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2262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过滤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景观水池用于饲养各种观赏类动植物,尤其以观赏鱼最为常见。目前许多观赏鱼池投入使用后,时间不长水体就开始恶化,发绿发黑发臭,只能通过换水来保证鱼儿的存活。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通过换水来解决水质问题,显然浪费了大量的水源。
[0003]也有一些景观池采用了过滤系统,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在景观池中修建专门的净化过滤池(所谓的池中池)模式,一是在岸上安装成套的净化过滤设备。
[0004]上述两种方式,在池中修建过滤池,显然浪费了大量的水体面积,慢慢为人们所摒弃。使用成套过滤设备,由于体积限制,往往能耗和造价都比较高。
[0005]目前申请专利的类似系统中,专利号为“ZL200720061614.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设有生物净化系统的鱼池,由于系统没有反冲洗以及UVC杀菌杀藻功能,一定时间后就需要人工对过滤材料进行翻动清洗,所以人工量非常大,费时费力,同时没有UVC杀菌杀藻功能,水体容易泛绿、发腥。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净化过滤效果好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
[0007]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8]—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设于景观水池内,所述景观水池内由下而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层、布水器层、生物砂层、尼龙网和卵石层,所述布水器层设有多个潜水栗和多个布水管,所述潜水栗的入水口与所述布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潜水栗的出水口连通至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
[0009]作为优选,所述布水器层内每2-4平方米为一个区,每个区内分别设有所述布水管;所述生物砂层的厚度为5cm,所述生物砂层的生物砂为在砂粒上面附着有生物膜的生物砂,该生物膜通过将生物砂粒用益生菌侵泡半个月后在砂粒上面形成;所述卵石层的厚度为 5cm。
[0010]为了实现布水管和潜水栗的反冲洗,在潜水栗的出水口侧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第一种为:所述潜水栗的出水口均与主水管的下端相通连接,所述主水管的中段通过支水管与一台或多台反冲洗栗的出水口相通连接,所述主水管的上端为总排水口,所述总排水口位于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所述主水管上靠近所述总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总电磁阀。这种方式中,通过反冲洗栗来实现对布水管和潜水栗的反冲洗,即关闭所有潜水栗、开启反冲洗栗并关闭总电磁阀,从而实现反冲洗。[0011 ]第二种为:所述潜水栗为偶数个,每两个所述潜水栗的出水口之间通过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水管的中段与排水管的下端相通连接,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为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所述排水管上靠近所述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电磁阀。这种方式中,采用相互连接的两台潜水栗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对布水管和潜水栗的反冲洗,即一台潜水栗工作、另一台潜水栗关闭,同时关闭电磁阀,从而实现反冲洗。
[0012]为了实现杀菌杀藻的目的,所述潜水栗的进水侧管路上或出水侧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对管内水杀菌杀藻的全潜水式UVC灯。UVC是短波段的紫外线,其波长为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本实用新型通过由上而下设置卵石层、尼龙网、生物砂层来实现对水净化过滤的目的,其过滤效果好,并通过设于生物砂层下方的布水器层的布水管和潜水栗将干净的水栗至卵石层以上,使景观水池内位于卵石层上方的水清洁,利于观赏类动植物健康生活,并节约了水资源;通过全潜水式UVC灯对水进行杀菌杀藻,使过滤后的水不会泛绿、发腥。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所示,一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设于景观水池6内,景观水池6内由下而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层1、布水器层2、生物砂层3、尼龙网4和卵石层5,布水器层2设有多个潜水栗7和多个布水管(图中未示),布水器层2内每2-4平方米为一个区,每个区内分别设有所布水管,潜水栗7的入水口与布水管相通连接,生物砂层3的厚度为5cm,生物砂层3的生物砂为在砂粒上面附着有生物膜的生物砂,该生物膜通过将生物砂粒用益生菌侵泡半个月后在砂粒上面形成,卵石层5的厚度为5cm;潜水栗7的出水口均与主水管13的下端相通连接,主水管13的中段通过支水管12与一台或多台反冲洗栗10的出水口相通连接,主水管13的上端为总排水口,总排水口位于卵石层5以上并位于景观水池6内,主水管13上靠近总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总电磁阀9;潜水栗7的进水侧管路上或出水侧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对管内水杀菌杀藻的全潜水式UVC灯8。总排水口可以为一个,也可以通过另外的管道分接为多个。
