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及撬装热干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35853发布日期:2023-12-29 23:15阅读:20来源:国知局
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及撬装热干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1、撬装热干化设备的热干化功率高、主工艺设备发热量大,在高度集成化的撬装设备内,热量蓄积多。因撬装热干化设备的工业外观设计等要求限制了撬装设备的开孔面积,且撬装热干化设备总功率限制了降温制冷设备的使用和通风量,散热受限制较大,热量排除难。导致撬装设备内的局部温度过高,对撬装设备内大量仪表等关键设备的寿命影响大。

2、现有技术cn108726835b公开了一种热泵干化设备换气方法,公开了通风口实现换气换热,但对于撬装热干化设备这种大发热量的设备,冷却效果不明显,仍会出现设备温度过高,导致设备损坏的现象。

3、鉴于以上技术问题,特推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能够实现撬装干化设备的有效排热。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撬装热干化设备包括干化撬、炭化撬、尾气撬以及容纳干化撬、炭化撬、尾气撬的外壳,通风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排风口,排风口开设在外壳上,用于排出外壳内部气体;至少一个送风口,送风口开设在外壳表面,送风口与排风口流体流通,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送风口设置在排风口的下方;至少一个风机,风机安装在排风口处,用于抽取内部气体并排出外壳,并用于带动外壳外部的冷却气体通过送风口流经干化撬、炭化撬、尾气撬。通过强制对流实现空气的快速流通,并在撬装热干化设备设置合理的排风口、送风口结构,实现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3、进一步的,排风口设置在干化撬一侧,送风口包括第一组送风口,第一组送风口设置在与排风口相对的另一侧。

4、进一步的,第一组送风口所在的区域为第一开孔区域,第一开孔区域所在的面为第一面,第一开孔区域占第一面面积的70%~90%。大的开孔区域提高了散热效果。

5、进一步的,送风口还包括第二组送风口,第二组送风口设在炭化撬的一侧,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第二组送风口设置在第一组送风口的下方,第二组送风口所在面与第一面垂直。

6、进一步的,送风口还包括第三组送风口,第三组送风口设在尾气撬的至少一个侧面上。

7、进一步的,第三组送风口包括正面送风口组、侧面送风口组、顶面送风口组;正面送风口组、侧面送风口组、顶面送风口组位于具有同一顶点的三个面上。

8、进一步的,侧面送风口组所在区域为第二开孔区域,第二开孔区域所在面为第二面,第二开孔区域占第二面面积的60%~90%。

9、进一步的,第二开孔区域又分为三个子区域。

10、进一步的,第一开孔区域和/或第二开孔区域的形状为方形、梯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1、进一步的,第二组送风口、正面送风口组、顶面送风口组所在的开孔区域的形状均为方形、梯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2、进一步的,第一组送风口、第二组送风口、第三组送风口均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为圆形、六边形、百叶窗形的一种或多种。

13、进一步的,第一组送风口、第二组送风口、第三组送风口所在区域内的小孔面积占所在区域内的面积比为50%-65%。

14、进一步的,每个排风口为3-5个。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撬装热干化设备,撬装热干化设备具有上层和下层,撬装热干化设备包括:干化撬,干化撬位于上层;炭化撬,炭化撬位于下层,接收经干化撬的物料;尾气撬,尾气撬位于下层,位于干化撬的下游;检修通道,检修通道位于炭化撬和尾气撬之间;干化撬、炭化撬、尾气撬、检修通道集成为一体;通风冷却系统;通风冷却系统为上述任一项的通风冷却系统。

16、进一步的,干化撬、炭化撬、检修通道和尾气撬采用框架结构围合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强制对流实现空气的快速流通,并在撬装热干化设备设置合理的排风口、送风口结构,实现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18、2、在撬装热干化设备有限的空间和功率约束下,实现了热量的集约化管理,从而达到污泥热干化设备的撬装集成。



