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o工艺污水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5691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o工艺污水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氧化A/0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0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生物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N、P等营养物质的存在而造成。脱氮除磷已成为近年来污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为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脱氮除磷。但这些传统工艺往往存在着占地面积大、运行工艺复杂、低效高能耗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0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地埋式接触氧化A/0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在地表以下的初沉池、集水池、调节池、一体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其中初沉池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上部与集水池顶部相通;初沉池的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集水池与调节池通过管线及提升栗相连;所述一体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沉淀池,所述调节池通过隔膜栗与缺氧池相连;缺氧池内置搅拌器;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的上部设有曝气系统,并在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内设有立体弹性填料;沉淀池的一侧设有净水出水管,其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
[000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污水进入初沉池经过沉淀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由其底部污泥排放管排出),再经集水池(汇集和储存污水),然后经调节池(调节污水的水质水量)后进入一体地埋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的缺氧池,在缺氧池中氧菌和兼性菌利用原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充分进行厌氧释磷,原水中大量的COD得到去除;一级接触好氧池对原水的COD进行去除的同时氧化水中的有机氮和NH/-N ;二级接触好氧池去除剩余的COD和绝大部分NH/-N,之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经净水出水管排放,污泥经过沉淀池底部污泥排放管排出。
[0006]为了维持反应器中有恒定的微生物量,沉淀池的污泥排放管通过污泥回流栗与所述缺氧池相连;缺氧池通过内循环栗与所述二级接触好氧池相连。自二级接触好氧池流出的硝化混合液经过内循环栗回流到缺氧池,硝化混合液的回流比为200%-400%,充分进行反硝化脱氮;同步进入缺氧池中的还有经过污泥回流栗自沉淀池回流的污泥,以补充反应器的生物量,污泥回流比为50%-100%。
[0007]所述一体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中,缺氧池的底部通过出水口与一级接触好氧池的底部连通,一级接触好氧池的上部通过管道连接二级接触好氧池的底部,二级接触好氧池的上部通过管线连接沉淀池的底部,沉淀池的上部设置净水出水管。
[0008]所述曝气系统外接气栗,以对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进行曝气供氧。
[0009]为了便于控制,在沉池的污泥排放管、沉淀池的污泥排放管上均设有控制阀;在提升栗、隔膜栗、内循环栗、污泥回流栗两侧的管线上均设有控制阀。
[0010]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1 ] 1、本实用新型将传统A/0工艺的好氧段分为两级,并在池体内设有弹性立体填料,更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保证COD和NH/-N的去除;
[0012]2、曝气系统及污泥回流系统均为自动控制,实现了曝气供氧对水质水量适应性,可以节约能耗,减少运行成本和初期投资;
[0013]3、采用地埋式结构,占地面积小(节约占地面积30%以上),基建成本低(降低30%),运行成本低(降低20%)。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0016]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0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在地表以下的初沉池
1、集水池2、调节池3、一体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15。其中初沉池I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上部与集水池2顶部相通;初沉池I的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集水池2与调节池3通过管线及提升栗13相连。一体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15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4、一级接触好氧池5、二级接触好氧池6、沉淀池7 ;其中缺氧池4的底部通过出水口与一级接触好氧池5的底部连通,一级接触好氧池5的上部通过管道连接二级接触好氧池6的底部,二级接触好氧池6的上部通过管线连接沉淀池7的下部,沉淀池7的上部设置净水出水管。调节池3通过隔膜栗14与缺氧池4相连;缺氧池4内置搅拌器10 级接触好氧池5、二级接触好氧池6的上部设有外接气栗16的曝气系统9,并在一级接触好氧池5、二级接触好氧池6内设有立体弹性填料8 ;沉淀池7的一侧设有净水出水管,其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该泥排放管通过污泥回流栗12与所述缺氧池4相连;缺氧池4通过内循环栗11与所述二级接触好氧池6相连。上述各池体均为有机玻璃结构。
