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36517阅读:18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除湿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除湿袋,特别是指设由盒体内容置干燥剂、再盖上盒盖后组装于套袋内封合构成,其中盒体及盒盖下方设有对应的导流槽,盒盖上设有许多细孔,套袋上设有若干通孔与细孔对应,并在通孔外面贴设有易撕纸封合,套袋的下半部设为储水部;如此除湿袋可供吊挂在室内,使用时,先将套袋上的易撕纸撕离,通过盒体内的干燥剂吸收室内湿气并形成水液,再经导流槽流入套袋的储水部,以达室内保持干燥的目的,且除湿袋设置不占空间,使用方便,形成能有效吸收在特定空间内多余的水份,以保持物品干燥的除湿袋。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一般为避免物品受潮变质,普遍的方式是利用除湿机或各式的干燥剂等来吸湿,以保持干燥,而物品干燥的目的,除了为使物品不易发霉或腐败外,对物品来说也可减少体积和重量,而便于运输,所以通常药品、食品、健康食品、光学仪器、精密电子设备、磁盘、相机等对象,甚至连家具、纺织衣服、书籍、字、画、玩具等,都会利用干燥剂或除湿袋保持物品的干燥。再者,保持物品的干燥除可减少的体积和重量而便于运输,例如在一般货柜于海运时,因为日夜温差的变化,常会导致货柜内产生大量回潮水份,有如下雨一般(即俗称的″货柜雨″现象),所以更需要可以吸收货柜内大量的凝结水的设备,由于在海运过程中,货柜内的温度及湿度都会很大的变化,这种条件下最容易产生货柜雨的现象,结果就会导致产品锈蚀、渍污、标签脱落、包装变皱以及其它的产品损害。
缘此,为能有效吸收在特定空间内多余的水份,以保持物品的干燥,或对于保护货柜内的运输货品,以避免昂贵的退货损失,本发明人特加以潜心研究、设计,创造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袋,达到能有效吸收在特定空间内多余的水份以保持物品的干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袋,对于保护货柜内的运输货品,以避免昂贵的退货损失,又可放置在货柜内的任一角落,达到占用空间较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除湿袋,其特征是它主要是在盒体内填装有干燥剂,并盖合有盒盖组装于套袋内所构成,该盒体下方设有至少一导流槽,该盒盖上设有许多细孔,该盒盖下方设有至少一导流槽与该盒体的导流槽对应,该套袋上设有若干通孔对应该盒盖上的细孔,在具有通孔的一侧外面贴设有易撕纸,该套袋预先将下端热熔封合,该套袋中段设有部分粘合,该套袋的下半部形成储水部,该盒体及盒盖的导流槽穿伸至该储水部;如此构成的除湿袋可供吊挂在室内,使用时,先将套袋上的易撕纸撕离,通过盒体内的干燥剂吸收室内湿气并形成水液,再经导流槽流入套袋的储水部,以达室内保持干燥的目的。
该盒体外侧设有缘边,该盒盖外侧边缘设有若干嵌扣体与该盒体嵌卡扣合。该盒体是呈近似梯形,其背面两侧设为斜面,以便将除湿袋吊挂于货柜壁面,供配合货柜的浪板恰可容置于凹槽内。该除湿袋的盒体与盒盖是设为一边连接。该除湿袋的包装,是将除湿袋的下半段部卷收包覆收入一包装盒中,该包装盒上方设有能掀翻的上盖;使用时,将除湿袋吊挂于室内,而该包装盒则将上盖以承置除湿袋的储水部,使包装盒兼具有包装及承置除湿袋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除湿袋,其特征是它包括有除湿袋是于盒体内盛装干燥剂并盖合一盒盖,套组于套袋内的上半部后封袋构成,该盒体及盒盖的下方各设有至少一导流槽,该盒盖上设有许多细孔,该套袋设有若干通孔对应该盒盖的细孔,该套袋的下半部设为储水部;该外套盖是与该除湿袋的上端结合,该外套盖的底部透空,上部设有接合部与该除湿袋的上部组合,该外套盖一侧面开设有窗口,该窗口是与该除湿袋的盒体的细孔处对应;如此,使用时,是将外套盖撑开站立,即可供将除湿袋立放使用,而除湿袋所吸收湿气后,形成的水液流入套袋的储水部中,该储水部受承座承置,形成可立放的使用型态。
该外套盖的两侧设有折合线,该外套盖未使用时可折合成扁平状不占空间,并方便运输及仓储。该外套盖的内部下方设有一承座,该承座承置该除湿袋的储水部。该承座底面设有折合线,未使用时,可折合成扁平状,不占空间,该承座内设有防水袋,该承座与该外套盖粘合或钉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再一种除湿袋,其特征是它是将包装的干燥剂直接装入于套袋内所构成,该套袋上方设有许多通孔,该套袋的下半段设为储水部;如此,对于湿度较重的空间,可提供快速除湿功效。
