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微气泡发生的双向涡流均匀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97160发布日期:2022-11-30 13:04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强微气泡发生的双向涡流均匀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气泡发生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增强微气泡发生的双向涡流均匀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通过旋水轮旋转配合导流缝产生微气泡的液体物料混合装置,如申请号为201220716640.9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液体物料混合装置,存在着出水的导流缝出水的水压和流速较小的问题,进而造成了清洗与混合的力度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增强微气泡发生的双向涡流均匀混合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微泡发生装置导流缝出水的水压和流速较小的问题。
4.一种增强微气泡发生的双向涡流均匀混合装置,包括:壳体和旋水轮,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涡流腔,所述旋水轮位于涡流腔中并相对壳体转动,所述壳体顶部形成有多对导流缝,每对导流缝包括径向相对设置的2组导流缝,每组导流缝包括一条或多条导流缝,所述壳体两侧形成有通道。
5.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壳体包括涡流增压盖和下壳体,所述导流缝形成于涡流增压盖,所述通道位于涡流增压盖和下壳体之间,两个通道相对设置,一个通道中有一个斜面。
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涡流增压盖和下壳体固定连接。
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涡流增压盖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下方向远离下壳体方向倾斜,所述通道位于第一斜面和下壳体之间,所述涡流增压盖和/或下壳体形成有第一凹槽。
8.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下壳体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下方向靠近涡流增压盖的方向倾斜,所述通道位于第二斜面和涡流增压盖之间。
9.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旋水轮包括多个桨片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外侧与多个桨片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桨片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两边分别与不同的桨片固定连接。
1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轴穿过壳体后与连接部固定连接。
11.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每条导流缝包括入水边和导水沿,在入水边侧、且在涡流增压盖的底部设置有挡流板。
12.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每对导流通道中的两组导流缝中心相对,且两组导流缝中相应的两个导流缝错开布置。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涡流增压盖和下壳体之间设置两个通道,使涡流腔中的水大量从通道向上流出,通道处的水压和流速较大,解决了现有的微泡发生装置
导流缝出水的水压和速度较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5.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其一(第一斜面位于涡流增压盖);
16.图2: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其一(第一斜面位于涡流增压盖);
17.图3:在图2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18.图4: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其二(第一斜面位于下壳体);
19.图5: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其三(第一斜面位于涡流增压盖和下壳体);
20.图6: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其二(环形的第二斜面);
21.图7: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其四(环形的第二斜面);
22.图8:图7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23.图9: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其三(两个通道分别使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
24.图10: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其五(两个通道分别使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
25.图11:图10中c-c处的剖视示意图;
