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3421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人工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湿地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潮汐动力运行的人工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于水体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保证水安全的要求,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水生态和水景观,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因其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本身也具有占地面积大,管理不便和易受到病虫害等缺点。
[0003]在现有建成的人工湿地中,有相当多修建于感潮区域,这些湿地由于本身运行动力要求不高,往往忽视动力设计,在建设中花费大量工程措施和人工动力用于污水收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自然潮汐动力运行的人工湿地系统。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湿地单元,所述湿地单元包括对引入水流进行初级沉淀处理的引水区、对经初级沉淀处理的水流进行水质处理的功能区、以及将经水质处理后的水流引出的退水区,所述引水区、功能区和退水区依次相连通;
[0006]所述引水区包括沉砂池以及与所述沉砂池连通、将水流引至所述沉砂池内的引水口,所述引水口在高度上低于水流的高潮位;
[0007]所述退水区包括退水口,所述退水口在高度上高于水流的低潮位。
[0008]优选地,所述引水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引水口处的拦污格栅。
[0009]优选地,所述沉砂池的出口连通所述功能区,该出口处设有控制进入所述功能区水量的渗透带。
[0010]优选地,所述退水区还包括防止水流倒流的单向拍门,所述单向拍门设置在所述退水口处。
[0011 ] 优选地,所述功能区包括数个净化单元。
[0012]优选地,多个所述湿地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依次连接。
[0013]优选地,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退水区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退水区相接;或者,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退水区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退水区为同一个。
[0014]优选地,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引水区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引水区相接;或者,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引水区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的引水区为同一个。
[0015]优选地,多个所述湿地单元平行排布。
[0016]优选地,多个所述湿地单元以梯田方式垂直组合,每一所述湿地单元位于所述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
[0017]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系统,无需人工或其它动力辅助,完全依靠潮汐动力运行。在湿地单元中,在高潮位时水流自动通过引水口进入引水区,经处理后通过退水区流出湿地,节省资源投入及建设成本。
[0018]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局部水域污染特点对功能区进行针对性调整以净化水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实际地形、景观等不同要求)进行多个湿地单元的组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湿地单元10,每一湿地单元10均为人工湿地。湿地单元10包括对引入水流进行初级沉淀处理的引水区1、对经初级沉淀处理的水流进行水质处理的功能区2、以及将经水质处理后的水流引出的退水区3,引水区1、功能区2和退水区3依次相连通。
[0025]其中,引水区I包括沉砂池11以及与沉砂池11连通的引水口 12,引水口 12将水流引至沉砂池11内,水流在沉砂池11内进行初级沉淀。该引水口 12在高度上低于水流的尚潮位20 (参考图3中所不),从而在尚潮位20时,水流能够自动通过引水口 12进入引水区1,再依次流通至功能区2和退水区3,实现自动运行;在水流潮位降至引水口 12的高度以下时,水流的引进停止,实现自动停止运行,无需人工或其它动力辅助。
[0026]沉砂池11的出口连通功能区,经过初级沉淀处理后的水流经过该出口流至功能区2。该出口处设有渗透带13,用于控制进入功能区2的水量,还可对水流进一步过滤。渗透带13可由多孔物质填充制成,具体的多孔物质可采用当地所具有的材料如蚝壳等实现。
[0027]引水区I还包括设置在引水口 12处的拦污格栅14,用于拦截大粒径漂浮物和悬浮物。
[0028]功能区2包括数个净化单元21,净化单元21可根据实际水质情况和排放要求设置,也可根据局部水域污染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具体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
[0029]退水区3包括退水口 31,退水口 31在高度上高于水流的低潮位30 (参考图3中所示),利于水流自退水区3流出湿地。
[0030]退水区3还包括设置在退水口 31处的单向拍门32,用于防止水流倒流至退水区3内。
[0031]在湿地单元10中,由引水区I向退水区3保持正向坡度,保证水流的流向。多个湿地单元10可根据地形、景观等要求进行平面、垂直等不同方向上的组合。例如,在狭长的感潮河段可沿河岸进行湿地单元10的平面连续布置,实现河道景观和水质处理的双重功能;在潮差大的河口及海湾区域,可纵向梯田式布置,既保证防洪(潮)安全,又填补了感潮区间的景观空白,还保留水质净化功能。
[003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多个在平面方向上组合的湿地单元10,该多个湿地单元10在水平方向上依次连接。
[0033]其中,前一个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与相邻的后一个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相接。或者,前一个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与相邻的后一个湿地单元的退水区3为同一个,即为共用退水区3。
[0034]此外,前一个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与相邻的后一个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相接。或者,前一个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与相邻的后一个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为同一个,即为共用引水区I。
[0035]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湿地单元10也可平行排布。
[003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多个在垂直方向上组合的湿地单元10。
[0037]具体地,多个湿地单元10以梯田方式垂直组合,每一湿地单元10位于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以保证水流的流向。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湿地单元(10),所述湿地单元(10)包括对引入水流进行初级沉淀处理的引水区(1)、对经初级沉淀处理的水流进行水质处理的功能区(2)、以及将经水质处理后的水流引出的退水区(3),所述引水区(1)、功能区(2)和退水区(3)依次相连通; 所述引水区(I)包括沉砂池(11)以及与所述沉砂池(11)连通、将水流引至所述沉砂池(11)内的引水口(12),所述引水口(12)在高度上低于水流的高潮位(20); 所述退水区(3)包括退水口(31),所述退水口(31)在高度上高于水流的低潮位(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区(I)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引水口(12)处的拦污格栅(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11)的出口连通所述功能区(2 ),该出口处设有控制进入所述功能区(2 )水量的渗透带(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水区(3)还包括防止水流倒流的单向拍门(32),所述单向拍门(32)设置在所述退水口( 31)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2)包括数个净化单元(21)。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湿地单元(10)在水平方向上依次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相接;或者,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退水区(3)为同一个。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相接;或者,前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与相邻的后一个所述湿地单元(10)的引水区(I)为同一个。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湿地单元(10)平行排布。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湿地单元(10)以梯田方式垂直组合,每一所述湿地单元(10)位于所述高潮位(20)和低潮位(30)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湿地单元,所述湿地单元包括对引入水流进行初级沉淀处理的引水区、对经初级沉淀处理的水流进行水质处理的功能区、以及将经水质处理后的水流引出的退水区,所述引水区、功能区和退水区依次相连通;所述引水区包括沉砂池以及与所述沉砂池连通、将水流引至所述沉砂池内的引水口,所述引水口在高度上低于水流的高潮位;所述退水区包括退水口,所述退水口在高度上高于水流的低潮位。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系统,无需人工或其它动力辅助,完全依靠潮汐动力运行,节省资源投入及建设成本。
【IPC分类】C02F3/32
【公开号】CN204803085
【申请号】CN201520300343
【发明人】吴小明, 吕文斌, 陈荣力, 何贞俊, 王建平, 苏波, 潘文慰, 穆守胜, 杨聿
【申请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