该除湿袋的套袋上方设有挂孔,供方便除湿袋吊挂使用。该除湿袋装入于真空袋中封装;如此,于使用时,仅需剪开真空袋,即可取出除湿袋使用。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吊挂使用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吊挂使用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吊挂使用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吊挂使用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使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的卷收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与包装盒搭配使用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阅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1主要是设有一盒体11上盖设一盒盖12,再套装于一套袋13内所构成,其中盒体11内设有容室110,以供填装干燥剂14,于盒体11外侧设为缘边111,于盒体11下端设有至少一导流槽112,盒体11是呈近似梯形,背面两侧设为斜面113,以供配合货柜的浪板上的凹槽,且在斜面113上设有若干补强线114,盒盖12是对应盖合于盒体11上,盒盖12上设有许多细孔120,于盒盖12外侧边缘设若干嵌扣体121,供与盒体11的缘边111扣合固定,另于盒盖12下方设有至少一导流槽122,供与盒体11的导流槽112对应;而套袋13是套设于组合的盒体11及盒盖12外面,于套袋13上设有若干通孔130,供对应于盒盖12上的细孔120,在具有通孔130的一侧外面贴设有易撕纸131封合,又该套袋13的底端先利用热熔封合,于套袋13中段适当处亦先热熔一段的粘合点133,该粘合点133两侧是供盒体11及盒盖12的导流槽112、122穿过,而套袋13的下半部形成储水部132,且于储水部132部分亦设有若干粘合点133(该等粘合点133可避免储水部132蓄水后澎胀的体积向外凸出,而影响物品的存放空间)。
如此,只要把包装的干燥剂14放置在盒体11的容室110内,将盒盖12对应盖合于盒体11上嵌卡扣合,再把套袋13套设于组合的盒体11及盒盖12外面,并令套袋13的通孔130的一侧对应于盒盖12的细孔120部位,而盒体11及盒盖12的导流槽112、122即穿过套袋13中段的粘合点133的两侧,形成类似马鞍座状跨架于套袋13上部固定,最后将套袋13上端的封口利用热熔封合,并在套袋13上方设有补强的挂孔134,如此即可形成一除湿袋1。
另该除湿袋1的另一包装型态,是设为将干燥剂14装于盒体11内,并盖上盒盖12后套装于套袋13内,再将除湿袋1装入真空袋5中包装,如图9所示,由于真空袋5已作抽真空处理,如此该套袋13的通孔130外侧面无需再粘贴易撕纸131,于使用时,仅需剪开真空袋5,即可取出除湿袋1使用。
如图3、4所示,如上构成的除湿袋1可供吊挂在室内或货柜内,只要将套袋13上的易撕纸131撕离,即可使除湿袋1进行吸湿(或剪开真空袋5取出使用),而除湿袋1通过盒体11内的干燥剂14将室内的湿气由套袋13上的通孔130及盒盖12上的细孔120吸入,而形成的水液经导流槽122、112流入套袋13的储水部132内集收。
实施例2参阅图5~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其是设为盒体11′与盒盖12′有一边连接,二者盖合后再套装于一套袋13内所构成,盒体11′内设有容室110′,供填装干燥剂14,于盒体11′外侧设为缘边111′,供与盒盖12′盖合,于盒体11′及盒盖12′下端各设有至少一导流槽112′、122′,盒盖12′上亦设有许多细孔120′,于盒盖12′外侧边缘设有若干嵌扣体121′,供将盒体11′的缘边111′扣合固定,之后再装入套袋13内(该套袋13构造是如实施例1所述),该套袋13的下半段亦设有储水部132,还有套袋13上方设有挂孔134,又套袋13的下半段的储水部132亦设有若干粘合点133(该等粘合点133可避免储水部132蓄水后澎胀的体积向外凸出,而影响物品的存放空间),如此形成扁平状或棒状型态的除湿袋1,可供方便吊挂于橱柜或一般的室内使用,较不占空间,又该除湿袋1最外亦可应用真空袋5封装,则套袋13即可免贴易撕纸131。
实施例3参阅图8~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将如前述的除湿袋1搭配一纸板制的外套盖2及一纸板制的承座3所构成,其中外套盖2是与除湿袋1的上端结合,该外套盖2底部透空,而上部设有接合部20,供与除湿袋1的上端组合,于外套盖2一侧面开设有窗口21,该窗口21是供与除湿袋1的盒盖12(12′)上的细孔120(120′)对应,而外套盖2的两侧设有折合线22,供该外套盖2未使用时可折合成扁平状,不占空间,并方便运输及仓储,另该承座3是设于外套盖2的内部下方,并承置除湿袋1的储水部132,于承座3底面设有折合线30,该承座3内设有防水袋31,又该承座3是可与外套盖2粘合或钉固;如此,使用时,是将承座3展开站立连带将外套盖2撑开,即可供将除湿袋1立放使用,其只需把除湿袋1的套袋13上的易撕纸131撕离,除湿袋1所吸收的湿气形成水液自会流入套袋13下半部的储水部132,该储水部132受承座3承置,且承座3内设有防水袋31可形成双层防护设施,可完全防止漏水现象。
配合图10~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1当包装运输时,是将除湿袋1的套袋13下半段部向上卷收包覆,除可封装于真空袋5内,又或可收入一包装盒4中,而该包装盒4上方设有可掀翻的上盖40,当取出除湿袋1使用时,将除湿袋1吊挂于壁面,该包装盒4则将上盖40掀开,供将该除湿袋1的套袋13下半段的储水部132承置于盒内(如图12所示),而亦可使包装盒4同时兼具包装及承置除湿袋的功能。
实施例4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是设为将包装的干燥剂14直接装入于套袋13内,该套袋13构造是如实施例1所述,该套袋13上方设有许多通孔130的一侧外面贴设有易撕纸131封合(或亦可直接装入真空袋5封装),套袋13的下半段亦设为储水部132,还有套袋13上方设有挂孔134,套袋13的下半段的储水部132亦设有若干粘合点133;其使用方式如同前述实施例的使用,本实施例4对于湿度较重的空间,可提供快速除湿功效。
