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39084发布日期:2023-06-02 02:31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循环利用,具体是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


背景技术:

1、已知,水产养殖由于养殖密度高,受饵料及鱼类排泄物的影响,往往导致养殖水体质量下降,同时鱼类又需要在一个水生植物较为发达的水环境中生存,单纯的养殖池塘一般很难构建立体水生植物系统,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通常为了满足水稻的高产施用大量的化肥,但是一般利用率有限,导致部分养分流失,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如将水稻生长与水产养殖相结合,鱼类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养分,同时水稻在淹水条件下给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和栖息地,就可实现鱼粮双丰收。

2、目前在采用稻田进行养鱼时,一般保证稻田的用水量,在稻田缺水时会往稻田内部注水,一般不会选择往稻田外部抽水,一旦稻田内的稻鱼排泄物含量过高,稻子无法全部吸收,则会影响稻田内的水质,稻鱼和稻子生存环境都将受到影响,因此就需要给稻田内的水进行定时更换,过滤掉一些多余的物质,再将水利用,而给稻田过滤水再给稻田补水无疑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对稻田内水进行过滤时,是否能够快速的清理滤网,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包括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升降板的背面设有转板,所述升降板的背面与转板的正面相接触,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转轴贯穿转板的外表面并与限位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转板的内部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内部设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板、第三过滤板和滑动槽,所述第一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的外表面均与滑动槽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滑动槽的底面与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二转轴贯穿转板的外表面并与滑动槽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外表面与转板转动连接。

3、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铰接板和两个第三铰接板,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铰接板,所述第三过滤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与第四铰接板相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与第一铰接板相铰接。

4、进一步的,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定位板,所述两个定位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助动轴,所述左侧助动轴的外表面与第一过滤板的底面相接触。

5、进一步的,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从动板,所述从动板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止水板。

6、进一步的,所述两个止水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与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两个止水板的底面分别与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相接触,所述两个止水板的正面和背面均与滑动槽的内侧壁相接触。

7、进一步的,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内部设有入水管和抽水管,所述入水管和抽水管均贯穿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内侧壁并延伸至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外表面,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入水管与第一水泵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抽水管与第二水泵的输入端相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水管插口,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

9、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设置的第一电动推杆,能够带动升降板向下移动,能够使第二转轴带动滑动槽向右移动,能够带动第一过滤板转动并收回至滑动槽的内部,就能够使第三过滤板转动,就能够在使用第一过滤板进行过滤的同时实现对第三过滤板上废弃物的清理,方便快捷的实现对装置上废弃物进行清理。

1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两个定位板和两个助动轴之间的配合,能够避免将第一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收回时会造成有可能的卡顿,通过设置的两个止水板和从动板之间的配合,能够避免在清理上废弃物的时候进水口的水未经过滤就外泄出去。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包括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3),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板(4),所述升降板(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5),所述升降板(4)的背面设有转板(6),所述升降板(4)的背面与转板(6)的正面相接触,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槽(8),所述第一转轴(5)贯穿转板(6)的外表面并与限位槽(8)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转板(6)的内部转动连接第二转轴(7),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内部设有过滤机构(9),所述过滤机构(9)包括第一过滤板(901)、第三过滤板(903)和滑动槽(904),所述第一过滤板(901)和第三过滤板(903)的外表面均与滑动槽(904)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滑动槽(904)的底面与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二转轴(7)贯穿转板(6)的外表面并与滑动槽(904)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7)的外表面与转板(6)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90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板(902),所述第二过滤板(9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铰接板(906)和两个第三铰接板(907),所述第一过滤板(9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铰接板(908),所述第三过滤板(9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铰接板(905),所述第三铰接板(907)与第四铰接板(908)相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906)与第一铰接板(905)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定位板(10),所述两个定位板(1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助动轴(11),位于左侧的所述助动轴(11)的外表面与第一过滤板(901)的底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推杆(12),所述第二电动推杆(1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从动板(13),所述从动板(13)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止水板(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止水板(14)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与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两个止水板(14)的底面分别与第二过滤板(902)和第三过滤板(903)相接触,所述两个止水板(14)的正面和背面均与滑动槽(904)的内侧壁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内部设有入水管(15)和抽水管(18),所述入水管(15)和抽水管(18)均贯穿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内侧壁并延伸至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外表面,所述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16)和第二水泵(19),所述入水管(15)与第一水泵(16)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抽水管(18)与第二水泵(19)的输入端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16)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水管插口(17),所述第二水泵(1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0)。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型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设备,涉及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包括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稻鱼共生循环用水过滤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板,升降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升降板的背面设有转板,升降板的背面与转板的正面相接触。它能够通过启动设置的第一电动推杆,能够带动升降板向下移动,能够使第二转轴带动滑动槽向右移动,能够带动第一过滤板转动并收回至滑动槽的内部,就能够使第三过滤板转动,就能够在使用第一过滤板进行过滤的同时实现对第三过滤板上废弃物的清理,方便快捷的实现对装置上废弃物进行清理。

技术研发人员:易尊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绿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