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4116发布日期:2021-08-13 16:13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菌培养技术及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块菌(即蘑菇)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目前已经发现了十二万多种真菌。真菌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自成一界。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

真菌中有多种都是对人类非常有用的,如酵母菌、黄曲霉、白地霉、抗生菌等,其中著名的青霉素也是由青霉菌产生的,因此现代社会中具有专门的技术和设备来养殖真菌,从而获得菌体本身或者真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其他物质。

目前的真菌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过程:培养料配料、加水混合、蒸汽杀菌、冷却接种、发酵繁殖、热风烘干、粉碎成品、质检入库。其中前两个步骤主要是用于制备供真菌发育生长的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非常重要,其中原料成分配比、混合均匀程度均直接影响到后期真菌的生长状况。

目前一般是将配置好的培养基原料放置在搅拌罐内部加水搅拌,但是这种搅拌混合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培养基原料中既包括蛋白胨等液体或者胶质,还包括一些完全不溶于水的金属盐类,这导致最终得到的培养基产品是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混合体系,因此很容易发生固体颗粒物料沉淀在底部的情况,而传统的搅拌罐一般只包括水平方向的搅拌,完全不能解决沉底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更好的搅拌混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用以解决目前的搅拌罐只包括水平方向的搅拌,不能解决作为悬浊液和乳浊液混合体系的培养基产品中固体颗粒沉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混合仓,所述壳体为中空的柱体结构,壳体的侧面封闭,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相对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壳体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架;

所述混合仓为中空的球体,混合仓的外侧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转轴,所述转轴同时经过混合仓其中一条水平的直径,且转轴分别连接混合仓外侧与壳体的内侧面,使得混合仓可以在壳体内部转动,其中一转轴贯穿至壳体外侧并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混合仓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经过直径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所述搅拌轴其中一端贯穿混合仓的底部并连接有固定在混合仓表面的第二电机,所述混合仓对应进料口的位置还设置有可开闭的舱门。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若干凸出杆,所述凸出杆的端头设有圆球,其中凸出杆沿混合仓的直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顶部还设有分料头,所述分料头为锥台型,分料头通过上下底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底面同轴安装在搅拌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上分别设置有进料漏斗和出料漏斗,所述进料漏斗包括位于壳体上方的锥型段和沿进料口伸入壳体内部的圆管段,所述锥型段的底面与壳体顶部之间设置有相对称的两个伸缩杆。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球形的混合仓作为搅拌容器,混合仓本身可以通过转轴进行竖直面上的转动,与此同时,其内部的搅拌轴也可以进行转动,从而在不同的转动面上同时进行搅拌混合,可以充分的将混合仓内部的培养基原料搅拌均匀,使得其形成稳定的悬浊液-乳浊液体系,更好的配合真菌孢子的繁殖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搅拌轴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混合仓;3、搅拌轴;4、搅拌叶;5、分料头;6、进料漏斗;7、出料漏斗;8、伸缩杆;11、转轴;12、第一电机;13、进料口;14、出料口;15、支撑架;21、凸出杆;22、圆球;23、第二电机;24、舱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混合仓2,所述壳体1为中空的柱体结构,壳体1的侧面封闭,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相对的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所述壳体1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架15。其中壳体1起到支撑混合仓2的作用,培养基通过进料口13注入到混合仓2内部进行搅拌。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混合仓2为中空的球体,混合仓2的外侧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转轴11,所述转轴11同时经过混合仓2其中一条水平的直径,且转轴11分别连接混合仓2外侧与壳体1的内侧面,使得混合仓2可以在壳体1内部转动,其中一转轴11贯穿至壳体1外侧并连接有第一电机12;所述混合仓2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经过直径的搅拌轴3,所述搅拌轴3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4,所述搅拌轴3其中一端贯穿混合仓2的底部并连接有固定在混合仓2表面的第二电机23,所述混合仓2对应进料口13的位置还设置有可开闭的舱门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混合仓2距离壳体1的上下内侧面留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保证混合仓2在转动时第二电机23不会触碰到壳体1的内侧面。

本实施例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混合仓2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若干凸出杆21,所述凸出杆21的端头设有圆球22,其中凸出杆21沿混合仓2的直径设置。其中凸出杆21和圆球22可以让混合仓2在转动时,其内部的培养基物料被凸出杆21和圆球22进行一定的阻挡,起到相应的竖直方向的搅拌效果。

如图2所示,相对应的,所述搅拌轴3顶部还设有分料头5,所述分料头5为锥台型,分料头5通过上下底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底面同轴安装在搅拌轴3上,其中分料头5、搅拌叶4在转动时均不会与凸出杆21和圆球22接触,分料头5使得物料在进入混合仓2时被其分开到外部,避免过多的物料粘附聚集在搅拌轴3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上分别设置有进料漏斗6和出料漏斗7,所述进料漏斗6包括位于壳体1上方的锥型段和沿进料口13伸入壳体1内部的圆管段,所述锥型段的底面与壳体1顶部之间设置有相对称的两个伸缩杆8。通过伸缩杆8可以控制圆管段的上下位置,在进料时将其对准舱门24开口处放下并连通到混合仓2内部,避免进料时发生泄漏,进料完毕后则使其上升到壳体1顶部,避免影响混合仓2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首先将混合仓2转动轴舱门24正对进料口13,然后打开舱门24,下降进料漏斗6直至圆管段连通到混合仓2,加入原料,完毕后升起进料漏斗6,关闭舱门24,启动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23开始搅拌,待搅拌完成后,将舱门24旋转至对准出料口14,打开舱门24,内部物料从舱门24落出并经出料漏斗7排出到壳体1外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混合仓,所述壳体为中空的柱体结构,壳体的侧面封闭,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相对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壳体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架;

所述混合仓为中空的球体,混合仓的外侧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转轴,所述转轴同时经过混合仓其中一条水平的直径,且转轴分别连接混合仓外侧与壳体的内侧面,使得混合仓可以在壳体内部转动,其中一转轴贯穿至壳体外侧并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混合仓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经过直径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所述搅拌轴其中一端贯穿混合仓的底部并连接有固定在混合仓表面的第二电机,所述混合仓对应进料口的位置还设置有可开闭的舱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若干凸出杆,所述凸出杆的端头设有圆球,其中凸出杆沿混合仓的直径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顶部还设有分料头,所述分料头为锥台型,分料头通过上下底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底面同轴安装在搅拌轴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上分别设置有进料漏斗和出料漏斗,所述进料漏斗包括位于壳体上方的锥型段和沿进料口伸入壳体内部的圆管段,所述锥型段的底面与壳体顶部之间设置有相对称的两个伸缩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真菌生产的培养基混合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混合仓,所述壳体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相对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壳体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架;混合仓为中空的球体并由转轴连接在壳体的内侧面,使得混合仓可以在壳体内部转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球形的混合仓作为搅拌容器,混合仓本身可以通过转轴进行竖直面上的转动,与此同时,其内部的搅拌轴也可以进行转动,从而在不同的转动面上同时进行搅拌混合,可以充分的将混合仓内部的培养基原料搅拌均匀,使得其形成稳定的悬浊液‑乳浊液体系,更好的配合真菌孢子的繁殖生长。

技术研发人员:毛华西;张卜芬;宋启明;毛光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启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5
技术公布日:2021.08.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