[0020]如图1所示,正常工作时,潜水栗7工作,反冲洗栗10关闭,总电磁阀开启,景观水池6内的水11由上而下依次经过卵石层5、尼龙网4、生物砂层3,最后在布水器层2内经过布水管由潜水栗7栗至主水管13并通过主水管13上端的总排水口排出,实现净化过滤;水经过全潜水式UVC灯8时,会被杀菌杀藻。需要对布水管和潜水栗7进行反冲洗时,潜水栗7关闭,反冲洗栗10工作,总电磁阀9关闭,即可实现对布水管和潜水栗7的反冲洗。
[0021]实施例2:
[0022]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差别在于潜水栗7的个数需要为偶数个,潜水栗7的出水口后段的结构不同,同时省去了反冲洗栗,具体差异结构为:潜水栗7为偶数个,每两个潜水栗7的出水口之间通过水管14相通连接,水管14的中段与排水管15的下端相通连接,排水管15的上端为排水口,排水口位于卵石层5以上并位于景观水池6内,排水管15上靠近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电磁阀16。说明:这里的电磁阀16与实施例1中的总电磁阀9是相同的,但由于其数量不同,所以在这里用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标记数字。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0023]如图2所示,正常工作时,所有潜水栗7工作,电磁阀16开启,景观水池6内的水11由上而下依次经过卵石层5、尼龙网4、生物砂层3,最后在布水器层2内经过布水管由潜水栗7栗至水管14并通过排水管15上端的排水口排出,实现净化过滤;水经过全潜水式UVC灯8时,会被杀菌杀藻。需要对布水管和潜水栗7进行反冲洗时,相互连接的两台潜水栗7中,一台潜水栗7工作,另一台潜水栗7关闭,电磁阀16关闭,即可实现对布水管和关闭的潜水栗7的反冲洗,对另一台潜水栗7的反冲洗过程类似。
[0024]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总电磁阀9和电磁阀16的控制以及潜水栗7和反冲洗栗10的控制,均可通过另外设立的电控箱来实现,采用自动还是手动控制则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0025]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设于景观水池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水池内由下而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层、布水器层、生物砂层、尼龙网和卵石层,所述布水器层设有多个潜水栗和多个布水管,所述潜水栗的入水口与所述布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潜水栗的出水口连通至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层内每2-4平方米为一个区,每个区内分别设有所述布水管;所述生物砂层的厚度为5cm,所述生物砂层的生物砂为在砂粒上面附着有生物膜的生物砂;所述卵石层的厚度为5c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栗的出水口均与主水管的下端相通连接,所述主水管的中段通过支水管与一台或多台反冲洗栗的出水口相通连接,所述主水管的上端为总排水口,所述总排水口位于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所述主水管上靠近所述总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总电磁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栗的进水侧管路上或出水侧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对管内水杀菌杀藻的全潜水式UVC灯。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栗为偶数个,每两个所述潜水栗的出水口之间通过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水管的中段与排水管的下端相通连接,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为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所述排水管上靠近所述排水口的位置安装有电磁阀。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栗的进水侧管路上或出水侧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对管内水杀菌杀藻的全潜水式UVC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嵌式景观水体生态净化过滤系统,设于景观水池内,所述景观水池内由下而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层、布水器层、生物砂层、尼龙网和卵石层,所述布水器层设有多个潜水泵和多个布水管,所述潜水泵的入水口与所述布水管相通连接,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至所述卵石层以上并位于所述景观水池内。本实用新型通过由上而下设置卵石层、尼龙网、生物砂层来实现对水净化过滤的目的,其过滤效果好,并通过设于生物砂层下方的布水器层的布水管和潜水泵将干净的水泵至卵石层以上,使景观水池内位于卵石层上方的水清洁,利于观赏类动植物健康生活,并节约了水资源。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205133349
【申请号】CN201520867450
【发明人】卢生华
【申请人】卢生华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