[0017]为了便于控制,在初沉池I的污泥排放管、沉淀池7的污泥排放管上均设有控制阀;提升栗13、隔膜栗14、内循环栗11、污泥回流栗12两侧的管线上均设有控制阀。
[0018]使用时,污水进入初沉池I经过初次沉淀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初沉池I的污泥由其底部污泥排放管I排出,然后经提升栗13进入调节池3,调节池3出水经隔膜栗14依次进入一体地埋式接触氧化A/0反应器15中的缺氧池4、一级接触好氧池5、二级接触好氧池6、沉淀池7。厌氧菌和兼性菌在缺氧池4中利用原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充分进行厌氧释磷,原水中60%的COD得到去除,自二级接触好氧池6流出的硝化混合液经过内循环栗11回流到缺氧池4,硝化混合液的回流比为200%-400%,充分进行反硝化脱氮;之后混合液从缺氧池4流入一级接触好氧池5,主要对原水的COD进行去除同时氧化水中的有机氮和NH/-N,原水中30%左右的COD得到去除;同步进入缺氧池4中的还有经过污泥回流栗12自沉淀池7回流的污泥,以补充反应器的生物量,污泥回流比为50%-100%。一级接触好氧池5出水进入二级接触好氧池6,二级接触好氧池6主要作用为去除剩余的COD和绝大部分NH/-N,同时在两个好氧池段聚磷菌超量吸收污水中的磷,之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7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经净水管排放,污泥经过沉淀池7底部污泥排放管IV排出。
[0019]该设备用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其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 2002)中的一级A标准以上,且可以节约能耗,减少运行成本和初期投资。与传统污水处理装置相比,可实现基建成本降低30%,运行成本降低20%同时节约占地面积30%以上,其C0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0%、98%、80%、90%,出水 COD、NH/-N、TN、TP 分别小于 40mg/L、lmg/L、15mg/L、0.5mg/L。
【主权项】
1.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Ο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在地表以下的初沉池(I)、集水池(2 )、调节池(3 )、一体式接触氧化A/Ο反应器(15 );其中初沉池(I)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上部与集水池(2)顶部相通;初沉池(I)的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集水池(2)与调节池(3)通过管道及提升栗(13)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接触氧化A/Ο反应器(15)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4)、一级接触好氧池(5)、二级接触好氧池(6)、沉淀池(7),所述调节池(3)通过隔膜栗(14)与缺氧池(4)相连;所述缺氧池(4)内置搅拌器(10);—级接触好氧池(5 )、二级接触好氧池(6 )的上部设有曝气系统(9 ),并在一级接触好氧池(5 )、二级接触好氧池(6)内设有立体弹性填料(8);所述沉淀池(7)的一侧设有净水出水管,其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地埋式接触氧化A/Ο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池(7)的污泥排放管通过污泥回流栗(12)与所述缺氧池(4)相连;缺氧池(4)通过内循环栗(11)与所述二级接触好氧池(6)相连。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地埋式接触氧化A/Ο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接触氧化A/Ο反应器(15)中,缺氧池(4)的底部通过出水口与一级接触好氧池(5)的底部连通,一级接触好氧池(5)的上部通过管道连接二级接触好氧池(6)的底部,二级接触好氧池(6)的上部通过管线连接沉淀池(7)的底部,沉淀池(7)的上部设置净水出水管。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地埋式接触氧化A/Ο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9)外接气栗(16)。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地埋式接触氧化A/Ο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I)的污泥排放管、沉淀池(7)的污泥排放管上均设有控制阀。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地埋式接触氧化A/Ο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栗(13)、隔膜栗(14)、内循环栗(11)、污泥回流栗(12)两侧的管线上均设有控制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埋式接触氧化A/O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在地表以下的初沉池、集水池、调节池、一体式接触氧化A/O反应器;其中一体式接触氧化A/O反应器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沉淀池;调节池通过隔膜泵与缺氧池相连;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的上部设有曝气系统,并在一级接触好氧池、二级接触好氧池内设有立体弹性填料,沉淀池的一侧设有净水出水管,其底部设有污泥排放管。本实用新型将传统A/O工艺的好氧段分为两级,并在池体内设有弹性立体填料,更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保证COD和NH3+-N的去除;而且节约能耗,同时节约占地面积,减少运行成本和初期投资。
【IPC分类】C02F3/30
【公开号】CN204874023
【申请号】CN201520600216
【发明人】胡树超, 王茂玉, 黄利, 曾立云, 陈永志, 法林萃
【申请人】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