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双重杀菌功能的滤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55426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带双重杀菌功能的滤水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双重杀菌功能的滤水器。
【背景技术】
[0002]自来水是指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生活用水主要通过水厂的取水栗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由自来水厂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经过沉淀、消毒、过滤等工艺流程的处理,最后通过配水栗站输送到各个用户。
[0003]现在自来水消毒大都采用氯化法,公共给水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水传播疾病,这种方法推广到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了,具有较完善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具有消毒效果好,费用较低,几乎没有有害物质的优点。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自来水管网出水余氯要大于0.3mg/ml,末端水余氯要大于0.05mg/ml,余氯不光影响水质口感,而且经过对理论资料了解、研究,发现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还是有在一定的弊端。氯化消毒后的自来水能产生致癌物质,目前有关方面专家也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
[0004]目前国内自来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0005](I)重金属污染
[0006]地表水源:中国约50%水源受到污染,上百种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进入地下水源:存在氟、砷、铁、锰等超标
[0007]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传统工艺就显得力不从心。
[0008](2)水管网质量低劣
[0009]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老旧管网漏水严重,经常爆管,从水质角度讲,容易发生二次污染。
[0010](3) 二次污染事件
[0011]2000年至2003年,中国184个大中城市管网水质发生过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二次污染物主要为微生物。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数千个水箱或蓄水池,水箱二次污染事件近年频现。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监管薄弱。
[0012]中国内地无一城市实现直饮水,烧成开水可杀死微生物污染,但无法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
[0013]不少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
[0014](4)水质消毒手段不完善
[0015]自来水由于消毒手段还不够完善,大多数的自来水饮用者,都会使用自来水,自来水在消毒的过程中,是利用漂白粉(剂)进行消毒,即使在努力的进行过滤,但是还是有少量或者微量的氯(漂白粉),在水加热100°C就会产生三氯甲烷,是一种致癌物质。
[0016]通过对比欧盟指令可以发现,我国生活饮用水主要在农药残留限度、细菌数、电导率等方面指标显著低于欧盟标准,达不到直饮水的要求。比如欧盟要求农药总残留不得高于0.0005mg/L,单种农药残留不得高于0.0OOlmg/L,而国内标准中七氯、马拉硫磷、五氯酚、六六六、六氯苯、乐果等大部分农药残留指标都达不到此项要求。
[0017]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水处理设备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0018](I)重金属的去除
[0019]⑵水质软化
[0020](3)农药残留的去除
[0021](4)余氯的去除
[0022](5)细菌的去除。
[0023]目前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
[0024]非直饮通过煮沸以去除余氯和微生物,但无法去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0025]通过RO膜,对所有由于这种方法需要电源、设备庞大,所以难以携带,在军队野战以及人们野营时,基本不能采用。同时设备价格较高,膜更换频繁,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租房客等不易接受。
[0026]通过滤水壶实现,主要问题是微生物无法完全去除,同时还存在其他问题,导致出水无法直饮。
[0027]现有滤水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0028](I)活性炭吸附法,欧洲比较流行;此法无法软化水质,去除重金属,杀灭细菌等要求无法实现。
[0029](2)活性炭吸附加离子交换树脂;其主要缺点是无法去除细菌,同时由于设计缺陷,树脂会因缺水而开裂,从而进入饮用水出水中,危害人体健康。(如ZL2008102040915)
[0030](3)含银活性炭或者含银离子交换树脂;其能够杀灭细菌,但其制备通过银离子实现,其快速杀菌浓度将导致出水银离子超标。(如ZL200810204089)
[0031](4)Brita水壶通过控制流速,同时滤芯通过虹吸作用储水保持湿润,防止树脂开裂,但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微生物的滋生。(如ZL200580017027)。
【实用新型内容】
[0032]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种带双重杀菌功能的滤水器,解决现有滤水器不能实现除菌、除去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的缺陷。