26.图12:旋水轮和下壳体的爆炸图;
27.图13: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8.图1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实施例一:
34.如图1到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强微气泡发生的双向涡流均匀混合装置,包括:壳体和旋水轮5,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涡流腔4,所述旋水轮5位于涡流腔4中并相对壳体转动,所述壳体顶部形成有多对导流缝11,每对导流缝11包括径向相对设置的2组导流缝
11,所述壳体两侧形成有通道3。
35.每对导流通道中的两组导流缝11中心相对,且两组导流缝11中相应的两个导流缝11错开布置。每组导流缝11包括一条或多条导流缝11。
36.工作时,装置位于容器7下部(如图14所示),旋水轮5在涡流腔4中交替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使至少一对导流缝11进水(水进入涡流腔4)、至少一对导流缝11出水(水离开涡流腔4)。与此同时,两侧的通道3均向外出水。旋水轮5的旋转使涡流腔4和壳体上方分别形成有一个涡流,同时旋水轮5与导流缝11共同作用在水中产生微气泡、旋水轮5与通道3共同作用在水中产生微气泡。含有微气泡的水流从导流缝11和通道3向上离开涡流腔4后清洗上方的物品或进行快速溶解混合或加快反应。
37.实施例二:
38.如图1到图14所示,实施例二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涡流增压盖1和下壳体2,所述导流缝11形成于涡流增压盖1,所述通道3位于涡流增压盖1和下壳体2之间,两个通道3相对设置,一个通道3中有一个斜面。
39.通道3位于导流缝11外侧,更靠近下壳体2。相对设置的通道3产生的微气泡数量更多。通道3中的斜面对流出的水起导流作用,使水流向外侧流动。
40.实施例三:
41.如图1到图14所示,实施例三为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涡流增压盖1和下壳体2固定连接。
42.上述的固定连接有多种形式,如涡流增压盖1和下壳体2焊接、通过紧固件固定、一体成型、卡接、过盈配合等。
43.实施例四:
44.如图1到图5所示,实施例四为在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涡流增压盖1形成有第一斜面131,所述第一斜面131下方向远离下壳体2方向倾斜,所述通道3位于第一斜面131和下壳体2之间,所述涡流增压盖1和/或下壳体2形成有第一凹槽13。
45.图1到图3中,第一斜面131和第一凹槽13均位于涡流增压盖1上。第一凹槽13的目的是为了使通道3与涡流增压盖1上方的空间相连通,使水能顺利离开通道3运动到涡流增压盖1上方的空间中。
46.如图4所示,第一凹槽13位于下壳体2内侧。
47.如图5所示,涡流增压盖1和下壳体2均形成有第一凹槽13。
48.实施例五:
49.如图6到图8所示,实施例四为在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壳体2形成有第二斜面22,所述第二斜面22下方向靠近涡流增压盖1的方向倾斜,所述通道3位于第二斜面22和涡流增压盖1之间。
5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斜面22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环形面(如图6到图8所示),也可以是两段分开的弧形斜面(如图9示出的一段弧形斜面的结构)。
51.当第二斜面22是一个完整的环形面时,涡流增压盖1之间下方形成有两个向下延伸的凸起(如图11所示),水流穿过两个之间进入通道3中。上述的凸起起到密封作用,使水流只能经过通道3向上流出。
52.当第二斜面22分为两段时,下壳体2的内壁与涡流增压盖1接触起到密封作用,使
水流只能经过通道3向上流出。
53.实施例六:
54.如图9到图11所示,实施例六为在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涡流增压盖1形成有第一斜面131,所述第一斜面131下方向远离下壳体2方向倾斜,所述通道3位于第一斜面131和下壳体2之间,所述涡流增压盖1和/或下壳体2形成有第一凹槽13。所述下壳体2形成有第二斜面22,所述第二斜面22下方向靠近涡流增压盖1的方向倾斜,所述通道3位于第二斜面22和涡流增压盖1之间。
55.在本实施例中有两个通道3,其中一个通道3为实施例四中的通道3,另一个通道3为实施例五中的通道3。
56.实施例七:
57.如图1和图14所示,实施例七为在实施例一到六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水轮5包括多个桨片51和连接部52,所述连接部52外侧与多个桨片51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桨片51之间设置有加强板53,所述加强板53两边分别与不同的桨片51固定连接。
58.加强板53加强了桨片51之间的强度。
59.优选地,桨片51沿连接部52做圆周均匀排布,桨片51的数量为8个。
60.实施例八:
61.如图1到图14所示,实施例八为在实施例七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动力装置6,所述动力装置6的输出轴61穿过壳体后与连接部52固定连接。
62.所述动力装置6选用电机。动力装置6的输出轴61与下壳体2之间采用水密封结构。
63.实施例九:
64.如图1到图14所示,实施例九为在实施例八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每条导流缝11包括入水边和导水沿,在入水边侧、且在涡流增压盖1的底部设置有挡流板12。
65.本实施例涡流增压盖1、下壳体2、旋水轮5为在申请号为201220716640.9的中国专利中的对应部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涡流增压盖1对应上述专利中的水流变化盖,下壳体2对应外壳。
66.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