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09020发布日期:2023-06-18 03:23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中通过细菌的生理代谢作用,可对水体中的一些污染物进行去除,如脱氮细菌可以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污染物进行去除;在实际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如将游离态的细菌撒入受污染的水体内,细菌极易随水流失,因此常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游离态的细菌限制在水体内,以使细菌持续发挥作用。

2、包埋菌去除水体污染物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高分子材料将可以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去除的细菌,固定或限制在一定空间内,常制备成包埋菌颗粒以用于受污染水体污染物的去除;包埋菌颗粒通过颗粒内细菌的生理代谢作用,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将包埋菌颗粒铺设在水体底部,可以降解水体内的污染物,并对水体底泥起到覆盖作用,以减缓底泥内源污染物的释放。

3、然而,目前较常见的包埋菌常用聚乙二醇等高分子材料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包裹细菌制备成颗粒,颗粒粒径一般在3-10mm,颗粒较小同时包埋菌颗粒的密度一般较轻,在水中常呈悬浮状态,极易被水冲走,降低了对水体污染物去除的效果;通常在使用包埋菌颗粒去除水体污染物时需要一定的辅助措施才能将包埋菌颗粒铺设到水体底部。

4、包埋菌用于污染水体进行水质净化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包埋菌颗粒粒径较小且密度较轻,在自然水体内极易随水冲走,不能在水体内持续发挥作用,即包埋菌颗粒在水体内的空间状态不能稳定存在;(2)包埋菌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不能对底泥进行覆盖以减轻水体底泥内源污染物的释放。

5、因此,目前亟需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有效固定包埋菌颗粒,减少包埋菌颗粒在水体内的流失,提高包埋菌颗粒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水体底泥起到覆盖作用,有效减缓底泥内源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2、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所述包埋菌颗粒置于载体内,载体沉入水体中、位于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上;在所述载体内设置有若干容纳腔室,所述包埋菌颗粒置于若干容纳腔室内,所述若干容纳腔室均沿水体高度竖向设置,所述若干容纳腔室均向任意一侧倾斜,在每个容纳腔室上均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顶部出口和底部出口,所述顶部出口和底部出口均对应垂直于每个容纳腔室的上顶面和下底面,位于容纳腔室底部的包埋菌颗粒和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相接触。

4、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5、所述每个容纳腔室的倾斜角度为:>0°~<90°。

6、所述每个容纳腔室均自上而下蜿蜒设置,每个容纳腔室的截面均呈波浪折线状。

7、在载体的下部内、若干容纳腔室的底部设置有和若干容纳腔室相连通的下部腔室,包埋菌颗粒置于下部腔室内,在下部腔室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出口,若干第一出口为阵列排列、且呈网格状,位于下部腔室底部的包埋菌颗粒和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相接触。

8、所述载体包括结构钢筋,并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型,在载体上一同浇筑有吊环。

9、所述载体为钢、铁材质一体浇筑成型,在载体上固定有吊环。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通过在空间上对包埋菌颗粒进行限制,降低包埋菌颗粒在水中的流动性能以减少颗粒流失,解决包埋菌颗粒在水中空间状态不能稳定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载体的限制作用把包埋菌颗粒铺设到水体底部与水体中含有污染物的底泥相接触,使包埋菌颗粒覆盖到水体底部以起到减轻水体底泥内源污染物释放的作用;有效固定包埋菌颗粒,减少包埋菌颗粒在水体内的流失,提高包埋菌颗粒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水体底泥起到覆盖作用,有效减缓底泥内源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水体污染程度;载体为钢筋、混凝土或者钢、铁材质一体浇筑成型,不仅结构稳定强度高,而且可以长期使用;载体制备步骤简单、成本低,进而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埋菌颗粒置于载体内,载体沉入水体中、位于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上;在所述载体内设置有若干容纳腔室,所述包埋菌颗粒置于若干容纳腔室内,所述若干容纳腔室均沿水体高度竖向设置,所述若干容纳腔室均向任意一侧倾斜,在每个容纳腔室上均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顶部出口和底部出口,所述顶部出口和底部出口均对应垂直于每个容纳腔室的上顶面和下底面,位于容纳腔室底部的包埋菌颗粒和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容纳腔室的倾斜角度为:>0°~<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容纳腔室均自上而下蜿蜒设置,每个容纳腔室的截面均呈波浪折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其特征在于:在载体的下部内、若干容纳腔室的底部设置有和若干容纳腔室相连通的下部腔室,包埋菌颗粒置于下部腔室内,在下部腔室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出口,若干第一出口为阵列排列、且呈网格状,位于下部腔室底部的包埋菌颗粒和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包括结构钢筋,并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型,在载体上一同浇筑有吊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钢、铁材质一体浇筑成型,在载体上固定有吊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是一种用于包埋菌颗粒水底铺填的载体。所述包埋菌颗粒置于载体内,载体沉入水体中、位于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上;在载体内设置有若干容纳腔室,包埋菌颗粒置于若干容纳腔室内,若干容纳腔室均沿水体高度竖向设置,若干容纳腔室均向任意一侧倾斜,在每个容纳腔室上均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顶部出口和底部出口,顶部出口和底部出口均对应垂直于每个容纳腔室的上顶面和下底面,位于容纳腔室底部的包埋菌颗粒和含有污染物的水体底泥相接触。有效固定包埋菌颗粒,减少包埋菌颗粒在水体内的流失,提高包埋菌颗粒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水体底泥起到覆盖作用,有效减缓底泥内源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侯连刚,陈玮,周海军,潘政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7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