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3032发布日期:2020-08-05 02:0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污水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污水与废水要求进行处理,其中目前绿色施工技术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筑施工中的污水与废水处理,如何对其进行处理,达到污水零排放一直是建筑绿色施工的难题。

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包括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和排水沟,所述沉淀池顶部端口设置于地坪下方,所述沉淀池一侧设置有二次沉淀池,所述二次沉淀池顶部端口高于地坪,且二次沉淀池顶部端口处设置为水源,所述二次沉淀池侧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高度高于出水口,且所述出水口直径小于入水口直径,所述入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沉淀池连通,所述出水管设置于沉淀池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一侧设置有排水沟。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沉淀池顶部设置有钢筋篦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沉淀池的长度不小于1000mm,所述沉淀池的宽度不小于1000mm,且所述沉淀池的深度不小于15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内壁均为抹灰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水沟底部及两侧均设置有砖砌体,所述砖砌体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找坡,所述砖砌体内壁设置有水泥砂浆,所述排水沟位于水泥砂浆内侧设置有第一找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二次沉淀池侧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高度高于出水口,且所述出水口直径小于入水口直径,所述入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沉淀池连通,所述出水管设置于沉淀池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一侧设置有排水沟,现场施工污水,沿排水沟流入沉淀池中,污水在沉淀池中静置以分离污水中的泥沙,沉淀池的上清液沿出水管从入水口处流入二次沉淀池中,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外接市政排污系统连接,沉淀池上清液在二次沉淀池中,经沉淀后从沉淀池侧壁顶部漫出进入水源,完成对建筑施工现场污水的处理。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现场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分离,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外接市政排污系统连接,沉淀池上清液在二次沉淀池中,经沉淀后从沉淀池侧壁顶部漫出进入水源,使污水排放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且能够尽可能的污水进行二次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2-二次沉淀池,3-水源,4-地坪,5-出水管,6-钢筋篦子,7-入水口,8-出水口,9-排水沟,10-砖砌体,11-水泥砂浆,12-第一找坡,13-第二找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包括沉淀池1、二次沉淀池2和排水沟9,所述沉淀池1顶部端口设置于地坪4下方,所述沉淀池1一侧设置有二次沉淀池2,所述二次沉淀池2顶部端口高于地坪4,且二次沉淀池2顶部端口处设置为水源3,所述二次沉淀池2侧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7和出水口8,所述入水口7高度高于出水口8,且所述出水口8直径小于入水口7直径,所述入水口7通过出水管5与沉淀池1连通,所述出水管5设置于沉淀池1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1一侧设置有排水沟9,现场施工污水,沿排水沟9流入沉淀池1中,污水在沉淀池1中静置以分离污水中的泥沙,沉淀池1的上清液沿出水管5从入水口7处流入二次沉淀池2中,二次沉淀池2的出水口8与外接市政排污系统连接,沉淀池1上清液在二次沉淀池2中,经沉淀后从沉淀池2侧壁顶部漫出进入水源3,完成对建筑施工现场污水的处理。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所述沉淀池1顶部设置有钢筋篦子6。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所述沉淀池1的长度不小于1000mm,所述沉淀池1的宽度不小于1000mm,且所述沉淀池1的深度不小于1500mm。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所述沉淀池1和二次沉淀池2内壁均为抹灰处理。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所述排水沟9底部及两侧均设置有砖砌体10,所述砖砌体10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找坡13,所述砖砌体10内壁设置有水泥砂浆11,所述排水沟9位于水泥砂浆11内侧设置有第一找坡12。

本实施例的原理是:所述二次沉淀池2侧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7和出水口8,所述入水口7高度高于出水口8,且所述出水口8直径小于入水口7直径,所述入水口7通过出水管5与沉淀池1连通,所述出水管5设置于沉淀池1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1一侧设置有排水沟9,现场施工污水,沿排水沟9流入沉淀池1中,污水在沉淀池1中静置以分离污水中的泥沙,沉淀池1的上清液沿出水管5从入水口7处流入二次沉淀池2中,二次沉淀池2的出水口8与外接市政排污系统连接,沉淀池1上清液在二次沉淀池2中,经沉淀后从沉淀池2侧壁顶部漫出进入水源3,完成对建筑施工现场污水的处理。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包括沉淀池(1)、二次沉淀池(2)和排水沟(9),所述沉淀池(1)顶部端口设置于地坪(4)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一侧设置有二次沉淀池(2),所述二次沉淀池(2)顶部端口高于地坪(4),且二次沉淀池(2)顶部端口处设置为水源(3),所述二次沉淀池(2)侧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7)和出水口(8),所述入水口(7)高度高于出水口(8),且所述出水口(8)直径小于入水口(7)直径,所述入水口(7)通过出水管(5)与沉淀池(1)连通,所述出水管(5)设置于沉淀池(1)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1)一侧设置有排水沟(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顶部设置有钢筋篦子(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的长度不小于1000mm,所述沉淀池(1)的宽度不小于1000mm,且所述沉淀池(1)的深度不小于1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和二次沉淀池(2)内壁均为抹灰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9)底部及两侧均设置有砖砌体(10),所述砖砌体(10)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找坡(13),所述砖砌体(10)内壁设置有水泥砂浆(11),所述排水沟(9)位于水泥砂浆(11)内侧设置有第一找坡(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污水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施工污水排放设施,包括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和排水沟,沉淀池顶部端口设置于地坪下方,沉淀池一侧设置有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侧壁分别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入水口高度高于出水口,且出水口直径小于入水口直径,入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沉淀池连通,出水管设置于沉淀池侧壁上部,沉淀池一侧设置有排水沟,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现场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分离,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外接市政排污系统连接,沉淀池上清液在二次沉淀池中,经沉淀后从沉淀池侧壁顶部漫出进入水源,使污水排放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且能够尽可能的污水进行二次回收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王东会;张仲达;张文举;孙利钊;李欣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煤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8
技术公布日:2020.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