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脱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3926发布日期:2019-10-14 17:0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脱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烟气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烟气脱白装置,用于锅炉烟囱排放口的烟气脱白。



背景技术:

燃料燃烧后生成的烟气均不同程度的含有h2o,天然气燃烧生成的烟气湿度更大。烟气从锅炉中排出时,烟气中的水分以气态的形式存在。烟气排入大气后,由于冬季大气环境温度较低,烟气中的水蒸汽冷凝为小水滴,因此锅炉排烟普遍存在冒白烟的现象。随着北方大量燃煤锅炉煤改气工程的实施,往日燃煤产生的黑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滚滚白烟。白烟中含有细微固态杂质,影响了城市的空气品质,降低了周边区域的可见度,削弱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程度。为此,需要将烟气尾气进行脱白处理,避免白烟对城市空气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烟气脱白装置,使烟气中的气态饱和水冷凝为水滴,然后经除雾器将烟气中的水滴收集,从而达到烟气脱白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烟气脱白装置,它包括烟气空气混合装置和设置在烟气空气混合装置上方的高效除雾装置;

所述高效除雾装置包括除雾器和除雾装置外壳,所述除雾装置外壳内设置除雾器;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为一个圆环柱体,该圆环柱体的外壁为混合装置外壳,内部空心通道为烟气流道,它还包括引风疏水斗,所述引风疏水斗呈空心的料斗状,其底部以及内部均匀布满若干排水孔和通气孔,所述引风疏水斗的外边缘下方连接混合装置外壳,内边缘与烟气流道的外壁连接;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的底部设有烟气收缩口,所述烟气收缩口与混合装置外壳的内壁以及烟气流道的外壁形成收水槽;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内还设有收水管、一次引风管和二次引风管。

优选地,所述烟气流道与引风疏水斗的连接处设有向上延伸的外沿边。

优选地,所述收水管的一端设置在烟气空气混合装置的收水槽的底部,另一端向下倾斜伸出混合装置外壳。

优选地,所述一次引风管的一端设置在烟气流道的上方,另一端向下倾斜伸出混合装置外壳。

优选地,所述二次引风管的一端设置在引风疏水斗的侧面下方,另一端向下倾斜伸出混合装置外壳。

优选地,所述除雾器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低阻力:烟气空气混合装置及高效除雾装置的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尽可能地减少了设备阻力,本发明采用烟囱自身的上升动力,即可完成烟囱脱白,基本不增加风机能耗;

(2)高效率:烟气与空气的混合采用虹吸原理,在优化空气进口阻力的同时,提高了烟气与空气的混合效率,烟气中的水滴使用惯性力进行分离,提高了分离效率;

(3)结构紧凑:由于不存在动部件,混合装置与分离装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缩小装置的尺寸,本本发明结构紧凑,安装空间要求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烟气空气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烟气空气混合装置的主视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的高效除雾装置的轴向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的引风疏水斗的俯视图。

图中:

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高效除雾装置2、烟气收缩口3、收水管4、一次引风管5、二次引风管6、烟气流道7、混合装置外壳8、引风疏水斗9、除雾器10、除雾装置外壳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阅图1-7,一种烟气脱白装置,它包括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和设置在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上方的高效除雾装置2。

所述高效除雾装置2包括除雾器10和除雾装置外壳11,所述除雾装置外壳11内设置除雾器10,所述除雾器10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用于将烟气中的水滴分离出来;所述除雾器10与除雾装置外壳11之间设有一定间隙,便于烟气中分离出来的水沿除雾装置外壳11的内壁流向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

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为一个圆环柱体,该圆环柱体的外壁即为混合装置外壳8,内部空心通道即为烟气流道7,它还包括引风疏水斗9,所述引风疏水斗9呈空心的料斗状,其底部以及内部均匀布满若干排水孔和通气孔,所述引风疏水斗9的外边缘下方连接混合装置外壳8,内边缘与烟气流道7的外壁连接,所述烟气流道7与引风疏水斗9的连接处设有向上延伸的外沿边,有利于收集分离的水滴,防止水滴进入烟气流道7;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的底部设有烟气收缩口3,所述烟气收缩口3与混合装置外壳8的内壁以及烟气流道7的外壁形成收水槽。

所述烟气收缩口3、烟气流道7、混合装置外壳8和引风疏水斗9通过焊接的形式连接在一起。

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内还设有收水管4、一次引风管5和二次引风管6,所述收水管4的一端设置在烟气空气混合装置1的收水槽的底部,另一端向下倾斜伸出混合装置外壳8,所述一次引风管5的一端设置在烟气流道7的外沿边附近,另一端向下倾斜伸出混合装置外壳8,所述二次引风管6的一端设置在引风疏水斗9的侧面下方,另一端向下倾斜伸出混合装置外壳8。

所述收水管4、一次引风管5、二次引风管6的数量相同、管径不同,与除雾器10疏水流向近似垂直布置。

工作原理:

烟气收缩口、烟气流道、混合装置外壳和引风疏水斗通过焊接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烟气流道上沿高于其与引风疏水斗的连接点,以利于收集从高效除雾装置分离下来的水滴,防止水滴进入烟气流道。由高效除雾装置分离下来的水滴,通过除雾器的液体收集流道,经除雾器和除雾装置外壳的间隙往下流,沿除雾装置外壳内壁,流至引风疏水斗,再通过引风疏水斗的排水孔,进入烟气收缩口和混合装置外壳连接形成的收水槽,最后经收水管有序排放。

引风疏水斗为了疏水的需要,且使二次引风管引入的空气均匀分布,引风疏水斗除靠近底部设有的小孔主要用于排水外,整个板面布有排水、通气小孔。收水管位于烟气空气混合装置收水槽底部,主要用于排水的有序排放。一次引风管较长,直接伸入烟气流道出口附近。二次引风管较短,出口位于引风疏水斗以下。

除雾器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用于将烟气中的水滴分离出来。除雾器与除雾装置外壳存在一定间隙,以使烟气中分离出来的水沿除雾装置外壳内壁,经引风疏水斗最终汇集到收水槽中。

收水管、一次引风管、二次引风管的布置及口径受烟气温度、流量、适度及周围环境参数的影响。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包括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方式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白装置,它包括烟气空气混合装置和设置在烟气空气混合装置上方的高效除雾装置;所述高效除雾装置包括除雾器和除雾装置外壳,所述除雾装置外壳内设置除雾器;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为一个圆环柱体,该圆环柱体的外壁为混合装置外壳,内部空心通道为烟气流道,它还包括引风疏水斗,其底部以及内部均匀布满若干排水孔和通气孔,所述引风疏水斗的外边缘下方连接混合装置外壳,内边缘与烟气流道的外壁连接;所述烟气空气混合装置的底部设有烟气收缩口。本发明采用虹吸原理,在优化空气进口阻力的同时,提高了烟气与空气的混合效率,烟气中的水滴使用惯性力进行分离,提高了分离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鞠贵冬;姚余善;吴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双良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1
技术公布日:2019.10.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