技术特征:

1.一种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所述撬装热干化设备包括干化撬(1)、炭化撬(2)、尾气撬(3)以及容纳所述干化撬(1)、所述炭化撬(2)、所述尾气撬(3)的外壳(7),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排风口(5),所述排风口(5)开设在所述外壳(7)上,用于排出所述外壳(7)内部气体;至少一个送风口,所述送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7)表面,所述送风口与所述排风口(5)流体流通,在所述外壳(7)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送风口设置在所述排风口(5)的下方;至少一个风机(6),所述风机(6)安装在所述排风口(5)处,用于抽取所述内部气体并排出所述外壳(7),并用于带动所述外壳(7)外部的冷却气体通过所述送风口流经所述干化撬(1)、所述炭化撬(2)、所述尾气撬(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5)设置在所述干化撬(1)一侧,所述送风口包括第一组送风口(11),所述第一组送风口(11)设置在与所述排风口(5)相对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送风口(11)所在的区域为第一开孔区域,所述第一开孔区域所在的面为第一面,所述第一开孔区域占所述第一面面积的70%~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还包括第二组送风口(21),所述第二组送风口(21)设在所述炭化撬(2)的一侧,在所述外壳(7)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组送风口(21)设置在所述第一组送风口(11)的下方,所述第二组送风口(21)所在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还包括第三组送风口,所述第三组送风口设在所述尾气撬(3)的至少一个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送风口包括正面送风口组(32)、侧面送风口组、顶面送风口组(31);所述正面送风口组(32)、所述侧面送风口组、所述顶面送风口组(31)位于具有同一顶点的三个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送风口组所在区域为第二开孔区域,所述第二开孔区域所在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二开孔区域占所述第二面面积的60%~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孔区域又分为三个子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开孔区域的形状为方形、梯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送风口(21)、所述正面送风口组(32)、所述顶面送风口组(31)所在的开孔区域的形状均为方形、梯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送风口(11)、所述第二组送风口(21)、所述第三组送风口均由多个小孔组成,所述小孔为圆形、六边形、百叶窗形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送风口(11)、所述第二组送风口(21)、所述第三组送风口所在区域内的小孔面积占所在区域内的面积比为50%-65%。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排风口为3-5个。

14.一种撬装热干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撬装热干化设备具有上层和下层,所述撬装热干化设备包括:干化撬(1),所述干化撬(1)位于所述上层;炭化撬(2),所述炭化撬(2)位于所述下层,接收经所述干化撬(1)的物料;尾气撬(3),所述尾气撬(3)位于下层,位于所述干化撬(1)的下游;检修通道(4),所述检修通道(4)位于所述炭化撬(2)和所述尾气撬(3)之间;所述干化撬(1)、所述炭化撬(2)、所述尾气撬(3)、所述检修通道(4)集成为一体;通风冷却系统;所述通风冷却系统为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冷却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撬装热干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化撬(1)、所述炭化撬(2)、所述检修通道(4)和所述尾气撬(3)采用框架结构围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撬装热干化设备的通风冷却系统,撬装热干化设备包括干化撬(1)、炭化撬(2)、尾气撬(3)以及容纳干化撬(1)、炭化撬(2)、尾气撬(3)的外壳(7),其特征在于,通风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排风口(5),排风口(5)开设在外壳(7)上,用于排出外壳(7)内部气体;至少一个送风口,送风口开设在外壳(7)表面,送风口与排风口(5)流体流通,在外壳(7)的高度方向上,送风口设置在排风口(5)的下方;至少一个风机(6),风机(6)安装在排风口处,用于抽取内部气体并排出外壳(7),并用于带动外壳(7)外部的冷却气体通过送风口流经干化撬(1)、炭化撬(2)、尾气撬(3)。

技术研发人员:师盼盼,汪然,孙庆杰,银正一,李哲,李中杰,吴云生,陈鑫,安莹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2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