,李晨阳,何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览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