经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各项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可设呈扁平状或棒状造型,供吊挂于室内或橱柜等空间内进行除湿,较不占空间。
2、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于盒体背面两侧设为斜面,使盒体呈近似梯形,以供配合货柜的浪板形状,方便吊挂在货柜内壁的浪板凹槽内,不仅可吸湿和防潮,且又可充份利用货柜的空间。
3、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可搭配纸板制的外套盖及纸板制的承座,使用时,是将承座展开站立连带将外套盖撑开,供放置于地下室或立放于室内使用。
4、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所搭配纸板制的外套盖及纸板制的承座,于适当处皆设有折合线,除可供展开站立使用,并且未使用时,可折合成扁平状,不占空间,以减少体积,供方便运输及仓储。
5、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袋包装运输是卷包收入一包装盒中,使用时,是将除湿袋吊挂于壁面,而该包装盒则将上盖掀开,供将该除湿袋的储水部承置于盒内,如此,亦使包装盒兼具有包装及承置除湿袋的功能。
6、本实用新型又可将包装的干燥剂包直接装入于套袋内,而形成另一型态的除湿袋,其对于湿度较重的空间,可提供快速除湿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确实已能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及使用功效,且于同类产品中更未见有相同结构特征公知或公用在先者,故本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除湿袋,其特征是它主要是在盒体内填装有干燥剂并盖合有盒盖,组装于套袋内所构成,该盒体下方设有至少一导流槽,该盒盖上设有许多细孔,该盒盖下方设有至少一导流槽与该盒体的导流槽对应,该套袋上设有若干通孔对应该盒盖上的细孔,在具有通孔的一侧外面贴设有易撕纸,该套袋预先将下端热熔封合,该套袋中段设有部分粘合,该套袋的下半部形成储水部,该盒体及盒盖的导流槽穿伸至该储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盒体外侧设有缘边,该盒盖外侧边缘设有若干嵌扣体与该盒体嵌卡扣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盒体是呈近似梯形,其背面两侧设为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除湿袋的盒体与盒盖是设为一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除湿袋的包装是将除湿袋的下半段部卷收包覆收入一包装盒中,该包装盒上方设有能掀翻的上盖。
6.一种除湿袋,其特征是它包括于盒体内盛装干燥剂并盖合一盒盖,套组于套袋内的上半部再封袋构成,该盒体及盒盖的下方各设有至少一导流槽,该盒盖上设有许多细孔,该套袋设有若干通孔对应该盒盖的细孔,该套袋的下半部设为储水部;该外套盖是与该除湿袋的上端结合,该外套盖的底部透空,上部设有接合部与该除湿袋的上部组合,该外套盖一侧面开设有窗口,该窗口是与该除湿袋的盒体的细孔处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外套盖的两侧设有折合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外套盖的内部下方设有一承座,该承座承置该除湿袋的储水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承座底面设有折合线,该承座内设有防水袋,该承座与该外套盖粘合或钉固。
10.一种除湿袋,其特征是它是将包装的干燥剂直接装入于套袋内所构成,该套袋上方设有许多通孔,该套袋的下半段设为储水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除湿袋的套袋上方设有挂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10所述的除湿袋,其特征是该除湿袋装入于真空袋中封装。
专利摘要一种除湿袋,其主要是设由盒体内容置干燥剂、盖合盒盖组装于套袋内封合构成,其中盒体及盒盖设有对应的导流槽,盒盖上设有许多细孔,套袋上设有若干通孔与细孔对应,并在通孔外面贴设有易撕纸封合,套袋的下半部设为储水部;如此除湿袋可供吊挂在室内,使用时,先将套袋上的易撕纸撕离,通过盒体内的干燥剂吸收室内湿气并形成水液,再经导流槽流入套袋的储水部,以达室内保持干燥的目的,且除湿袋挂设不占空间,使用又方便。
文档编号B01D53/18GK2655999SQ20032010156
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3日
发明者刘奕文 申请人:刘奕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