[0033]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双重杀菌功能的滤水器,包括滤芯外壳和可更换的内芯组件,所述的滤芯外壳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上端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外壳主体的下端开设若干出水孔,所述的内芯组件设置在外壳主体内;
[0034]所述的内芯组件包括上下贯通的芯筒,所述芯筒内填充有填料,所述芯筒的上端设置有上层纳米银滤布,所述芯筒的下端设置有下层纳米银滤布,所述上层纳米银滤布和下层纳米银滤布将填料限制在芯筒内。
[0035]进一步的,所述的填料包括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其组成比例为:所述的活性炭为20?100份,所述离子交换树脂为O?80份。
[0036]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主体底部形成内凹状的阀安装腔,所述外壳主体下端的若干出水孔开设在阀安装腔内的顶壁上,所述阀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外壳主体下端出水孔出水量的调节阀,所述的调节阀的上端紧贴阀安装腔的顶壁,并转动设置在阀安装腔内。
[0037]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阀控制外壳主体下端出水孔出水量的机构为:各所述出水孔在阀安装腔的顶壁分成至少一个出水孔组;
[0038]所述调节阀的上端设置进水口,调节阀的下端设有出水口 ;所述调节阀上端进口处固定安装有用于与各组出水孔配合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四周形成至少I片用于密封单个出水孔组的单叶封板;
[0039]当单叶封板转至出水孔组上时,该出水孔组关闭;当单叶封板转出出水孔组时,出水孔组打开,所述调节阀进口与出水孔连通。
[0040]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阀在阀安装腔内的安装机构为:所述调节阀包括阀体,所述阀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与阀体密封配合的上密封凸环,所述阀体上形成用于与上密封凸环配合的安装台阶,所述阀体经安装台阶与上密封凸环密封配合并设置在阀安装腔内,所述阀体经上密封凸环的作用,所述阀体上端的密封板与阀安装腔的顶壁紧密接触;
[0041 ] 所述上密封凸环的下方的阀安装腔内还设置有下密封凸环,所述下密封凸环与阀体外壁之间形成密封配合。
[0042]进一步的,各所述的出水孔在阀安装腔的顶壁分成三组,三组出水孔周向分布在阀安装腔的顶壁;
[0043]所述密封板的四周形成三片用于密封单组出水孔的单叶封板,各所述三片单叶封板周向分布角度与各组出水孔分布角度相一致;相邻两出水孔组之间具有间隔区,所述单叶封板的面积小于间隔区面积,所述单叶封板的面积大于单个出水孔组的面积;
[0044]当三片单叶封板转动至三个间隔区内时,三组出水孔全开,所述调节阀进口与出水孔连通;当三片单叶封板转动三组出水孔时,三组出水孔关闭。
[0045]进一步的,所述的阀体为具有弹性的抗菌硅胶;
[0046]所述的外壳主体和芯筒为圆柱体或者圆锥体结构。
[0047]进一步的,所述芯筒的上端还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位于上层纳米银滤布的外侧;所述芯筒的下端还设置有下盖,所述下盖位于下层纳米银滤布的外侧;所述上盖和下盖上分别开设有若干水流滤过孔。
[004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主体上端开口设置有外盖,所述外盖与外壳主体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
[0049]所述外壳主体上端开口设置有强化模块,所述的强化模块包括石墨烯和透析袋。
[0050]进一步的,所述的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混合均匀填充至芯筒内,或者,所述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分层填充至芯筒内。
[005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纳米银滤布上的纳米银实现一级灭菌以及实现持久杀菌;填料中的活性炭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实现软化水质、除去重金属、吸附农药以及余氯的作用。
[0052]调节阀转动设置在阀安装腔内,通过转动实现水流控制,因此,可以根据水质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最大的处理效果或者最高效的出水速率。在较长时间不使用时,也可以将调节阀完全关闭,使滤水器的外壳主体中保有一定含水,防止了离子交换树脂的龟裂,避免其龟裂碎片进入出水,危害人体健康。
[0053]通过加入强化模块氧化石墨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同时其创造性的与余氯发生催化作用,激活了余氯的灭菌效果;石墨烯通过透析袋包裹,防止其流失而进入净化水中。
【附图说明】
[005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55]图1是本实用新型滤水器的示意图;
[0056]图2是内芯组件的示意图;
[0057]图3是密封板与外壳主体出水孔处配合的示意图;
[0058]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59]其中,1、外壳主体,2、内芯组件,21、芯筒,22、上盖,23、下盖,24、填料,25、上层纳米银滤布,26、下层纳米银滤布,3、外盖,4、强化模块,5、调节阀、6、密封板,61、单叶封板,71、上密封凸环,72、下密封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60]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006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带双重杀菌功能的滤水器,包括滤芯外壳和可更换的内芯组件2,滤芯外壳包括外壳主体I,外壳主体I上端开设有进水口,外壳主体I的下端开设若干出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